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车书。那时中国内地的汽车氛围还没那么浓,汽车媒体也非常少,自己当时看的好多车书都是香港那边的,或是深受香港媒体影响的广东出的汽车类杂志,因此香港那边的汽车译名先入为主地极大影响了我。
到了后来,内地的汽车市场越来越繁荣,绝大多数汽车厂商也进入了内地市场,它们也有了在中国大陆正式的译名。这其中的一些大陆译名,至今我觉得并不如以前它们在香港的译名那么出彩。
举几个例子吧。比如北欧的两个著名的汽车品牌,SAAB和VOLVO,香港那边的译名分别是绅宝和富豪。虽然又是宝又是豪的有那么一点点俗气,但是却和这两个品牌的档次颇为贴合。后来它们在内地的译名却分别变成了萨博和沃尔沃,一眼看去便知是直接音译的,不是知道的人根本无法从字面上体会到这个品牌的档次和内涵。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在进入内地市场时,面对混乱的译名,果断选择了香港那边的译名作为内地市场的正式译名。比如BENTLEY,Rolls Royce,Ferrari,PORSCHE这几个。以前,内地的媒体上曾经也以古板的音译来给它们命名,什么本特利,罗尔斯罗伊斯,费拉里,波尔舍,听着都觉得乏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群国外的足球明星。
而也有一些品牌在进入内地市场时,在正式的译名上花了一些心思,起了一个完全不逊色于香港译名的的中国大陆译名(其中有一些是有点历史原因的)。例如Mercedes Benz的“奔驰”相对于香港的“宾士”更加响亮,也更加有利于传播。JAGUAR在香港的译名为“积架”,用粤语读起来颇为顺口,但如果用普通话读来却有点拗口;后来JAGUAR的内地译名“捷豹”不仅读起来流畅,而且还对品牌的标志有点睛之用,可以说是起得相当成功。
还有如MAZDA在香港译名为“万事得”,不仅仍然忠实于英文读音,而且意头特别好;到了内地,MAZDA改叫“马自达”,这个名字也相当出彩,一眼看上去就能让人联想到“马到成功”、“必有路达”这样的吉利词。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香港的这些译名,字数都不多,尽量都做到了简洁且精确,这可能与香港长时间的殖民地文化有一定关系,也与香港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的粤语拼音法有很大关联。不仅仅是在汽车领域,在其它领域也是一样。以前就曾经有位朋友问我,超级球星“碧咸”到底是何方神圣?在我给他解释缘由之后,他感叹于香港人竟然用两个汉字就达到了我们四个汉字的效果,而且似乎读起来还更为准确。
时过境迁,其实现在香港已经更习惯于直接用英文原名来称呼一台车,而不是再硬要给它翻译出一个粤语译名了。而中国内地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火爆的汽车市场,众多汽车厂商在引进新车时一般都会按普通话发音的习惯去定译名,然后这个译名也几乎成了该车在华语地区的唯一“合法身份标识”。所以,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再有非常经典的港式译名出现了。
你知不知道现在内地家喻户晓的“思域”之名也来自港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