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白萝卜
2019年第一部台湾引进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今日上映,截至目前,影片票房5111万,在猫眼、灯塔、豆瓣三家平台评分分别为9.0、8.7和5.3。
对于台湾引进片在内地的市场表现,这样的开局不算太好,但也谈不上最差。海峡那边,金马高光依然闪耀,而在海峡这边,台湾引进片却在600亿大盘的市场中几乎呈现失声之势,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现在都“老”了,那些年内地引进的台湾电影又怎样呢?
(备注:本文当中所指的台湾引进片为台湾地区单独制片的影片,不包含内地与台湾合拍片)
台湾引进片不成气候:
十年38部,爱情片过半
回看近十年的内地台湾引进片市场,能够叫得上名字的依然只有那么几部青春系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翻滚吧!阿信》《听说》《我的少女时代》,而去年一整年在内地上映的台湾引进片也仅有两部,仿佛这十年时光就这么凝固住了,回旋往复着的都是青春故事、爱情戏码。
据娱乐产业(ID:yulechanye)统计,从2009至2019十年间内地市场引进的台湾电影共38部,从数量分布来看并不均匀,其中2017年以9部为十年来数量最多,2015年和2013年内分别有7部上映,而数量最少的一年是2016年,只有《234说爱你》一部影片上映。
从单年表现来看,2015年的内地台湾引进片市场成绩最优,这一年当中不仅有台湾的口碑青春片《听说》(内地第一次公映)《我的少女时代》上映,还有张艾嘉导演作品《念念》、主打宠物卖点的爱情片《我的男友和狗》等,从影片质量及知名度来说,2015年的台湾引进片市场算得上近十年来最火热的一次;同样成绩不错的还有2012年,两部台湾引进片爆款《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内地版)》接连上映,而在截至目前的台湾引进片的豆瓣评分当中,冠军依然是2012年上映的《赛德克·巴莱(内地版)》。
至于成绩较差的年份,去年的成绩看上去实在索然无味,一共上映的两部影片票房都只有数十万,《有5个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单身了啊》票房85.3万,豆瓣评分4.2,至于另一部《十七后 与青春化敌为友》则只有11.3万票房,豆瓣评分目前都尚无显示,可见影片进入市场后的萧条表现;此外,2017年也堪称台湾引进片全面扑街的一年,这一年共有9部影片上映,数量之多为近十年之最,同时成绩之差也是近十年之最,豆瓣平均分仅为4.9,票房数字最好看的是一部动画片《小猫巴克里》,成绩为1200万。
在年份对比之外,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也将这38部台湾引进片做了整体梳理,分别列出票房榜TOP10和豆瓣评分榜TOP10。
从截至目前的票房榜单来看,除去正在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暂居榜单的第一的是《我的少女时代》,票房成绩为3.58亿票房,其次是《那些年》的7600万票房。而根据本自媒体矩阵旗下“电影情报处” 预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票房有望突破4亿,或将成为近十年来台湾引进片的票房榜新冠军。
再来看豆瓣评分排行榜,《赛德克·巴莱(内地版)》依然以8.7高分位居第一,其次分别是五月天演唱会纪录片《5月天诺亚方舟》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逆光飞翔》。对比票房榜和评分榜则会发现,两个榜单重合率高达50%,也可以间接说明,对于来自台湾地区这样因题材、体量受限,原本在市场上缺乏强竞争力的影片而言,口碑和热度是助涨影片票房的关键,而近两年没有台湾引进片爆款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没有口碑影片的出现。
综合来看台湾引进片在内地市场近十年的表现,没有发展和进步,反而呈现出退步之态,尤其近五年,无论口碑还是票房表现都在走下坡路,如今提起台湾电影,大家仍然在怀念七八年前的《那些年》和两三年前的《我的少女时代》。台湾引进片在内地市场的存在如一潭死水,眼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凭借原著韩版的知名度和煽情口号,在上映首日问鼎当日票房冠军,在这个清冷档期内成为一部颇有号召力的情感电影。但是台湾引进片的崛起,还看不到方向呢。
台湾引进片的悲情往事:
被时代看“轻”,被内地市场所限
如今还会谈起台湾电影的人,大多是带着情怀的,因为就像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去不复返,台湾电影世界也距离曾经的辉煌时刻越来越远了。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80到90年代是台湾电影的新浪潮时代,李安、杨德昌、侯孝贤、王童等一批台湾导演携作品崛起于华语电影领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创作于当时的《喜宴》《推手》《饮食男女》《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稻草人》《无言的山丘》等一大批电影,仍旧被奉为当世经典。
但随着这一批电影人的离世或老去,台湾电影最有力量的部分也随之消逝了。从新世纪开始,台湾青春片的创作开始兴盛并发展壮大。2002年,《蓝色大门》的出现可谓开拓出台湾青春片的新路线,随之涌现出一大批青春电影,如《听说》《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飞翔》《盛夏光年》《一页台北》等。相比新浪潮时期那批先锋导演的作品风格及内涵而言,新世纪产出的这批青春电影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刻寓意,大多以浪漫唯美的画面,主打纯情、忧伤、励志等元素,从友情、爱情等方面寻找切入点,配成一道清新爽口的甜点。而这样的青春系电影,即是台湾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切入口,也是其成功代表案例最多的类型,至今依然占据着内地引进台湾电影当中的绝大部分。
至于两岸之间的电影往来,也随着二十世纪80年代两地恢复交流而展开。如1984年台湾电影《搭错车》就在厦门、泉州等地进行放映,同时也有许多台湾电影通过香港“转口”而进入内地市场,如《汪洋中的一条船》《家在台北》《彩云飞》的影片。
其中《汪洋中的一条船》是在中国内地放映的第一部台湾电影(1986年),而在内地市场上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台湾电影则是1990年登陆内地大银幕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网络上有报道称电影上映时“街头巷尾无人不为剧情所动,在那个纯真的年代,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哭的稀里哗啦。”
在两岸电影互动开放初期,进入内地市场的台湾电影数量也并不多,而且也受限于内地电影市场的独特性,许多上文中提到的经典台湾电影都无可能进入内地进行公映,并且在2010年之前,台湾电影进入内地市场都要与其他外国引进片一起竞争每年数十部(当时)的进口影片配额。直到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文件中指明凡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台湾电影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不再受进口配额限制,但要经过审查取得“公映许可证”;两岸合拍影片在内地上映则可享受国产影片的相关待遇。
因而从统计表格中也可以看出,2009-2012年间上映的台湾电影数量都不多,其中2009年和2011年分别为两部,2012年为4部,2010年数量则为0,而到了2013年,台湾引进片数量瞬间提升到7部。
不过从影片质量和口碑来看,在2013《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发布前,受限额管制进入内地市场的台湾电影数量不多,但精英不少,如《鸡排英雄》《翻滚吧!阿信》《那些年》《赛德克·巴莱(内地版)》几部影片都堪称近十年来的口碑之作,相比之下2013年台湾引进片数量猛增,除了《逆光飞翔》口碑不俗之外(《5月天诺亚方舟》口碑也不错,但鉴于其是演唱会纪录片, 便不纳入讨论范围),其余影片全军覆没。
同时,随着2008年《海角七号》、2012《那些年》青春爱情电影接连走红于内地市场,无论是输入方还是接纳方,都对台湾青春电影这个类型更加感兴趣,随着标杆性作品的出现以及更多同类影片的引进,台湾电影与青春爱情电影在一段时间内几乎画上等号,2015年拿下超3亿票房的《我的少女时代》的再次走红,更加将这一点坐实。
时至今日,内地市场对于台湾电影最青睐的类型也依然是主打青春、爱情的电影,而台湾送入内地的电影,也以保险起见多选择此类型影片。在娱乐产业(ID:yulechanye)统计的表格当中,爱情题材以21部占到55.2%,喜剧占比为21%,大家都说台湾电影大多展现地就是些小情小爱,可不嘛,因为上映的电影中半数都是爱情片,但也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十年来评分最高的电影是一部展现台湾地区抗战史诗的《赛德克·巴莱(内地版)》,这也是近十年间唯一一部严肃题材的台湾引进片。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开放和给予合拍片的宽容条件待遇,进入内地市场的台湾独立制片电影数量也减少,创作者更多地开始选择两岸合拍这样的方式,对于台湾电影而言,倘若这部作品就是面向内地市场,那么无论是内容创作合作还是资本资源的介入与帮助,对于这部影片在内地市场的发行及上映都是更有帮助的。当然,随着创作话语权的分散,对于影片内容、风格及精神表达也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掌握两岸合拍片合作的真正精髓。
从近十年台湾引进片统计中来看,这些电影导演大都数都为陌生导演,或为新人或是市场上的二三流导演,他们的执导水平及作品质量并不稳定。而我们平时熟悉的台湾电影人也更多走向合拍片模式,如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钮承泽的《爱》、张艾嘉的《相爱相亲》、蔡岳勋的《痞子英雄》系列、陈玉珊的《一吻定情》等,同时那些被台湾电影捧红的演员们也早已深入内地市场,如彭于晏跟着林超贤拍主旋律去了,陈妍希也陆续接拍内地电视剧,宋芸桦则在几部国产喜剧片中当起了不怎么重要的女主角。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台湾当然也只是这个庞大市场所吸引过来的一部分。
站在内地市场的角度来看台湾电影(包含台湾独立制片和合拍片),随着合拍片数量和规模的提升,台湾本土电影的创作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而台湾引进片在内地市场的表现直线下滑也正表明,那些获得进入内地电影市场资格的台湾引进片,大部分都是一些无名之辈,并且是没有实力的无名之辈。
当然了,从台湾本土电影的角度而言,台湾电影依然保持着某些新浪潮时代的风骨,只不过在现行的内地市场语境之下,无缘得见了。
如此说来,眼下正在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倒是与其母体——台湾引进片的现状不谋而合,曾经灿若骄阳,如今却一代比一代落寞,真真是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