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
姚晨是有过一段低落期的。不管是从事业发展上,还是从个人口碑上看。
当年那么一出离婚事件,纷纷扰扰几年下来,是伤敌一千,但也自损八百,几乎败光了她靠《武林外传》和《潜伏》挣回来的路人缘。
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家提起姚晨,也都觉得她的处境尴尬。
从年龄和咖位上来看,她应该属于大花那个层次,娱乐圈习惯把风头正劲的女明星们并称在一起,所以有“四旦双冰一汤圆”之说,“汤圆”指的是高圆圆和汤唯,在姚晨最火的那几年,大家又把姚晨算入了这个行列。
然而,口碑下降之后,姚晨的资源和曝光度就都变得虐心,加上那几年姚晨也没什么作品,基本上就是在跑跑各种秀场,那种状态任谁都能看出是在苦苦支撑那份体面。
所以后来姚晨在《星空演讲》上谈论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时,很多人并不买账,认为她拿生子说事,其实是在挽尊。
毕竟,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四旦双冰里也不是没有人结婚、生子,可人家该红照红,该有一堆资源照样一堆资源。
一直到2018年的上半年,当大家讨论起姚晨,还是有很多人对她嗤之以鼻。
事情的变化在姚晨接连出了两部好作品之后,一个是电影《找到你》,另一个就是刚刚播完的热得不得了的《都挺好》。
这两部作品后,大家再提起姚晨,没有嘲笑,没有质疑,没有诋毁,只有一句:演技太好了。
我自己似乎也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从前我并不愿意为姚晨的“卖惨”买账,现在的我却会为她的好演技买账。
这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其实比起做吃瓜群众,大部分站在娱乐圈之外的人,还是更希望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观众。如果有足够多的优秀作品可以看,谁愿意关心演员的八卦?
作为观众的我们,对一个演员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作品。
作品够好,那么绯闻也只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为演员本人增添一点话题;但如果没有好作品,那么绯闻就很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章子怡能够在经历打击之后重新站起来,靠的不同样也是优质作品吗?所以啊,关键还是得业务能力突出,这是比所谓拼流量更重要的事情。
我最近和一位做影视的朋友聊天,他和我细数了这些年大红的电视剧和综艺,像是《琅琊榜》《甄嬛传》《伪装者》《人民的名义》,红起来全是因为剧情够好,演员演技有感染力。
而另有一些电视剧,用了最红的流量,看起来会大爆,但最后都扑得无声无息,他提名了几部,我去特意去看了一下,发现的确看不下去。
那天,我们都感慨:不管做什么工作,还是踏踏实实出作品才是正经。其他的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看起来再热闹,也都是虚的。
遗憾的是,太多人,特别是一些年少成名的人很容易沉浸在簇拥追捧中,而忽略了演员的本质。
有时候,人活得太热闹,未必是好事。
因为一些事情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姚晨,活在娱乐圈寂寞清苦中,虽然看起来是让人忍不住要嘲讽的,但因为耐得住这份寂寞,没有乱接作品,没有一蹶不振,对做演员这件事情仍有追求,所以也才能靠作品翻身。
人生路,常常是热闹与寂寞并行,各行各业皆然。
眼看别人高楼起,谁也很难说不羡慕;眼看自己楼塌了,也很说自己不落寞。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在这种热闹与寂寞中,永远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乐观心态。
我近来一直在读余秋雨的文化课,其中有一节他讲到我最喜欢的文人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碰巧也有很多演员经历过的高低起落。
声名最盛时,苏东坡活得比谁都热闹,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后来当他被流放,原先拥有的地位不复存在,他失去了所有的热闹。
苏东坡自己形容那段生活是:“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但难得的是,苏东坡为这种失去感到庆幸。
余秋雨说苏东坡在热闹离去后,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前的作品和精神世界都有点浮躁,从此他开始检讨自己,升华自己。
苏东坡的作品从流放后开始变得更收敛、更厚实,也更潇洒。他最好的作品像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出。
人们后来记住苏东坡,不是因为他和谁做过朋友,而是因为他写下的那些可以反复吟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大家才有机会关心苏东坡吃了什么荔枝或者爱不爱红烧肉。
我觉的当演员或者当文人,都应该有一点这样的野心:人们记住我,只是因为我演过什么或我写过什么。
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野心,才能让一个演员走得更久。
作品始终是主食,刻意经营出来的人设,穿什么吃什么爱过什么人等等,对观众来说,却只是一小份蘸饺子的佐料,那会让一个演员有更立体的味道,但那终究不是核心。
姚晨的翻红让我明白:演员最好的营销方式就是作品。不管到哪里,好好做事都是很重要的。
也真希望那些原本可以演得好的演员,千万别在人设营销这条路上跑得更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