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的人民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现代化的进程。
街边老奶奶卖的一分钱一根的冰棍,是那个时代无数小朋友心中的美味。虽然只是简单的红糖水插上一根竹签冻起来的冰块,但吃过的人都明白。在哪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有人还因为偷钱买冰棍被父母发现,暴揍一顿的。
那个时代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是军人和工人,人们穿着打扮几乎都是一个样子,走在大街上都是青蓝色的一片。大幅的宣传画报随处可见,这是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
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街道上很少见到有小轿车,自行车是那个时代的标志。自行车在那个年代还作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wifi,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看电影,电影院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精神娱乐场所。
墙上贴着电影海报,旁边的那两个黑洞洞是出票的地方。看电影就把钱塞进黑洞洞里去,售票员就会给你一张电影票。
那个时候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大街上随处可见都是大幅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
那个时候,实现四个现代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随处可见的四个现代化标语非常醒目,提醒人们继续努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那个时候,流行风气开始进入内地,年轻的妈妈们开始 流行起烫发、染发了。烫发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那种头上卷着无数个塑料夹子的卷发技艺,至今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那个时代出远门的工具,就是公共汽车。那个时候的公共汽车长得都是一个样子,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如今在国外某些国家,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那个时代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到处可见的亮丽广告牌,更没有液晶显示器。广告牌基本上是画在墙壁上,没有今天的那么精致。
那个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监督者,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经常到街上检查卫生,监督行人们注意爱护环境卫生。
那个时代骑车带孩子出行是一门技术,有人专门制作了能够不让孩子掉落下来的工具。可是,宝宝这样站着难道腿不酸吗?站在后面的宝宝不会有意见?
那个时候,上学从来不用家长接送。只要下课铃一响起,大家都背起书包奔跑出教室。奔跑似乎已经是一种习惯,没啥重要的事情急着去做,反正就是想跑。
那个时候,没有商品房。没有月租、没有按揭,也没有买房贷款。大家都住在自己的老屋里,从来没有想过房价是什么东西。
那个时候的课本和今天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课本每一本都是值得纪念和珍藏的记忆。八十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那个时代,似乎就近在昨天,那是每一个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心中永远无法抹灭的印记。
60至70年代,中国人的娱乐生活还带有非常严肃化的特征,从80年代开始,人们的娱乐,特别是夜生活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那个时代的夜生活竟然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看后很向往。
那个时代对舞蹈有着一直的热衷,就像现在大妈对广场舞的热爱。。从1981年开始,迅速流行的迪斯科音乐节拍,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黑人音乐带给中国人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晚上,年轻人跳迪斯科成为那时候的时尚。
还有一种就是交谊舞。八十年代无论各个年龄段,都能带动男女老少的舞蹈。
1987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中国,很快成了最流行、最酷的舞蹈形式,风靡全国,没有手机,只有跳舞。
80年代初,音乐茶座开始兴起,喝茶,聊天,听音乐,是那个时候夜晚的一种休闲方式,现代看起来也很高雅。
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带动了歌舞厅的发展,歌舞厅里常常都能聚集很多青年。
在歌舞厅风靡的同时,更高级的夜总会在我国一些沿海特区兴起,功能多样,不仅有演唱,还有卡拉OK和狂欢迪斯科等节目。
这是1988年9月,上海一家新开的卡拉OK夜总会,这里不光光是唱歌,还能欣赏时装表演,选购时装。
除了歌厅、舞厅,还有一个80年代开始出现,并迅速引爆的娱乐项目,那就是电子游戏!说到80年代的游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魂斗罗》!
同样溜冰也是年轻人的热爱,青年,高中生,初中学,小学生星期天晚上最喜欢溜冰。
80年代,香港电影以录像带的方式传入内地,夜晚没有哪一个人不想看一场香港电影。
80年代中期,台球运动开始在坊间兴起。这是大多数男子夜晚的热爱。
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晚上还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在农村是一个村子坐在一起看电视,《海灯法师》、《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等等,至今令人怀念。
那时,高端场所都是有钱人才能消费。图为80年代在深圳一家规模较大的娱乐场所里一群陪侍女郎正在接受培训,这些女孩个个的打扮在当时都算是比较时尚的,长得也都挺不错的。而当时的娱乐场所只有有钱人才能消费的起。
图为当时某国企日用化学厂的女员工在街上向人们推销、介绍他们工厂的产品。
图为80年代的中国女排运动员郎平,当时的郎平还很青涩。运动员时期的郎平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羸得“铁榔头”绰号,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
图为北京一家酒店在举办时装秀,表演的模特都是外国美女模特,个个都是肤白貌美大长腿。在当时很少人敢穿的这么暴露,应该只是外国人才敢这么穿。在80代年的北京,外国人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也吸引了大批人围观。
图为在法院外面墙上贴满的布告,80年代不像现在网络科技这么发达,当时要发布信息都只能通过这种写在纸上然后贴到墙上的方式告知群众。
图为80年代的一家美发店,当时的美发店好像都喜欢叫一些类似“蒙娜丽莎”这种带点洋气的名字。
图为工厂女工人的集体宿舍,小小的一间宿舍里要住10几个人,十分拥挤。
图为服装厂里面的女工正在做衣服,当时都是通过这种针车人工做衣服,要是家里有一台这种针车,那可是很了不起。
图为在杭州西湖边上,一群带着头巾的大妈们。
80年代的学生穿着很朴素,独立的动手能力很强,很多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这是中学同学自己带午饭,自己洗碗。
这是中小学学校举行运动会的场面,没有铺张浪费,也没有各种商业广告。那时候的孩子很朴实,运动会没有攀比,没有浪费,也没有负担,就是让孩子快乐的。
这是课间开会时候的情景,那时候条件很简陋,大家都席地而坐,女孩子虽然矜持,不娇惯。
这是中学上体育课,没有现代化的健身器材,只有一张排球网。很多学校,排球网,篮球架是标配。那时候中国女排实力很强大,创造了五连冠的历史。照片中,女同学都很快乐,互相追逐跑动,锻炼身体。脸色洒满了青春的笑容。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他们工作很艰苦。那时候《劳动法》还不十分完善,对劳作时间没有做 硬性要求。各种医疗、意外、商业保险几乎没有。
这是八十年代,北京填埋垃圾场的场面。没有大型推土机,挖掘机全靠人力。
垃圾场拾荒工人家的孩子,那时候计划生育刚刚实行,很多人还是处于超生状态。那时候的孩子,课外时间就是帮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课外课非常多,钢琴,书法,跆拳道,舞蹈,美术等等,八零后的童年是不可想象的。八十年代,贫困人口还占有很大比例,国家还未解决温饱问题。
图为一个卖眼镜的小摊,他们是第一批商业弄潮儿,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进入21世纪的今天,很多的亿万富翁,成功大企业家,以及商业帝国的创造者,就是他们那一批人。
这是父母在给孩子洗澡,那时候没有空调,风扇也不多,卫生间也没有淋浴设备。在盆里洗澡也是一个不错的消暑措施。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父母就是曾经这样把我们抚养大的。我们的父母,现在都已经60-70了,他们的青春都献给了儿女。
重庆公园里,素颜美女。那时候照相机没有美颜功能,也没有隆鼻、隆胸等整容手术。都是天然型,素颜美女。图中看书的美女,非常漂亮。
幼小的孩子,在帮爸爸推改装三轮车。这张照片,我看哭了,太感动了!这里包含了很多信息,那时候孩子不娇生惯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像当今社会这样溺爱。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都已经年近40了,已经到了不惑年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中的顶梁柱。岁月在歌声中流走,我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