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首发原创并不是日本本土,较其原版《我不是杀人犯》,韩国版本明显更胜一筹!
日本悬疑电影源远流长,历史佳作比比皆是。轻易评选出个10大或者20大的也甚是轻松,《22年后的自白》,综合来看,进入排名的资格都暂缺,但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不优秀。只能说想承担起延续或者发扬日本悬疑电影风范的重任,略显单薄!
评述电影之前,我们先聊一下:“诉讼时效”。
这也是穿插整部电影的脉络,因为诉讼时效过了,无法追责凶手,又因为诉讼时效并未过,最终又制裁了凶手!
那究竟什么是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意指在不同案件中,权利人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援助,应在案件发生的一定时间内,超过规定时间内,没有寻求法律援助的,则丧失诉讼权利!
但丧失法律权利,并不意味着权利人的其他权利丧失。比如欠债依旧需要偿还,权利人可以继续找债主索赔,但是法院不会主动帮你要也不会为此进行判决。
例外情况:超过诉讼时效以后,权利人提起诉讼,同时被起诉人并未提出诉讼时效过期的抗辩,则法院会支持权利人的申诉!
至于为什么需要诉讼时效?
则很简单,加快案件流转,保持诉讼效率,以及敦促案件当事人尽快行使自己的权利!
现在回到电影本身,既然诉讼时效过了,权利人还可以继续行使其他权利,那为何犯人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呢?
- 因为这个电影里的案件,属于刑事案件!
缺少法院的帮助,犯人无法定罪,如果受害者想行使权利,只有自己去亲手杀害凶手。而一旦受害者杀害凶手,反而受害者变成了凶手,这不是悖论,这就是法律!
但对于某些受害者,他们在意的其实并不是这个,以命抵命,也绝不在意!问题是,凶手究竟是谁?凶手在哪?
电影开篇即从这里开始,1995年发生在东京的五宗连环谋杀案,案发以后,毫无进展。任何关于凶手的蛛丝马迹也未获取,转眼间诉讼时效已过,时间来到了2017年!一个叫曾根崎的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自称凶手!
- 喜欢看悬疑电影的朋友,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猜测到曾根崎一定不是那个凶手,那曾根崎究竟是谁?最大的可能性只能是其中某一位受害者,唯一的悬念在于是其中哪一位?
当曾根崎念着小说,回忆22年前的案件,“最后”死亡的泷先生时,第一次猜测曾根崎是泷先生的儿子。后来在电视台直播的时候,说牧村还有个妹妹的时候,我以为曾根崎是她的男朋友小野。但在电影进展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小野却跳楼自杀了,一时间疑惑不解!难道我猜错了?
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刻,只能慨叹日本人真是命大,医学技术高超,此处也算是导演刻意绕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只是没想到的是,书竟然是牧村写的!)。
电影情节过半时,突然造访电视台的神秘凶手。第一时间,宣告一切似乎都已经尘埃落定!但,没有人是傻子,凶手更不是,所以这个所谓的凶手一定只是一个“枪手”!
- 电影行进到这里,破案与剧情,陷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泥坑里,再难有寸进!曾根崎和牧村设定的以自身为诱饵的方式已被识破。如果凶手不愿意主动献身,这必定是一桩悬案!
诚然,自我承认,我没有在第一时间想到凶手竟然是主持人仙堂俊。
从剧情编辑的角度来说,对于从未现身的凶手,理论上可以安排任何一个剧中角色,充当这个背后真凶。常见的有:“警察局内部人”、“邻居”、“某个时常出现的路人”,而为了让剧情精彩,通常那个被安排的人,一定是露脸极多,却又在一开始绝不会被怀疑的人,仙堂俊无疑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定凶手,再安排剧情去弥补漏洞和完善逻辑,则变得简单很多!
(1)两位采访记者,丢失的仙堂俊家地址的纸条。只有在和曾根崎扭打的过程中,才最有机会被窃走!
(2)曾根崎见仙堂俊之前,去医院见了院长,“一个人受过折磨以后,是不是会把这种相似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这是第二次暗示。
(3)仙堂俊采访过程中,回忆自己当战地记者的时候,曾经遭受过的痛苦折磨,亲眼目睹在意的人在眼前被杀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4)结合仙堂俊喜欢拍照记录的习惯,编剧顺理成章的将仙堂俊设定为最后的真凶!
比较趣味性的是,由于仙堂俊在谋害最后一位受害人时,时间过了午夜十二点,意外的搭上了诉讼时效未过的末班车,其实这里是有漏洞的!
所以最后终结了仙堂俊生命的,依旧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