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

或因涉嫌“七宗罪”,一些网络综艺被停播、延播

字号+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18-07-1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国新说唱》传出将延播,《明日之子》第二季也传出将暂停播出,在网络上引起舆论热议。表示将对网络综艺节目,特别是偶像养成类和才艺竞秀类节目严格评估'...

近日,正当红的两大网络选秀类综艺节目,《中国新说唱》传出将延播,《明日之子》第二季也传出将暂停播出,在网络上引起舆论热议。同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将严控网综选秀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随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表示将对网络综艺节目,特别是偶像养成类和才艺竞秀类节目严格评估,被业界称为“最严限秀令”。

或因涉嫌“七宗罪”,一些网络综艺被停播、延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10日发布了《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

或因涉嫌“七宗罪”,一些网络综艺被停播、延播

热门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新说唱》选拔现场

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管理的加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综艺节目网络化制作运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大视频网站的头部综艺节目,动辄几十亿的播放量,众多流量明星的参与,也成为资本和广告商追捧的对象。然而,网络综艺节目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公众视野,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宗:抄袭

去年,爱奇艺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火爆网络,它就是《中国新说唱》的前身。然而,节目开播前后,关于节目环节设置、舞台设计、竞赛流程,甚至灯光、服装、标语等涉嫌抄袭韩国同类说唱类综艺节目《show me the money》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开始,到如今的网络媒体,本土综艺节目抄袭日韩综艺的“坏习惯”由来已久。小的有抄袭游戏环节,大规模的抄袭甚至发展到整体照搬模式。

有的网络综艺制作人甚至在公开言论中大言不惭,“好的东西干嘛不能拿来用?”“节目授权书就是一张纸,我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抄袭成熟的模式,一方面规避了原创节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性,另一方面还能获得原节目的流量和热度,一举两得。

在如此的行业底线面前,抄袭节目模式无成本、零风险,也就不难理解国内网络综艺“拿来主义”盛行的原因。殊不知,网络综艺养成的长期的抄袭习惯,最终导致的是从业者价值观的迷失、行业惰性的形成和原创能力的丧失。抄袭所形成的短期利益和优势,随着国与国之间版权保护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以及受众成熟度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会逐渐消失。如果国内网络综艺从业者继续忽视规则,践踏别人的成果,必当自食其果。

第二宗:侵权

近日,因为未获得授权,知名音乐人李志在微博向《明日之子》第二季节目进行维权。随后,多位音乐人通过网络发声,称自己的作品被多家热门网络综艺节目使用,且均未获得授权。

“先使用,后付费”“不追究,不付费”已经成为很多网络综艺选秀节目对待原创音乐作品的潜规则。从制作经费而言,一部热门网综动则千万、上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相对而言,一首原创歌曲几万元的授权费用少得可怜。然而,即便如此,也成为本身不差钱的制作方投机取巧之处。

网综节目制作方或者网络播出平台的傲慢来自哪里?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长期对音乐版权的不尊重,以及关于音乐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导致的。甚至有的制作方会认为,用你的作品,也是对你的宣传,大家都获益,不付费也天经地义,尤其是对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作者,这种态度更是明显。

除了节目制作方,对于普通受众而言也是一样,这种误解同样存在。虽然时下大多数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然而这种认识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给予知识产权应有的尊重。

第三宗:炒作

“无炒作,不综艺。”当综艺节目进入网络时代,这样的游戏规则更是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并演化出无数种眼花缭乱的招式。

一部网络综艺节目,还未播出,就可以自编自演出无数个吸睛热点。从嘉宾不和、台上发飙、愤而离席,到选手身上的各种槽点,都可以被放大、炒作成为一个个网络卖点。

近年来,对节目素材断章取义的各种剪辑和后期加工,也成为网络综艺炒作的重要手段。节目中人物的各种“人设”是通过剪辑的,而并非真实的。然而,综艺节目制作方并不在乎这些,他们在乎的是节目上了多少次微博热搜,点击率提升了多少,以及下一季的广告冠名费和植入费增长了多少倍。

如今,网络综艺节目众多,大家的套路都差不多,想要脱颖而出,很多制作方从寻找嘉宾开始,就已经开始在追求流量和话题性,炒CP,炒不和,炒恋情,也就成为综艺节目博眼球的基本套路。这样会让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为,这才是正确的“综艺价值观”。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真正有品质、有创新的综艺越来越少。

第四宗:拜金

对于网综而言,赚钱并不可耻,但要姿势要得体。有的网络综艺节目,俨然已经成为另类的“电视直销节目”,拜金的影子无处不在。

中国版的《拜托了冰箱》,以及播了好几季《奇葩说》等节目,一度因为植入露骨遭受网友质疑。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动不动就拿出某品牌的冰激凌品尝一番,时不时就要来一片某品牌的口香糖,清新一下口气。主持人见缝插针地就要帮广告商刷一下存在感,各种花式宣传语和生硬的广告桥段充斥着节目始终。

在一些偶像养成类或才艺竞技类节目中,这种拜金的倾向更为明显。从为偶像投票,到各种应援方式推陈出新,一方面广告商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另一方面,综艺节目对粉丝的各种“盘剥”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粉丝集资追偶像已经呈现出专业化运作,节目方则会“发明”各种方式,迫使粉丝来慷慨解囊。

综艺节目成熟的商业运作应该是建立向全社会,尤其是向青少年群体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各种露骨的、金钱至上的节目导向,只会成为行业前进的阻力,以及削弱受众基础的因素。要扼制这种倾向,行业自律与管理部门的外部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第五宗:媚俗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炒作都到了低俗的境地,但低俗的综艺目的都是为了炒作和博眼球。国内的网络综艺节目,一度经历了学习港台、学习韩国的过程。在传统媒体平台管理趋严的情势下,网络平台的综艺节目制作却一度呈现出野蛮生产的态势。

前些年,在一些网络综艺中,露骨甚至情色的低俗情节频繁出现。比如,现场换装、水下换装,以及一些低俗的情色话题,虽然在短时间内引起轰动,但大多都在舆论的批评声中销声匿迹。近年来,在网络综艺中,情色倾向有所扼制,但也出现了所谓的炒作“父女CP”“儿童CP”等错误倾向的桥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

追根究底,低俗的根源还是在于对于综艺节目点击率的片面追求。每个受众都有猎奇的倾向,但并不代表受众就是喜欢或需要这样的内容,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信息的被迫接受。而网络综艺的低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就是放大了这种需求,就像一度流行的“狗仔文化”一样,受众并不是天生需要关注明星八卦,而是媒体放大了这种需求,形成了一种受众的“伪需求”,让媚俗变得冠冕堂皇。

然而,与八卦新闻不同,网络综艺面向的受众更广,影响力也更广,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内容分级制度遥遥无期的前提下,切不可让低俗化倾向继续蔓延。

第六宗:恶搞

搞笑和恶搞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对于网络综艺而言,却常常认识不到这一点。去年,腾讯视频推出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上线两期就被下架。虽然标榜“优雅吐槽”,但还是没能将“优雅”二字贯彻始终,从搞笑跨越到了恶搞。

节目全程就像是一场对嘉宾皮笑肉不笑的人身攻击,说是吐槽,却变成了一场比拼谁能让嘉宾更丢脸的比赛。实在“无槽可吐”之时,也要创造槽点,对演员的经典作品,甚至长相、动作进行“强行吐槽”。节目整个的基调就是在追求“包袱”抖出来那一刻嘉宾的尴尬程度。

如此的恶搞手法,在网络综艺中屡试不爽。支持者把它当作是娱乐精神在网络中的体现,认为批评者喜欢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开不起玩笑。实际上,正是这种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导致了如今网络综艺节目导向和价值观的偏失。

娱乐并没有错,错的是娱乐至上,任何的媒体产品,都应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娱乐也会产生一种价值观的影响,那就要受到社会公德伦理的规范和制约,过度娱乐化的严重影响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真切地影响我们的“网生一代”。

第七宗:黑幕

黑幕,几乎是伴随着选秀节目而诞生的。然而,相对于过去选秀节目中的选手排位、投票不透明这样的黑幕而言,如今网络综艺节目的黑幕早已经进化到了2.0时代。

有的网络综艺选秀节目,环节设置越来越花样百出,制作团队又极其懂得利用粉丝的心理和关注度,使得炒作“黑幕”反而成为了一种综艺节目赚眼球、刷热度的新手段。也就是说,过去的黑幕是被动被曝光的,现在大多数的黑幕是主动策划的“自黑”。

因此,也就有人说,把综艺选秀节目的“黑幕”当真,你就输了。然而,不得不认识到,选秀是综艺,但是过度的、没有底线的“综艺化”,最终导致的是节目受众的流失,以及节目立意的偏失。

有一位网综从业者曾说过,对综艺而言,真实的东西是无趣的。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当综艺节目,尤其是选秀类节目,充斥着戏剧化的套路,也就失去了真人秀节目的出发点。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受众,影响受众,受众都不喜欢被蒙蔽,被戏弄。对于一个节目和一个选秀品牌而言,持续的公信力远比一时的受关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