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字号+作者:锋芒智库 来源:锋芒智库2017-07-2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212部国产电影,总票房竟不及7部进口片”,“春节档后,国产片仅有6天夺得单日票房冠军”,“五一、端午、儿童节等,国产片无一例外遭碾压”……2017上半年市'...

“212部国产电影,总票房竟不及7部进口片”,“春节档后,国产片仅有6天夺得单日票房冠军”,“五一、端午、儿童节等,国产片无一例外遭碾压”……2017上半年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国产电影,终于迎来喘息之机——自7月起,除了一部照明娱乐的系列新作《神偷奶爸3》,国产片进入到约定俗成的“国产电影保护月”,60多部影片将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票房高地的暑期档登台亮相。备受内地影迷期待的《赛车总动员3》与《敦刻尔克》,分别将于8月25日与9月1日上映,算是抓住了暑期档的尾巴;至于《蜘蛛侠:英雄归来》《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公映日期依然云遮雾绕。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好是坏?自2004年起,它为国产电影对决好莱坞大片提供了档期保护,远至《画皮2》《唐山大地震》近至《盗墓笔记》《绝地逃亡》,票房表现都曾受益良多;它又成了质量不高的烂片集中营与避难所,其市场准入也是对观众观影选择权利的粗暴侵犯。如此来看,如何看待国产电影保护月,是相当复杂的多元难题。放在现有国产电影工业化程度不高,内容生产良莠不齐的现实语境中,中国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与法国、韩国实行多年的电影配额制度一样,或许是保护民族电影工业,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之举。

可长可短也不排斥例外

充满弹性的保护月这次“爱国气息爆表”

尽管从未获得官方承认,但国产电影保护月的提法超过了10年。有考据者称,国产电影保护月起于行政主管部门在2004年的口头院线通知,希望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期间,不引进海外分账大片。尽管从未出现在任何公开文件之中,但进入7月与8月之后,进口分账片的销声匿迹与国产片的蔚为大观,却容易给人一种“既成事实”的直观感受。近5年来,仅有2016年出现例外——《独立日2:卷土重来》《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泰山传奇》《爱宠大机密》挤入暑期档,被业内视作完成年票票房任务的现实需要。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进入2017年暑期档,国产电影唱主角的情形再度显现。动画电影《神偷奶爸3》成为进口片独苗,《敦刻尔克》《猩球崛起3》以及《蜘蛛侠:英雄归来》《赛车动动员3》等四部影片,海外口碑火爆异常,拥有在中国搅热市场的强大势能,但或是只能赶上暑期档末班车,或是至今档期悬而未决。难怪有网友调侃,“中国梦”的映前广告搭配《战狼2》《建军大业》等主旋律影片,这个国产电影保护月显得“爱国气息爆表”。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事实上,作为国产电影的“神奇保护结界”,保护月远没有法规般的刚性规定,其时间长短、尺度松紧都在模棱两可之间,不宣之于口,却又耐人寻味。有分析指出,暑期档保护月的长短有多重因素影响,国产片的整体实力是重要参考维度之一,实力强则结界弱,反之亦然。而“漏网之鱼”的出现,不仅与好莱坞电影的公关能力挂钩,还偏爱口碑不俗、但难以引发主流观众兴趣的进口片。

软硬结合的配额制度

未来将有更多好莱坞大片上映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通过不成文的档期安排,避免进口片与国产片在暑期档形成实质竞争,可以看做某种程度上的电影配额。一般来讲,拥有贸易壁垒属性的电影配额制度,被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人嗤之以鼻,在不同国家体现出软硬两种形式——限定每年引入进口片总量,有较强的制度属性,指标用完即停止对外开放市场;规定放映规模和时间,例如韩国政府曾规定电影院每年必须放映本国电影165天等。

中国的电影配额制度,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历史演变。1994年,在国内观影人次出现断崖式下跌之时,广电下文规定自1995年每年引进10部分账大片,中国电影对外开放的大门由此打开;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电影配额增加到20部,到了2012年增加到了34部;2016年的数据则达到历史新高——年度上映进口影片数量首次突破90部,达到93部;数量之外的体量也与国际接轨,全球最卖得TOP20电影中,只有《死侍》和《X特遣队》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其余18部影片均获得了在中国上映的机会。业内普遍认为,市场对引进片的政策释放出进一步开放的迹象。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死侍》

而在2017年,由于2012年的配额制度有效期为5年,新一轮的谈判已经在进行中,但至今未能有明确结论。4月份北影节期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某官员证实“中国进口份额或将于2017-2018进一步放开”,但更多政策指向“配额提高是谈判内容之一,但全面放开几乎不可能”。

此外,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在电影终端放映上有做出规定,“电影院应当合理安排由境内法人、其他组织所摄制电影的放映场次和时段,并且放映的时长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三分之二”,但仍需实施细则和配套规定。

对外限额与对内扶持

从制片到放映的中国电影政策环境

尽管国产电影保护月,或推迟或阻挡了优秀分账片的引入,并用行政手段取代观众主动选择,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工业化程度不高的中国电影,拥有了好莱坞漫天炮火下的短暂喘息之机。在对外限额之余,对内扶持同样是面对美国势不可挡的电影工业冲击,保护民族电影和民族文化的另一种尝试。

与国产电影保护月经年累月出现在新闻头条不同,票房占比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较少为公众熟知——按照财政部规定,经营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按其电影票房收入的5%缴纳电影专项资金,即在放映终端的院线和影院,票房总量的5%由国家收缴,用来支撑电影产业发展:部分返还给新建影院;给予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单位自主;推广农村数字放映;升级影院售票系统等等。

2014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部委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税收、资金、土地、金融等方面扶持电影产业。电影发行增值税5年免征规定,持续到2018年底,华谊光线等民营巨头获利;中西部影城建设优惠较多,助推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基建等。而自2017年起,电影专项基金还出台奖励优秀国产影片的新规,《红海行动》《战狼2》《明月几时有》《荡寇风云》等影片,获得了“2017年度电影精品专项资金资助”。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最受业内关注的,则来自《电影产业促进法》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是国家层面对推动电影产业的决心体现。

法国人的“他山之石”

“文化例外”原则下的电影扶持

备受网友诟病的电影配额制度,并不是中国特色。从西欧到东亚,从法国到韩国,这些影视产业发达的地区与国家,往往都是坚定的配额制度拥护者——毕竟在全球化浪潮下,擎着自由贸易大旗的美国电影长驱直入,占领了全球市场。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振兴民族电影工业,不仅是中国电影人的难题,同样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艰难考验。

孕育了现代电影的法国,是欧洲老牌的电影生产大国,其“文化例外”政策举世闻名,法国模式是欧洲国家电影扶持制度的样板,可以给中国人以镜鉴。以法国人为代表的欧洲人认为,经济上要倡导新自由主义模式,通过市场进行自由调控,但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却存在特殊之处。倘若任凭商业目的导向的美国电影长驱直入,欧洲本土的民族文化就会迅速甩脱,从而导致民族身份的淡化。

被妖魔化了这么多年,这一次要站“国产电影保护月”

▲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

“弱者可以在自由竞争中消亡,但民族文化不能小王,甚至不应该承担消亡的风险。”为此,法国成立了直属文化部的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设立基金、补贴、预付金,参与到法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宣传、放映、保存和奖励等多个环节,其扶持政策可谓庞杂。此外,CNC还参与法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