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映一周,《我不是药神》便刷爆了朋友圈,不仅公映第二天便票房过六亿,还取得了豆瓣9.0分的超高分。
影片主角程勇原是男性保健品小贩,机缘巧合下做起印度仿制天价药的独家代理商,成为千万病人们心目中的“药神”。
老百姓及各行各界,包括影评人和医药人员,都对这部电影非常关注,甚至有人说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有深度的影片,足以赶得上奥斯卡的水准。
那么这部电影,是不是有机会“冲奥”,在奥斯卡的赛场上一决高下呢?
奖项历史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奖项。第一届奥斯卡起始于1929年,而外语片奖项在1947年才被设立。在这之前,此奖项一直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给一些出色的外国电影,借此来扩大奥斯卡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这个奖项只颁发给电影导演,但同时也是对出品电影国家的奖励。从历史根源来看,这个类别基本没有什么“竞赛”的概念,而更多像是美国邀请世界各国来参与的“友谊赛”和“优秀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按国家或地区分类,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部。只有非英语的电影才能参选这个类别,而像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电影,虽属于外国片,但因语言文化接近美国,所以不能参与外语片的竞争。
加拿大则比较特殊,由于英语和法语都是其官方语言,说法语的魁北克省出品的电影可以参选最佳外语片,加拿大其他地区出品的英语电影则不能。
怎么参选?奥斯卡官方规则中写出,每个国家选送的影片要由一个本地艺术家或行业就业人员组成的评委小组或评审团选出,而不是由片方报送。如果想要参加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各国必须成立一个临时的审片小组,各自决定选择哪部电影“冲奥”。
这些规则,对于电影老司机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很多优秀作品因为名额的限制无法送选。
英国卫报也曾批判过这个“一国一片”的规定:“根本没有必要单独分出这么一个类别。奥斯卡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一部非英语电影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这个事实并不能体现国际电影的整体水平,只能说明奥斯卡本身奖项制度有问题。”
而选送奥斯卡的电影,由于动机、意识形态和衡量标准的差别,很难说能代表本国电影的最高水平。
奥斯卡官方也并不认可这个筛选方案。最佳外语片评委会负责人马克约翰逊曾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意见,我们根本无法左右。”
主观性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中,整个奥斯卡评审团都因此受人诟病。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某些奖项的竞争,更多是各大制片公司之间的角逐。
2012年,处于巅峰状态的韦恩斯坦电影公司向奥斯卡评审团送出了《乌云后的幸福线》及《被解救的姜戈》两部电影,包揽了不少重要奖项;然而当创始人哈维韦恩斯坦在2017年被爆出性骚扰丑闻之后,韦恩斯坦公司出品的电影便在奥斯卡中销声匿迹。
华语电影入围时间线1991年,《菊豆》提名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2年,《大红灯笼高高挂》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4年,《喜宴》与《霸王别姬》提名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95年,《饮食男女》提名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3年,《英雄》提名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与《药神》题材风格相近,经常被拿来比较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2014年的奥斯卡上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抱回最佳男主、最佳男配以及最佳化妆三座小金人,还被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剪辑三项重要奖项。
与《药神》类似,《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男主马修麦康纳和男配杰瑞德莱托不惜扮丑,在短时间内迅速断食减肥,以表现出艾滋病患者的消瘦病态。
而学院评委是非常吃这一套的,为影片做出重大牺牲,尤其是个人形象方面,比如小雀斑扮演的霍金、小李子扮演的皮草猎人、摩尔阿姨扮演的阿兹海默病人,最后都得到了奥斯卡的青睐。
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药神》的男主徐峥和男配王传君是非常有可能因此获奖的。
入选奥斯卡,一定是好事?说到底,奥斯卡仍是一个非常产业化的奖项。奥斯卡的颁奖标准并不一定与电影本身的艺术水平成正比,其中还掺杂了许多政治和商业的因素。反而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和德国柏林,更能诚实地反映并代表艺术水准。许多在这些电影节上获得过不错反响的影片,却在奥斯卡的赛场上毫无踪迹。
据统计,历史上美国电影一共获得了18个金棕榈奖,14个金熊奖和5个金狮奖。而这37部获奖电影在奥斯卡上夺得最佳影片的数量,却只有四个,分别是1946年的《失去的周末》,1955年的《君子好逑》,1989年的《雨人》,以及2018年的《水形物语》。
那么中国大陆历年都送选过哪些国产片呢?
2017年,《战狼2》- 吴京
2016年,《大唐玄奘》- 霍建起
2015年,《滚蛋吧!肿瘤君》- 韩延
2014年,《夜莺》- 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
2013年,《一九四二》- 冯小刚
2012年,《搜索》 陈凯歌
2011年,《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
2010年,《唐山大地震》- 冯小刚
2009年,《梅兰芳》- 陈凯歌
2008年,《筑梦2008》- 顾筠
2007年,《云水谣》- 尹力
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
2005年,《无极》- 陈凯歌
2004年,《十面埋伏》- 张艺谋
从内地近几年选送奥斯卡的片子中,不难看出一个正能量、团结爱国的主题,而这并不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追求的。
以此来看,国内的选片策略,更多是抱着鼓励优秀国产电影、提高文化自信的心态。如果单纯为了获奖,选送片一定会根据奥斯卡的评分定律,以及西方艺术价值观来选择;但这个策略聪明在于,不仅能宣扬自己的国际形象,又为未来的国产电影树标立榜,告诉电影人们,什么样的电影能获得官方的认可。对于奥斯卡来讲,所有问题都要比艺术更深一层来探讨。
而《我不是药神》,比起潜在的选送片竞争者《芳华》和《红海行动》来讲,虽然不太能满足国内选送的目的,但却是社会现实主义电影与娱乐商业片的一次优秀实践,片中处处可见对奥斯卡获奖电影模式的学习与应用。在电影产业越来越全球化、合作化的趋势下,这种“混血”电影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