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追《中国好声音》的狂热劲吗?
用塑料椅、办公椅当转椅,在家里,在公司,或是在宿舍里,假装自己是“导师”,体验了一把“转椅”的趣味感觉。
“不以貌取人,只以声音论英雄”,这种单纯、公平、公正的选秀方式,为《中国好声音》赢下了无数的好评,也让《中国好声音》成为年度最受欢迎、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而且,这股“好声音”热潮,一直持续至今。
对于许多路人歌手来说,《中国好声音》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舞台。梁博、吴莫愁、吉克隽逸、平安、张碧晨、周深……从“好声音”舞台走出来之后,如今都在华语乐坛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成为了大家认可的实力唱将。
正如当年的吴莫愁,没有靓丽的外表,就连声音也是如此的独特与怪异,但幸运的是,真正的好声音,并不是征服所有观众,而是找到自己的音乐特色,不做第一,只做唯一,观众喜欢的声音,就是好声音。
除了选手,《中国好声音》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导师。
从第一季的那英、刘欢、杨坤、庾澄庆,到后来汪峰、周杰伦、张惠妹、陈奕迅、谢霆锋、李健等导师的加入,《中国好声音》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一方面希望借助导师的人气为节目注入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拥有不同风格的导师,能为学员提供更丰富的音乐指导。
而如今的2019《中国好声音》,导师变成了那英、庾澄庆两位“老人”,以及王力宏、李荣浩两位“新人”。对于李荣浩而言,七年前他还在家里和朋友一起看《中国好声音》,七年后,他自己却成为了《中国好声音》的导师,而且,最终还拿下来了冠军战队称号,更是成为了《中国好声音》最年轻的冠军导师。
当然,以李荣浩的年龄而言,或许太年轻,以至于被许多观众吐槽,但以音乐制作能力而言,李荣浩的才华和实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只可惜,再好的导师也挽救不了正在走下坡路的《中国好声音》。从第一季的豆瓣7.8分好评,到如今远离及格线的4.8分;从巅峰期最高的4.8收视率,到如今的1.2收视率,《中国好声音》悬崖式的跌落,究竟为何?
其实,从第一期节目开播之后,就不难发现,《中国好声音》已是黔驴之技了。
虽说是节目赛制的创新,但封麦机制的设定,改变了《中国好声音》的初心——为了音乐,为了选手。每一次封麦权力的使用,便是一场群口相声的诞生,导师之间的抢人戏份,远比学员多得多,甚至这种抢人的环节,也远离了音乐,缺乏专业的音乐点评,与其说是音乐选秀,其实更像一场脱口秀。
失去音乐的《中国好声音》,就像失去了灵魂,而失去选手的《中国好声音》,连身体也失去了。从战队对战到选手淘汰赛,有超过一半的盲选晋级选手,连一首歌的表演机会都没有。如果说,这是残酷的音乐比赛,那也无可厚非,但随着一些好选手的淘汰之后,观众们才焕然大悟,原来,这并不是比赛,这不过是一档娱乐节目罢了,哪些选手注定不会进晋级,哪些选手又注定会被淘汰,这一切,似乎都在掌握之中。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中国好声音》的忠实粉丝坚持追捧,去北京鸟巢观看总决赛的巅峰之夜,去投票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打Call。但是,最华丽,也是最盛大的巅峰之夜,却成为压垮粉丝心中对《中国好声音》寄予厚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跑调、走音、忘词……从李荣浩战队的冠军战队秀开始,几乎没有一个选手不犯错。
有人说,这或许是鸟巢场地过于空旷,麦克风收音效果不好;
有人说,这毕竟是直播,或许是设备调试出了问题;
也有人说,这可能是选手第一次登上鸟巢这样的大舞台,多少有点紧张了。
可事实上,当周深开口演唱的那一刻开始,这些借口统统被驳回了。原来,真的是选手的问题,真的是声音的问题,真的是《中国好声音》节目的问题。
没有“好声音”的巅峰之夜,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就连邢晗铭的夺冠,也没能制造太多的话题和热度,这一届《中国好声音》也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其实,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好声音》当做一档如“跑男”的真人秀娱乐节目来看,将心态放宽一些,一边吃瓜,一边听歌,一边看“相声”,或许,《中国好声音》还别有一番风味,一旦认真的话,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