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嘉是一位才华与美貌并重的知性美女,40年来始终活跃在亚洲艺坛上。祖籍山西五台,生于台湾,曾名张爱嘉,毕业于美国学校。经历丰富,头衔众多。她是杰出的全能女艺人,不但是优秀的歌星、演员,还是突出的女性导演、编剧、制片。曾荣获两届台湾金马奖影后、一届香港金像奖影后、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张艾嘉是从电视圈出道的。1969年,16岁的她从纽约回到台北,开始进军电视界,主持热门音乐节目。17岁,她展开歌唱生涯。作为歌手,她的《童年》《爱的代价》唱红了一个时代。
很多人认为,张艾嘉是台湾的,其实,她也是香港的。在两地之间,她游刃有余,或许就电影而言,女性更具多元与包容的特质。
19岁时,张艾嘉赴港发展,主持、唱歌、拍广告、制作单元剧。1973年,她拍摄了香港嘉禾的电影《龙虎金刚》。四年后,她和林青霞搭档,主演了人生第一部古装黄梅调《金玉良缘红楼梦》。
整个1970年代,演员是张艾嘉的主要身份。不过,她对幕后兴趣浓厚,曾在嘉禾的配音间任职。而在1976年,她还专程跑去为香港导演龙刚执导的《哈哈笑》做副导演。
从1976年凭借《碧云天》拿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奠定其优秀演员的地位开始,她的身份三级跳,1979年,张艾嘉与梁淑怡等合组比高电影公司,制作并出演许鞍华导演处女作《疯劫》,后居“1979年十大华语片”评选第一位,开创香港电影新浪潮,那时,她不过27岁。
踏入上世纪80年代,张艾嘉的电影事业辗转港台两地。1981年,她在台湾和杨德昌、柯一正、宋存寿等合作,制作推出单元剧《十一个女人》。同年,张艾嘉凭《我的爷爷》获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这部戏,让她获邀成为香港新艺城的当家花旦。
1983年,张艾嘉接替虞戡平出任香港新艺城电影台湾分公司的总监。在她的筹划之下,“新艺城”推出悲剧片《搭错车》,票房大卖。但随后推出的几部台湾本土文艺片,《带剑的小孩》、《台上台下》、《海滩的一天》等,却成绩平平。因张艾嘉力挺台湾文艺片的方针被冷遇,1984年,她在失意之下辞去总监一职。
失意时,香港德宝公司的老板找到张艾嘉,想请她拍一部喜剧。张艾嘉却启动了在她头脑中盘旋了很久的另一个故事:“就讲两个好朋友,到底女人跟女人之间,朋友之间的感情会因为男人而改变吗?”这就是电影《最爱》的缘起。
如果你熟悉1980年代的流行音乐,张艾嘉还有一首同名金曲。当时,筹备电影《最爱》的张艾嘉偶然见到钟晓阳的一首诗,心动得不得了。这首诗叫《红颜》,她要钟晓阳把这诗修改成歌词,随后给了李宗盛去作曲。
1986年,《最爱》获得台湾金马奖九项提名,自编自导自演的张艾嘉一人获得四项提名,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编剧和最佳插曲演唱(《最爱》)辉煌战绩令张艾嘉的编剧和导演身份备受肯定,其细腻的爱情题材也打开了张艾嘉专属风格的女性电影大门。次年,张艾嘉凭此片获得金像奖影后。这是她从影以来最光辉的时刻。她善于捕捉女性内心情感变化,并以塑造细节取胜的表演特色,也在此片中得以稳固。
步入上世纪80年代后,张艾嘉减少幕前演出,醉心于幕后工作,所执导的电影得到行内人肯定,其中的《少女小渔》《今天不回家》荣获多个电影奖项。
在林青霞、林凤娇双林鼎立的时代,张艾嘉凭着她的独立和全能闯进了电影圈,开辟了一条与漂亮偶像截然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她始终活跃在电影圈,见证了香港与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的热浪青春。在她开创的空间里,女性演员、女性导演、女性电影都获得了多一分发声的权力,是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迷恋的精神偶像,罗大佑、李宗盛、黄?、杨德昌、侯孝贤、许鞍华这些重量级名字的故事里都有着她的位置,但张艾嘉却认为,这一路走来,她没有被宠溺,也没有被歧视,从她开始,人们意识到,女演员是可以呈现不同风貌的。
1953年在台湾出生,中学时便被家教严格的母亲送往美国念书,自学生时起张艾嘉便在空军广播电台演唱,之后由电台转到电视,在中视的《每日一星》中亮相,逐渐开展演艺生涯。1972年张艾嘉赴港发展,开始她电影之路。这段多元化的经历,在张艾嘉看来,的确跟当时的娱乐圈有些格格不入。
那时候很奇怪,早期的演艺界比较泾渭分明,唱歌就是唱歌,演戏就是演戏的,我还算是比较多元,我又演戏、又唱歌、又做电视,这对很多人来说比较不可思议。但我并不是当时的偶像,那时偶像是林青霞、林凤娇,哪里轮得到我,我不过是个什么都敢尝试的艺术工作者。那时候没有所谓经理人公司,不会有人来约束他们该怎么做。与一大批电影人的革命友情,令张艾嘉在幕后如鱼得水地发展,但她也没有停下个人创作的脚步。
当时大家对女演员的印象就是年轻漂亮,一定都是书没好好念,才会跑来这个圈子,然后演了几部戏之后,到了20多岁,就该跑去嫁人了,而你印象中的那个年代的女演员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道路。所以很少人会相信说女演员能坚持学习,坚持去做幕后的工作,甚至喜欢拍电影,大家的观念是“喜欢电影没问题,喜欢做电影明星可以理解,但是喜欢拍就很不可思议”。因为拍戏很辛苦。大概是从我这一代开始这个观念就有所转变了,可能也跟我真的走到幕后去有关系,而且还真的有成绩单交出来。大家对我们这个行业才会有所改观,觉得有所谓才华这样一件事,对女性电影工作者有了不同的感觉。
大家除了看到她从年纪轻轻起就春风得意,拿奖拿到手软的经历,也应该看到她长年累月对待每一部作品所付出的诚意和努力,看到她在风光无限的女主角之外,在创作上那份特有的才情和执著。张艾嘉说,电影是她一生的使命,如今她已经64岁了,还在夙兴夜寐地践行着她的使命,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在进行电影戏剧类创作,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电影文化产业,无怪乎好友林奕华曾说,年轻时候的张艾嘉是一朵花,而现在是一棵树,许多人都在这棵树下乘凉。
张艾嘉年轻时不缺少粉丝,值得一说的是她的粉丝都大名鼎鼎,同为文艺圈的悍将,他们都对他顶礼膜拜。当年的李宗盛、罗大佑、黄?、杨德昌、侯孝贤,文艺男人们在她身上花费的精力不比创作一部杰作省心省事。当然,谁又能说爱女人跟创作作品毫无关系呢。这样的男人因为女人而创作文艺作品的例子很多,比如同为1980年代,中国诗歌界也有一位这样的女人,整整一代男诗人纷纷向其献诗致敬,仅仅那些因女诗人而写出的诗行,就已经足够光芒万丈的了,更何况有人因女诗人的存在而发生了质变。
个性要强、不畏惧困难、不服输,也是张艾嘉能走到今天的关键词。从个性独立花容月貌的女演员,到性情刚烈不听旁言的女导演,你可以从她的一系列经历中发现:张艾嘉坚持着那些该坚持的,宽容着那些该宽容的,袒露着那些该袒露的,证明着那些该证明的,同时也妥协过该妥协的,这就是张艾嘉展现给我们的。一代文艺女青年,没有老去,或者说她已将“老”变成一种美丽,从少女张艾嘉一直到她顺变成太太、妈妈。从《光阴的故事》中开始,她只是换上一身女性职业装,然后不留痕迹地转了几次身姿,仍然是把那份最美好最让人生出怜爱的光芒留给了观众。
与演艺之路的顺利截然相反,她的情感道路几经风雨。张艾嘉25时一次不顾家人反对,结了第一次婚,嫁给大她16岁的刘幼林,然而结婚半年即传出婚变,绯闻对象是音乐教父罗大佑,这段婚姻仅维系短短几年,接下来,张艾嘉的绯闻名单上,还出现过杨德昌、李宗盛的名字,可最后都无疾而终。
37岁,张艾嘉未婚怀孕,生下儿子奥斯卡,孩子的父亲,竟然是有妻儿有家庭的男人王靖雄,背着勾引有妇之夫的骂名,一边带孩子还有一边写剧本,一年后,男方才办妥离婚手续,与张艾嘉结婚。多年后,她接受采访时坦承:“做第三者一定有压力,很长时间都有内疚。”
不过据香港媒体报道,张艾嘉同富商老公王靖雄结婚快30年,王虽然是张艾嘉的第二任老公,但1990年张为王未婚产下儿子王令尘(Oscar ),然后注册结婚,只不过2000年Oscar卷入绑架风波,自此王靖雄鲜有露面,虽然低调,但他们至今依然很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