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后,赴台湾环岛八日游。从淡水去台北的路上,带团的导游老先生遥指车的一侧,说大家远远地看一下吧,那是金宝山,有邓丽君的墓园。可惜的是因为时间有限,行程没有安排,不能带我们前去一游了。
一车人无论长幼,皆知邓丽君,一时间,一些来自过去岁月里的甜美歌声从记忆里泛起。虽然不能去墓地一瞻,但是,却没来由地对这遥远的海岛上这陌生的地方生出了说不出的亲切感。
导游继续说,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哮喘病发作在泰国清迈去世后,遗体运回了台湾,就埋在了这金宝山上。她的家人买下这块墓地花了一元新台币。台湾的土地都是永久产权,属于个人的,价格非常昂贵。这块地的主人能够以一元新台币价格出让这块地和赠送没什么区别,必定也是一位极喜爱邓丽君的歌迷。
这位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导游邓先生还说,他曾接待过一个从大陆到台湾专门拜谒邓丽君墓的游客团队。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旅游团里都是几十个五六十岁的人,下了机场上了大巴车就开始让司机放邓丽君的歌。他们一路听着唱着来到邓丽君墓前时,正下着小雨。这些来自大陆的白发参差的歌迷们,在雨中的墓地前,唱着邓丽君的歌、跳舞,以这种形式,来祭奠他们心中的邓丽君。在心里想象一个那个场面,有些无来由的感动。
导游描述说邓丽君的墓地被花丛绿荫围绕簇拥着,周围有乐谱造型的白色围栏,墓园的地上还镶嵌有一排巨型琴键,踩上去会发出优美的乐音。生前的她用歌声打动了那么多人,长眠之后亦有鲜花和音乐相伴,还有这么多喜欢她的歌迷从遥远的各地来看她,想必她地下有知也不会寂寞。
于是在台湾的那几天里,耳畔不断响起邓丽君的歌,看到路旁的槟榔树,想起《采槟榔》,到了阿里山日月潭,想起《阿里山的姑娘》,还会问导游,《绿岛小夜曲》里的绿岛在哪里……
对于邓丽君的歌声,可能最有感触的应该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人。当那些听惯了那些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的耳朵,灌进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城故事》这种充满柔情蜜意的“靡靡之音”,确实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得曾听哪位当年曾在厦门服过役的人讲,他们应该是最早听到邓丽君歌声的一群人。那歌声是从对岸的金门岛传过来的。当年那段特殊时期,国共两方的驻军隔海扔炮弹扔累了,又开始相互播音喊话,还互相放歌,咱们这边放的歌曲嘹亮清越豪情万丈,他们那边放的歌曲绵软沙甜深情款款。邓丽君的声音,就通过这样的方式隔海而来,让人如闻天籁,回味无穷。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那甜美的声音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
与一位两次参加过越战的兄长聊起当年他在老山前线时的事,我说那时我们在后方听到《再见吧,妈妈》《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这些歌就热血沸腾,他说他在猫耳洞里的时候最爱的一首歌却是邓丽君的《山茶花》:“你说他的家开满山茶花,每当那春天三月乡野如图画,村里姑娘上山采茶,歌声荡漾山坡下……”猫耳洞里的邓丽君,钢枪头盔旁的山茶花,铁血中的柔情,让我感怀良久。
人们都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声陪伴了几个年代的人走过青春年华,她的歌声里有我们成长的回忆与萌动的情怀。
可惜她在43岁的盛年离世,令人惋惜叹息。而那动听的歌声永留世间。
尽管她离开了已有二十二年,却从未被人忘记过。位于岛上的墓地前歌迷络绎不绝,在大陆各个城市,也经常听到有各种各样的人模仿她,举办以纪念她为名的各种演唱会。除去商业元素外,这也是人们缅怀她,向她致敬的一种方式吧。
弦歌不绝,音容宛在。
不知何日君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