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影评电影《找到你》

字号+作者:心理咨询师温SIR 来源:心理咨询师温SIR2018-10-1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既揭露了男权社会下,各阶层女性婚姻生活的痛苦挣扎;也影射出当代社会婚姻家庭的破碎。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形象无一不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大男子主义,无论是'...

这部姚晨和马伊俐精彩出演的《找到你》,是少有的一部国产佳作,既揭露了男权社会下,各阶层女性婚姻生活的痛苦挣扎;也影射出当代社会婚姻家庭的破碎。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形象无一不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大男子主义,无论是打离婚官司的富商,李婕(姚晨扮演)的出轨老公-中产医生,还是保姆孙芳(马伊俐主演)的家暴丈夫-吃喝嫖赌的底层落魄男,甚至包括那些口气生硬,惯于用审犯人语气交流的警察。似乎除了那个放高利贷、拉皮条几乎无恶不作的小混混,影片里的男性几乎都是大男子式的“传统型男人。

反观影片里的女性群体,李婕代表的是一手带娃一手事业“白骨精”式的离异单身职业女性;朱敏(富商的妻子)原本也个有事业的研究生,但为了带孩子而辞职,却不料渣男老公不仅在她孕期出轨,给其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可能是产后抑郁症),而且还要抛弃她,带走她心爱的孩子。

孙芳为了逃离穷困的家乡,为了能得到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身份户口,有一个安身的家,嫁给了家暴丈夫。哪怕在新婚之日发现丈夫的家暴行为,她依然希望能生个儿子为夫家传宗接代,期盼着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正如她的小混混男友说的,我就够倒霉了,但她(孙芳)比我还倒霉。她不仅生了个女儿,而且还身患重疾。面对不管孩子死活无情丈夫,她选择独自承担医治孩子的责任,并为此在所不惜。

影片中三个女性形象都是有幼子的妈妈,她们已经不对原有的爱情婚姻抱有幻想,只求能陪伴在幼子身边,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但这样的母性本能需求,竟然得不到丝毫保障,也没有些许有效社会支持,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三个绝望的母亲,在男权社会里独自苦苦挣扎和抗争。

影评电影《找到你》

这并非完全是男权社会之过,无论是男权社会还是女权主义争论在于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文化、婚姻、家庭和职场等各自的权力和责任的权重。

但我们在影片看到却是毫无责任感的渣男丈夫和无情的利益牵扯,我们几乎看不到丝毫婚姻男女应有之情和家庭的伦理道德,孩子只是双方利益交换的工具资产。

人是社会性动物,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是一个正常有序社会的基础。家庭成员是依靠血缘和姻缘的情感连接维系的,个体依托于家庭进行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活动的。

而婚姻是组建新家庭的契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婚姻的目的包括经济、爱情和繁衍三个方面:经济分别代表着婚姻的社会动机-建立家庭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爱情代表着心理动机-爱和归属,以及生理本能-繁衍后代。当代婚姻观是爱情第一,经济第二,繁衍第三。

可以看到,婚姻的心理需求动机-爱情是爱和归属的高级情感需求;经济和繁衍是则是低级需求。

影评电影《找到你》

回到影片中看三个女性的婚姻家庭情况,律师李婕和其医生老公是典型的门当户对式的中产精英婚姻,朱敏和其富商老公则是典型的男财女貌式的富人阶层婚姻,这两对婚姻都是以现代婚姻观-爱情第一为目的的。

而成长于穷乡僻壤,嫁入大城市的保姆孙芳的婚姻则是典型的以经济和繁衍为目的的功利型婚姻。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甚至爱情对于孙芳这样的底层女性来说是奢侈品,对其丈夫而言,孙芳只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家暴泄欲的资产对象。

从心理学角度讲,三段婚姻造成的心理创伤度,朱敏最大(因其付出最多,研究生辞职做专职母亲,而老公在其孕期出轨不仅造成产后抑郁,而还不会悔改抛弃她并带走孩子),李婕次之,孙芳最小。

原因很简单,朱敏和李婕的婚姻目的是爱情第一,而孙芳的婚姻只为逃离家乡到大城市安稳过日子。孙芳的不幸更多在于孩子患病。

虽然我们从客观角度评判三位女性角色,但剧中李婕却不这样认为,她曾经认为自己是“新时代女性”中独立、自尊、自主的榜样,她懒得去关心朝夕相处的保姆孙芳的婚姻情况(也瞧不起孙芳),更看不上苦苦相求的朱敏。

可以看到她秉持以下这些信念,并以此为豪:

一、我不靠你(老公)养活,我不指望你的钱,我不用看你和你妈的脸色过日子;

二、只要你对我有一丝不忠,对不起,我完全可以让你净身出户(一次不忠终生不用);

三、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供得起房贷、请得起保姆,我有能力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

四、我爱孩子,我宁愿一肩扛起所有的责任,也绝不会让孩子在我们的争吵声中哭泣,绝不会让她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五、我理性、独立、自主,能够过上我想过的生活。

最能够表达李捷这种“自认为”的,便是她下面图片中与当事人朱敏的一段对话。

影评电影《找到你》

李婕这些观念和态度恰恰是当下许多当下职场女性秉持的,也是诸多以两性情感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公共号文章和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一种中产女性的婚姻生活理念。

就如以下这段对白,一定非常打动持有这类信念的女性朋友内心。

“你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赢这场官司吗?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吗?因为我就是不想有一天像你这样,连争取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而朱敏恰恰是这些理念的反面教材,她为了孩子和家庭付出所有,但最后却落得被前夫抛弃,还要夺走幼子的看护权,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因丈夫出轨造成了精神创伤。这场失败的婚姻几乎毁掉她所有。

在法庭外,朱敏恳求李捷,也应验了这些:

“你也是孩子的母亲,你知道我的精神是因为我受到的打击有多重,可是我爱这个孩子,我发誓我会尽一切力量去找工作,我一定能养活我的孩子,求求你。”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傲娇的李婕秉持的那些观念全部崩塌了。因为那些所引以为傲信念,掺杂着太多的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是不合理的信念。而且她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原子化的个体,脱离了家庭组织是应对危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影评电影《找到你》影评电影《找到你》

在三个女性的不幸婚姻中,在我看来,恰恰是李婕这段婚姻不应该走到这个样子。朱敏和孙芳的不幸婚姻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们并没有责任,而李婕的婚姻危机却负有一定的责任。

这些都源于那些她引以为豪非黑即白的观念:

一、我不靠你(老公)养活,我不指望你的钱,我不用看你和你妈的脸色过日子;

注:婚姻是夫妻组建家庭的契约,是双方边界深度融合的磨合过程。AA制没有问题,但这种想法有很大问题,AA制各自经济独立是为了更深度的融合,而非边界对立,你是你,我是我。很明显,正是这样的观念造成了强势的李婕和强势的婆婆之间的紧张关系。

建议:对于婆媳矛盾,从认知行为疗法来说,老人的观念和态度是难以改变和调整的,而且老人的自我反思和觉察能力不强,所以,,如果只是一些琐碎的家庭矛盾。更倾向于改变年轻、独立思考能力更强的儿媳。很明显,李婕这方面做的差强人意。

二、只要你对我有一丝不忠,对不起,我完全可以让你净身出户(一次不忠终身不用);

注:这是典型的极端思维,而且是对婚姻情感非常有害的观念。在影片中能够看到,李婕的医生老公并不想离婚,他对李婕仍有感情(再其熟睡时,想拨弄李婕头发但他迟疑下改为将其拍醒)。他是两个强势女人-婆媳间的”夹心饼干“,被李婕斥为“妈宝男”。虽然他偶尔一次出轨,但李婕的态度和离婚行为未免过于冲动,并非理智之举。

三、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供得起房贷、请得起保姆,我有能力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

四、我爱孩子,我宁愿一肩扛起所有的责任,也绝不会让孩子在我们的争吵声中哭泣,绝不会让她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注:这两点恰恰是李婕最为引以为豪的,从她对待朱敏的态度可见一斑。但保姆孙芳最后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彻底击碎了其自尊和秉持的信念。忙于事业赚钱养娃的李婕无法给予宝宝持续的陪伴,连续的爱。这恰恰是她所秉持的这两点的悖论,孩子得不到最好的一切-母亲持续的爱和关怀。

就如李婕最后感悟到的: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 成为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和孩子,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你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分,这不算一个职业。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当了妈妈,我才了解生命的意义,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

五、我理性、独立、自主,有能力过上我想过的生活。

注:这个观念并非是不合理信念,而是原子化个体在现代社会活动中的无奈和焦虑的感叹。这一点在电影里并未刻意显露,但三个女性角色都以一己之力在婚姻生活中挣扎反抗。

也许,来自底层的孙芳和全职妈妈朱敏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情有可原,但在有诸多社会关系的女律师李婕身上,孤岛式原子化生活状态却体现的非常突出。

为了寻找到孩子,她独自扒垃圾堆浑身脏臭;她掀人家小饭桌被人打出鼻血;她跪着求别人告诉自己一个信息.....

也完全失去了一个律师应有的理智:她隐瞒不报警只为保全孩子的抚养权;她被勒索二十八万浑然不觉对方有诈;她不顾警方拦截也要自行去寻找线索......。我们在李婕身边看不到任何朋友或亲人去支持和帮助她。

我们在影片看到三个像孤岛一样的女性形象:朱敏自己苦苦哀求乃至绝望自杀夺回幼子的抚养权;保姆孙芳依靠出卖身体,借高利贷,吃剩盒饭给孩子攒钱治病,最后在大雨中独自怀抱着奄奄一息的女儿绝望无助的痛苦嘶喊。

他们身边没有任何来自家庭、社区、机构组织等有效的社会支持,完全是孤岛式的原子化生活状态。

以上这些观点和看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希望持有类似不合理观念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后一定会有所反思,能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启发。

影评电影《找到你》影评电影《找到你》影评电影《找到你》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婚姻最基本的目的仍然是繁衍后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影片中的三段婚姻矛盾也因孩子展开,那我们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简单探讨下孩子的身心成长。

婚姻的生物目的是繁衍,而家庭则有养育孩子健康成长、教育未成年子女习得知识技能,培养孩子形成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完整人格的父母职能和家庭责任。

但在影片中,不仅是爱情第一婚姻观的崩塌,还有牵扯于孩子的利益纷争。与三个母亲展示出的母性之爱相比,三个男性丈夫则无视婚姻的法律契约,毫无父亲和家庭责任感,甚至在朱敏的富商老公(甚至在酒桌上性骚扰李婕)和孙芳的家暴男人身上看到的是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沦丧。

这其中原因,表面看一是拜金消费主义盛行,缺乏信仰崇尚一切向钱看而不是承担应有责任和义务;二是相关婚姻法律不能保护弱势方(女性和孩子),如和西方国家法律一样严厉处罚过错方(比如出轨的丈夫),能够相对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但我认为这恐怕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其实目前的我国的婚姻法律也是保护弱势群体,处罚过错方的。比如,影片中律师李婕就直言警告其出轨老公,如果打离婚官司,你不仅必输无疑(我有你出轨的证据),而且会净身出户得不到任何婚姻资产包括孩子。

与专业法律人士李婕对应的却是朱敏和孙芳对婚姻的忍辱负重和委曲求全。孙芳的这种行为也许容易理解,她比较来自穷乡僻壤,没有多少文化和法律知识,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哪怕是最后其垃圾丈夫敲诈并企图强奸她,她失手杀害他,还并不知道这属于正当防卫并未报警。

而在大城市长大,研究生毕业和李婕一样曾是高级白领的朱敏面对其渣男老公仍然委曲求全就有些让人费解了。她虽然不如李婕精通法律,但还是比较了解的,那她为什么和底层的孙芳一样那?

影评电影《找到你》

这就是我想谈的造成那些老公们轻易背弃婚姻的承诺,毫无伦理道德和责任感的更深层的因素,他们缺乏相对完整的社会人格特质。

这又回到前文谈到的婚姻家庭的责任之一:抚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其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完整人格。

我们知道人格塑造于我们的童年期,尤其是婴幼儿期。如果在婴幼儿期内,孩子得不到持续的、稳定的、充足的、温情的来自于母亲的关爱、喂养、抚摸、交流、游戏互动,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人格类型-焦虑型。

如果孩子得不到母亲持续陪伴和关爱,甚至长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而其他监护人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苛刻,孩子得不到任何关爱,就可能会造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焦虑型人格缺乏自信,害怕失去爱,时时渴望着亲密关系,并为此能够忍受对方的伤害,只为留下爱。他们经常处于焦虑和矛盾之中,担心忧虑失去爱和伴侣。

而回避型人格则非常独立,特立独行,不喜欢承担关系责任。他们回避亲密关系(因为童年期得不到妈妈的爱,所以他们认为害怕过于亲密会伤害到自己)。他们更倾向于心房锁起,情感关闭,表现出无情和自私。

同时,在社会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下,大多数焦虑型以女孩居多(社会性别角色期望女孩子要友善、乖巧,温柔、热情),而大多数回避型则大多是男孩(社会性别角色更鼓励男孩自信、独立,对男孩调皮本性更宽容)。

目前我国保障妇女儿童的法律并没有偏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已婚妈妈的产假只有四个月左右,而孩子恰恰是这个时候开始认识母亲,并学习通过哭和笑和母亲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妈妈建立情感连接。

对于大多数有小宝宝的妈妈,她们不仅要承担着哺育喂养宝宝的责任,产假后还要投身工作事业中打拼赚钱。而且有很大比例的孩子断奶后,由于妈妈工作繁忙,会由老一辈奶奶或姥姥照料,有些只能早早的送幼稚园。

这样缺乏连续性的,充足母爱陪伴的孩子,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样看来,我们就能理解孙芳说李婕不是一个好妈妈的原因了。李婕的抚育孩子的方式,就会造成孩子一定的心理创伤,形成不安全依恋人格。

如果不安全型和安全型依恋人格结成婚姻伴侣,则婚姻家庭稳定性较好,双方承担着婚姻责任和家庭义务。

而两个不安全依恋人格类型的结合,往往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回避型和焦虑型的结合,婚姻的稳定性较差,甚至会出现像影片中孙芳和朱敏类似的情况。

朱敏和孙芳是典型焦虑型人格,而她们的老公恰恰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男方不是拳脚相加,就是无情无义。而女方则想不明的是一直委曲求全,而不是选择离开。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被家暴伤害乃至至死的新闻时长耳闻。比如,前段时间四川那个女区长。

而李婕则偏向于回避型人格(特立独行,万事不求人靠自己),而她的医生老公则偏向于焦虑型人格(有点妈宝男)。

更为可怕的,往往特立独行、自信满满的回避型对于缺乏自信、焦虑矛盾的焦虑型反而有致命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由于缺乏对婚育女性和婴幼儿成长的保障制度,而中低层家庭又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造成的结果就是男女两性的不安全依恋人格的人数占比走高。

影评电影《找到你》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想许多依然单身的女性朋友会更加感慨:为选择单身找到个不错的理由。

是的!单身社会已是全球化的现象。无论是追求个人自由的西方国家,还是处于奉行集体主义的日本韩国,单身社会已经严重到影响种族的延续发展的地步了。

但我认为中国的单身社会形成与欧美和日韩都有不同之处。追求个人自由的西方单身主义更多是因为经济发达国家福利保障良好,个体即使不结婚建立家庭并不影响其社会生活质量,还能摆脱家庭责任义务的束缚,而且西方社会中组织机构繁多,没有家庭的个体也不会呈孤岛式的原子化生活状态,依然有归属感,能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社会有效支持;

而和中国一样奉行集体主义的日本和韩国,则是因为30岁前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激烈,从而选择不婚或者晚婚。他们并不缺乏爱情,或是保持同居或是寻找网络交友,以满足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可见,欧美单身主义更多是不想结婚,日韩是不敢结婚,而我们的单身主义既不是不想结婚,也不是不敢结婚,而是恐惧结婚。

这种恐惧并不是因物质生活窘迫和经济压力所致,可以看到那些底层家庭为了儿子买房结婚,哪怕是倾尽所有积蓄举债也在所不惜,因为在深藏于国人潜意识中的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

这样恐惧也不是害怕承担家庭责任和面临社会残酷竞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三个坚强的妈妈就是如此。在现实中,执著于在那些公园相亲角的父母们,那些麻木与八分钟集体相亲的职场男女们都是证明。

那这种“中国式”的恐婚到底恐惧害怕什么那?

我想这部电影《找到你》似乎给我们些答案:恐惧的是人性,不完整的人格;害怕的是再怎样做婚前公证,过AA制的婚姻生活,当有了一个无法公证,更无法AA的宝宝后,已经不是金钱和独立能轻易解决的新生命,如果那时出现婚姻危机该何去何从?

恐婚一族并非是主动奉行单身主义,就像矛盾焦虑型依恋人格,他们内心是极度渴望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

但又极度恐惧遭遇到被弃承诺的婚姻,支离破碎的家庭,还有怀里那个无辜的小生命!

该何去何从?

影评电影《找到你》

欲收听温老师《亲密关系》系列讲座课程,请扫码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温老师在线(PPT+语音)心理咨询讲堂!

影评电影《找到你》

温老师讲堂

课程:亲密关系

影评电影《找到你》

课程时间:

每周二、四晚八点

课程内容:

本课程源自罗兰.米勒和丹尼尔.铂尔曼合著的书籍:《亲密关系》。这是一部汲取了心理学、社会学、沟通研究和家庭婚姻研究等学术领域,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严谨的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学术书籍。是心理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必读书籍之一。

本课程共计28课时,提炼各章节知识点,加以重点解读梳理,结合亲密关系小知识,更易理解学习。

讲座方式:

采用线上播放PPT+语音讲座,每课时30分钟PPT播放讲座,30分钟答疑、回顾、总结互动。课程可随时回放收听,课上解答,课下打卡,课后作业,最大化吸收课程内容。

收费标准:

19.8元/节课,498元/全部课时

课程对象:

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学爱好者,两性亲密关系学习者等

报名方式:

VX:Jack-w123 QQ:157794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