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区小队》在央八播出,剧名《区小队》引起笔者的注意。抗战年代,县大队、区小队这样的组织颇为常见,笔者也在网络上看到有经历过区小队战斗的抗战先辈,在看过该剧后也回忆起家人参加‘区小队’的经历。
即便是现在的农村委员会,也有许多地方延续了“大队”叫法,但这样的‘大队、小队’在抗战时期有不同的定义,那‘区小队、县大队’在当时到底是怎样划分的呢?一个‘小队’真的有实力承担起保护一方百姓的重担吗?
在抗战时期,‘区小队’和‘县大队’是为了更好的指挥敌后作战建立起来的非正规编制的民兵组织。一县之内最少编一个大队,辖数个中队或小队,人员通常数百人,相当于正规军里的团级。而在一个区内一般编为中队或小队,通常为小队,人数在几十个人左右,相当与正规军里的连级。
在抗战中前期,‘区小队’多为民兵自发组织,他们的武器多为土枪土炮,较为简陋。到了后期,日军的消耗巨大,新补充的兵源素质下降,士气低迷,战斗力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上百人的训练有素的县大队,在战术安排得当的情况下,有效阻击日军是完全有可能的!区小队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实力也在增强。后期有的区小队已经拥有了轻机枪和掷弹筒等,具备了压制日本小股部队的能力。
据点里的日本官兵有限,而且囤积了大量的弹药和粮食,属于一本万利的买卖。区小队缺乏攻坚重武器,一般不会直接进攻日本据点。
一番装扮隐藏身份,便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央视八套这部抗战电视剧《区小队》第一集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区小队队长带领小队成员伪装潜进日军据点,成功缴获了枪械和粮食。
区小队虽然家底较薄,不能和日本军队进行正面作战,但凭机智和团队凝聚力对付炮楼或者据点里的日本官兵,还是完全可以成为一方战斗力担当的。
尽管这些敌后民兵组织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它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扛起一方百姓的天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区小队’也能有大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