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综艺,我们就不得不来说说”现象级“综艺《奔跑吧》。
最初引进时,被人诟病仿造气息太过于浓厚。随着这几年的本土化,似乎也让人看到它的变化,以及身上迸发出来的一些亮点。
4月26日播出的《奔跑吧》第一期,以”垃圾的回收“为主题,细致地从”垃圾数量“、”垃圾危害“、”垃圾处理难度“等方面展开。
从节目播出后的反响来看,其实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官媒的好评。
紧随其后,另一万众期待的《极限挑战》也在上周末与观众见面了。
万万没想到啊,推出的第一期竟然同样穿插了”垃圾“的主题,只是更加细分到了”垃圾分类“。相较《奔跑吧》,它似乎就没有那么自然了,更像是为了宣扬社会正能量,而强行加入的一个环节。
两档高人气的”霸主“综艺似乎就与”垃圾“结下了不解之缘。
再来看”新贵“综艺《忘不了餐厅》,以”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群众为主角,将笑点和泪点完美进行了融合。因此,在取得口碑炸裂的同时, 也是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在国家抨击”娱乐至死“之后,各大综艺指向性明确,求胜欲都很强。
面对这种转变,其实网上有着不同声音的,比较对立鲜明的就是下面两种:
(1)综艺其实是可以分类别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价值导向明确,需要的可以自取。作为娱乐综艺节目,就不能单纯来做娱乐吗?而作为娱乐综艺的受众的我,看个综艺还要被教育、被传播正能量、被迫反省,我还看个鬼哦!
(2)综艺中加入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宣扬,寓教于乐,很有内涵。单纯的娱乐综艺,在逗得受众哈哈大小之后,很短时间便会被遗忘。因此,即使是娱乐综艺还是需要去找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并加以实现。
在评价这种风向前,我想先引用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的一句话。
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所以,从社会意义和综艺审美上,我都还是比较认同这类改变的。
但是,不得不说,其中还有较多值得去注意的一些问题。
请不要一拥而上,我们需要不同的味道。其实,节目的立意、选材在遵循”社会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多元化。如果把中国的的综艺形容成一桌菜的话,观众是食客,那么我们需要吃到的是不同菜系、不同风格互相融合后的饕餮盛宴。各节目之间应该是相互辉映的关系,就如同吃肉腻了,马上就能吃到青菜;而不是说今天你做了一盘肉,明天我就要做出一盘比你味道还好的肉。
消弱目的性,真心实意做节目。”社会价值导向“不是说你节目沾边了,就可以了,首先需要对所立意的价值有深入的了解,而后在节目呈现形式上进行设计、融入,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这是个碎片化、急躁、功利化的社会,但是想要好的口碑,还是不能持太重的目的性,不能”为了价值而去加之“。
形式之后,注重可操作性。”社会价值“是一种意识、观念,想要更生动、形象地去展现本身就是难事。因此,综艺呈现形式上就需要更多创新,才能get到受众的那个点。比如说,《奔跑吧》节目中所呈现的一个人制造垃圾的数量以及各种垃圾的处理难度、降解时间等数字,就比较能够引发思考。但是,如果仅仅是呈现,可能看的时候我很震惊、感触,但是看完我也就忘记了,又不具备生活上的可操作性,那还是没有结果的。
个人也是比较期待能够有更多好的综艺能够走出来,而非短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