《我的前半生》堪称2017现象级国民剧,几乎每个公众号都或褒或贬地讨论过,甚至诸如丈母娘大闹公司撕小三、子君唐晶闺蜜争贺涵、女主母亲之死……这样紧张刺激又狗血的桥段都能被单独拎出来长篇大论的评说。
而作为原著党,对于改编的面目全非的剧情简直不忍直视,每一波热议都能引来一阵心绞痛。
当初听到《我的前半生》要被改编成电视剧,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原著一定要被毁了。
亦舒的小说是出了名的难拍。当年拍《玫瑰的故事》、《流金岁月》的导演杨凡还是亦舒好友,对电影画面要求极为唯美,演员选的也都是张曼玉周润发这种级别,亦舒看过成片都会被气哭。
何况《我的前半生》还是亦舒三十年前的作品,香港八十年代的都市故事搬到今时今日的上海,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电视剧版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索性大刀阔斧地改动起来,力求与时俱进接地气。
所以在导演、编剧、服化道的一同努力下,品味良好的优雅主妇变成了矫情张扬的艳俗阔太。
一开场造型就十分辣眼睛,但已经算是发挥出最高水平的一套了
接下来,各种撞色轮番登场
亦舒曾说过:只有最含蓄的人才肯穿白色——风流不为人知,辛苦不为人知,因为一个人最终要面对的,不外是他自己。
在原著里女主子君对衣服的品味是这样的:
我挑了两条开司米呢长裤,让店员替我把裤脚钉起。
姜太太搭讪说:“要买就挑时髦些的。”
我笑着摇摇头,“我是古老人,不喜款式。”
有款式的衣服不大方。
试问一个认为有款式的衣服都不大方的女人,又怎会穿着一堆大红大绿周身烂醉的颜色招摇过市,还志得意满?
如果说剧版对女主造型设定的跑偏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小心用力过猛,那么将子君从一个失婚后咬牙挣扎着独立的自强女性,转变成一个出了事只会歇斯底里,全靠闺蜜和闺蜜男友,最后还回过头跟闺蜜抢男人的中年玛丽苏,这简直就是存心在反亦舒啊!
不知是不是导演编剧太想推翻亦舒的理论,基本把亦舒最看不得的作派全赋予了剧版子君。
原著里的子君尽管有些天真,但起码将太太的角色做到了尽善尽美。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从不要涓生担心,他只需拿家用回来,要什么有什么,买房子装修他从来没操过心,都由我来奔波,到外地旅行,飞机票行李一应由我负责,孩子找名校,他父母生日摆寿宴,也都由我策划,我做错了什么?
到外头应酬,我愉快和善得很,并没有失礼于他,事实上每次去宴会回来,他总会说,‘子君,今天晚上最美丽的女人便是你。’我打扮得宜,操流利英语,也算是个标准太太,我做错了什么?我不懂。
到了剧里,子君却成了与社会脱节,和老公没共同语言,对服务人员、自家保姆颐指气使的小型太后。
可怕的还有剧版子君的行事作风亦舒最信奉的“做人最要紧是姿态好看”,在她身上荡然无存。
不顾闺蜜正在工作要求立即帮她查小三底细;死缠烂打让并不熟的闺蜜男友送自己回家还叫错名字;无凭无据就认定实习生是小三,在丈夫公司里泼妇一样直接开撕……
亦舒欣赏的是那种即使老公有外遇被她撞见,她也只是点头说“你好”的女子。在原著里,子君在老公摊牌离婚之时都尽力维持着自己的体面:
一个女人失去她的丈夫,已经是最大的难堪与狼狈,我不能再出洋相。
而令剧版子君面目全非的真正元凶,还是她扭曲的价值观。
原著里,子君虽然觉得唐晶做职业女性颇为辛苦,但基本上是尊重的态度,甚至还羡慕唐晶的成就,认为唐晶很有能力。
剧版子君却一再认定职业女性全是没男人爱才不得不自己出来挣钱打拼的可怜虫。
剧版子君相信男权至上,女人是弱者。认为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嫁个好男人,然后把这个男人当成长期饭票。所有年轻女孩都是她的假想敌,为了抓牢这张饭票,她唯一想到的就是花时间精力去对抗衰老,不让自己的皮囊贬值。
更令人惊异的是,编剧似乎还对上个世纪盛行的二女争夫的狗血琼瑶剧意犹未尽,不惜篡改人物关系,也要让唐晶子君闺蜜二人为了一个男人争得头破血流反目成仇。
这完全不会是高贵冷艳的亦舒女郎会屑于做的事。何况子君还是个自问掷地有金石声的女子,怎么会转身就从受害者变加害者,伤害的还是帮助自己良多的闺蜜?
作为一部普通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或许是及格的,但它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披着亦舒原著的外衣却将内里完全偷换,与其如此还不如独家原创剧本。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本就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程,既要顾及原著党的要求,又要让未读过原著的观众迅速代入剧情。小说与影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各自的叙事手法,改编想要做到面面俱到并非易事。
影视改编若想不落窠臼,请注意以下几点:
1、选角尽量贴合原著
《青云志》敲定杨紫来演冷若冰霜的青云第一绝色时,曾被王思聪吐槽“选角失败”。邓超版《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一脸僵硬,被网友吐槽没有秀若兰芝之气,反而更似灭绝师太。
87版《红楼梦》之所以经典,就在于选角的成功。宝黛钗熙凤等主要角色都基本贴合原著,尤其是黛玉扮演者陈晓旭,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书中黛玉影上黛玉人间黛玉三玉相遇乃有晓旭”。
反观李少红版《红楼梦》,“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宝玉让于小彤来演绎,从外貌上便不过关。而扮黛玉宝钗的两个女演员,似乎互换一下角色才更有说服力。
尽管众口难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选角和原著设定相去甚远,书粉们第一时间就会排斥反感,失去追看的动力,对影视改编的前期口碑影响巨大,成功率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2、 改编删减也要尊重原著
细数改编失败的影视作品,基本都有一个通病:将原著的故事情节改动极大,更像是借原著之名完成一次衍生创作。
比如网剧《盗墓笔记》第一季中被群嘲的“上交国家”梗,编剧解释剧中加入这个梗是为了过审不得已而为之,但这样做有违原著中最为核心的盗墓设定,令书粉大失所望。
新开播的《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也因为弱化盗墓探险背景,在男主感情线上着墨过多而引发质疑。而《醉玲珑》基本上是改的面目全非,硬生生把原著改成了同人,连原著党都无从剧透。
作为IP改编鼻祖,《甄嬛传》就很好地处理了剧集与原著的关系。原著人物众多支线情节纷杂,“滴血验亲”那段关键情节在书中有几十位嫔妃同时在场,场面浩大,很难忠实还原。剧版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理清人物关系,便将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保留,在不影响主线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删减不必要的情节,令剧情更加紧凑简洁。
3、切忌将人设崩坏
似乎一部分导演编剧的乐趣就是将小说主角人设大肆改动,把原著中血肉饱满的人物完全脸谱化。
《悟空传》上映后饱受争议,原著中孙悟空身上对自由的追求理想主义情怀的表达变成无脑反抗只会大叫不服。
《幻城》电视剧从卡索、樱空释到梨落,能毁的人设基本毁了个遍。而郭敬明亲自执导的《小时代》也没能躲过这样的命运,原著里目下无尘高冷非凡的霸道总裁宫洺变成了会在圣诞夜陪女助理喝咖啡的贴心老板。
尽管完全忠于原著会有照本宣科之嫌,但不负责任的随意将人设崩坏,却会背离原著设定有失韵味,令原著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文学IP改编的热潮依旧未退,影视从业者们需要冷静思考如何在原著与影视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达到保留原著内容和意蕴的同时,还能给予自己二度创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