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不否认书的价值。家长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是:“孩子你要多看书,考上好大学。”、青年人则说:“我要多看书提升自己。”、各大媒体说:“要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但是中国最不值钱的就是书。看一场IMAX 3D版本的《复仇者联盟3》的价钱在80-130之间,吃一顿日料要花150-250,买一只口红要花300左右。买一本书却只要30-50元,网络定价甚至可以低至个位数。
20世纪以来最全面的文学理论入门书籍——韦克勒的《文学理论》,在当当网的售价是人民币54元;在美国亚马逊上最低则要23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50元),差价近乎三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怪象?
01
阅读习惯的缺失
国内图书市场供大于求。在中国,无须给创作者高昂的版权费,印刷成本也相对很低,甚至人们可以自费出书。造成图书市场的高供应量。但是由于国人没有稳定的阅读习惯,购买图书的需求低,导致图书市场价格低。
二十年前你问在某高校中文系问:有谁读完了四大名著,会看见一篇高举的手;今天你再问同样的问题,举起的手反而寥寥无几。即使是看完八十回《红楼梦》的人也只占少数。人们对书籍的需求正不断递减。
现代人都太急,任何事情都希望马上得到成果,抖音和公众号的兴起便是最好的证明。大家都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感官刺激。十秒内的短视频、几千字内的推文,碎片化早已成为时代特点。而阅读是一件需要长时间持续的累积才得以收获的活动,与时代背道而驰。无法成为普罗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
02
不合理的定价机制
导致图书质量偏低
国外的书籍价格往往按照不同分类而定,国内则纯粹以书本的厚度而定。英美乃至港台,一般而言,偏向严肃类的作品定价会较高;而娱乐生活类的作品则较低。当然制作书本封面和内页的材质也会对定价有着不小的影响。若是学术研究类书籍或是教科书,定价都远超于市场上其他类型书籍。
这与它们出版业中需要付给原创者不菲的版权费有关。由于版权费太高,出版社会很谨慎地考虑书籍是否值得出版。他们会很重视书籍内容与质量,并且考虑出版后的销售量问题。
稍有不慎,收入可能都无法抵上版权费。在这个运作体制之下,国外出版的书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重重考核下的作品,内容质量都较为精良。
中国出版业还需要更合理、更体制化的书籍定价。也需要考虑提高版权费,以追求更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只取其量。将市场中的供求降低,将资源多投入在高质的书籍上,这样消费者也更有信心。
如果想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不仅仅要在日常教育中付出努力。让国人的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起来,成为高质量的购买者。
国内出版业界和内容产出者更要去反思整个运作流程中所存在的弊端,致力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成为高质量的生产者。才能引领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的阅读市场。
【关注公号:美移移民,加入移民交流群,与同路人、专家在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