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的流失文物就不得不说一说香港,在回归之前,香港一直是内地文物流向海外的中转站;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内地盗掘出土或者其他非法来源的文物在内地禁止流转,如果卖到海外就不一样,尽管这会遭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山高皇帝远,有关部门也难以查得到;而香港在未回归之前比较特殊,非法文物到了这里,内地也管不到。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少的文物出现在了香港的文玩街头。当时内地的文物专家对这类文物非常的重视,经常到香港的街头闲逛,时不时会发现一些珍贵的文物;如马承源专家就在香港的文玩街头回收了晋侯苏编钟、越王者旨於睗剑等稀世国宝。
当然了,不少的街头文物都是香港的爱国人士为防止文物流失国土便通过关系透露给内地的专家,内地专家随后对文物进行鉴定,再对价格进行商量后进行回购。2008年7月,清华大学毕业的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的2388枚先秦竹简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越王者旨於睗剑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一专家在文物街头上发现了一批竹简,看到这竹简的第一眼专家就认为这是内地楚简。若是真的楚简,对于中国历史研究、对于文物研究来说必定有着重大的意义。随后,立即联系了内地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闻讯后立即赶到香港,对这一批竹简进行鉴定。一番研究后,专家认为“竹简为公元前三至四世纪,也就是战国中期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研究后也表态说依照竹简上的文字推断这是楚简,是最近几十年才被盗掘出土的,至于具体被盗自哪一座古墓至今也不得已而知。
内地不少专家的肉眼都认为这是先秦战国时代的竹简,至于到底是不是呢?通过中国文物最权威的实验室,也就是北京大学加速器质普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的碳十四鉴定,发现这的确是战国时代的竹简。但物主不愿意低价卖给大陆,而专家在段时间内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更令人意外的是当时还有虎视眈眈的日本专家也在争夺这一批文物。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赵伟国知道后,立即出了巨资将竹简买下,并在不久后赠与母校。
赵伟国这一批竹简就是后来世人常说的“清华简”,清华简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以及文字丢失的竹简。这一批竹简可以说形制多种多样,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这长度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约10厘米。每一片竹简上的文字都不等,其文字大多数是楚系文字以及小篆。不少人或许都知道,古墓中出土的竹简都非常的珍贵,大多数都记载了当时的真实历史或者一些学术性的资料,这清华简中到底记载了什么,又有什么历史作用呢?
文物专家经过研究后将这一批竹简分为5辑,可以想象为5部失传古籍。事实上,这5辑的内容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古籍,这些古籍因为是先秦时代,因此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经过几年的研究后,在2010年首批研究成果被公布于众,这五大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与其说澄清了历史的疑难,倒不如说改写了历史。就如竹简中发现的《尚书》,世人皆知这是中国四书五经之一,而历史上的《尚书》虽然在历史上流传至今,但没有人知道真实的古籍。竹简中研究出《尚书》后,意味着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还有文物专家表示“目前公布的内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虽然大部分已经解读出了文字,但其解读还需要一段过程;这一小部分的成果公布就撼动了学术界,竹简全部公布时会不会彻底改写历史呢,那就有待下一次的成果公布吧”。
文章转载自作者:华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