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2019年4月14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届堪称金像奖的“小年”,相比去年《追龙》、《拆弹专家》、《明月几时有》、《杀破狼·贪狼》、《西游伏妖篇》等大热电影,今年入围的“重头戏”似乎只有《红海行动》和《无双》两部,其中《无双》17项提名领跑令其他入围作品沦为陪衬,整个金像奖缺少爆冷悬念和多部强片竞争的看点。真是如此吗?花点耐心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一届金像奖其实是十年来终于能让香港本土电影人扬眉吐气的一届。
19部入围作品,过半数本土制作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成为两岸电影创作模式的一道分水岭,就此开启了合拍片模式,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有趣的是,回望2003年4月6日举行的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无间道》捧走七项大奖,与之分庭抗礼的,是拿走七项技术奖的内地电影《英雄》,导演张艺谋,出品公司是张艺谋和张伟平的新画面。
在那之后,金像奖就不断见到合拍片的身影,近十年来随着香港本土制作式微,金像奖也逐渐“变质”,合拍片开始占据主场。甚至于去年金像奖提名电影中合拍片超过八成,本土制作几乎颗粒无收。
然而,这一届金像奖香港本土制作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算提名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的五部国产片,获得主要奖项提名的电影共有19部,其中香港本土制作的电影有11部,分别为《三夫》、《沦落人》、《逆流大叔》、《自由行》、《翠丝》、《非分熟女》、《非同凡响》、《G杀》、《栋笃特工》、《逆向诱拐》、《八部半喜怒哀乐》,在提名上就以数量取胜了,纵观近年来的金像奖是很少见的情况。香港本土制作电影原本就少,能选出够资格提名金像奖的更不容易,从提名电影来看,香港电影颇有复兴之势。
是谁在为香港电影默默付出?
换个角度看这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女主角四个奖项最受关注。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分别为《三夫》、《红海行动》、《沦落人》、《逆流大叔》和《无双》,目前看来,由于投资大、阵容强、故事好,提名最多的《无双》赢面最大。
如果留意一下其他四个奖项,会发现除了凭借《无双》提名最佳女主角的张静初,其他入围的差不多都是香港电影人,张静初的提名也颇有陪跑的意味,毕竟今年的大热门是《三夫》的曾美慧孜和《非分熟女》的蔡卓妍,给张静初一个提名更像是给内地电影人一个面子。
再将目光放到技术类奖项,会发现提名的几乎都是香港电影人,比如提名剪接的徐克、彭正熙,提名服装造型设计的余家安、奚仲文、文念中,以及动作设计的林超贤、李忠志、钱嘉乐。值得玩味的是,技术类奖项提名合拍片扎堆,但幕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依旧以香港本土电影人为主,往届金像奖内地电影人也极少染指。
再看电影背后的投资公司,会发现不少为香港电影复兴而不断付出的电影人,他们甚至扛起了香港本土电影的半边天。比如提名最佳影片的五部电影中,《红海行动》和《无双》背后都有英皇电影的投资,英皇也绑定了林超贤,目前正在拍摄《紧急救援》,并很快会开始筹备《红海行动2》,英皇不但在合拍片很活跃,也在扶持本土电影,蔡卓妍提名最佳女主角的《非分熟女》即为英皇出品;
而提名最佳男主角的《逆流大叔》和《翠丝》,背后则是古天乐成立的天下一ONE COOL,特别是《翠丝》,姜皓文剑指最佳男主角,老板古天乐一直以劳模著称,也烂片不断,但他除了做慈善外,挣的钱也反哺到香港本土电影。
他成立的天下一ONE COOL既包揽制片、发行、宣传,甚至深入到特效、调色等技术领域,去年收购一家混音公司,贯穿整个电影领域的版图已经形成,古天乐的野心也可见一斑。基于香港本土电影的现状,《逆流大叔》、《翠丝》这样的电影是不可能赚钱的,从中看到的是古天乐以及剧组所有工作人员做电影的初心和责任感,如果这两部电影都有斩获,古天乐将成为这届金像奖的大赢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和提名最佳摄影的蔡崇晖。两个人凭借《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分别提名最佳剪接和最佳摄影,胜算并不大,不过徐克从差不多十年前的《抓猴》开始,就不断探索3D拍摄技术,而摄影师蔡崇晖也一直跟他一起完成一部又一部的3D电影实拍,他们的团队几乎是整个华语电影里唯一一个坚持实拍3D的团队了,这种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值得鼓励。当然,实拍3D是用支架将两台摄影机组合在一起,理论上只能用脚架或摇臂完成拍摄,在镜头上缺少自由度,对现场的灯光也有很高要求,所以相对于其他提名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不算出挑,胜算也不大,但这种探索精神却是电影始终需要的。
提名背后的几点尴尬
本土制作日渐式微,让香港电影金像奖不得不敞开怀抱接纳“港味”渐失的合拍片,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金像奖需要有足够多搬上台面的入围作品,也需要有内地电影人为之撑场。另外还要考虑金像奖的商业价值,红毯和颁奖典礼要吸引广告品牌投入、转播权卖给内地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重量级的内地电影和明星都是必不可少的。今年11部本土电影的提名是好兆头,不过也带来了两点尴尬。
首先,本土电影对内地观众来说相对陌生。本土制作给这些电影带来没有约束的创作自由度,于是导演们变得更加大胆、尖锐,比如陈果导演的《三夫》,将目光聚焦到香港渔船上的卖春女,电影中有大段大尺度镜头,这也是陈果一贯喜欢的创作风格,他也尝试北上拍片但战绩不佳;
陈小娟导演的《沦落人》聚焦两个沦落香港最底层人的故事,这类电影往往饱含对香港人生活现状的呈现和反思,比如最早的《笼民》和前年的《一念无明》,有很尖锐的话题性;
英皇电影出品的《非分熟女》将目光聚焦到美食和爱欲,探索女性身体自主以及生命中的可能性。
但这些创作,看起来更像香港电影人单纯为了拿奖的“自嗨”行为,受众很窄,除了参加国际电影节外,主要受众群只是为数不多的香港市民,而由于题材的敏感性,以及内地36部引进电影的制度影响,11部本土提名电影没有一部有机会登陆内地大银幕,内地观众对这些作品是非常陌生的,金像奖一方面敞开怀抱接纳内地观众,一方面提名的电影无法进入内地,这样的“鸿沟”该如何填平?
其次,本土制片目前看来缺乏可持续性,需要探索市场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火遍东南亚,这给香港本土制作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但近年来本土市场逐渐萎缩,香港戏院数量不增反降,本土电影制片成本再怎么压缩,依然要面对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投资公司就算再有情怀,又能砸钱投多少部呢?
另外,有金像奖加持,对电影的市场收益并没有太大裨益,去年获奖影片《黄金花》在拿奖后得到了登陆内地大银幕的机会,但最终票房仅有150万,片方的分账票房只有50万,没有内地电影公司的支持,仅靠香港有限的制片公司,本土制作依然需要面对很艰难的局面。
不过,11部本土电影提名终归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共同期待4月14日的颁奖典礼,我们也会继续对金像奖做持续报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