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能理解普通观众或许一开始并不会对《乘风破浪》抱很大的期望。回想去年春节档,票房盛世之下是观众“无不烂的电影可看”的抱怨。选在大年初一上映的《乘风破浪》是显略可疑的:有相对较短以至于被质疑“圈快”的拍摄周期,有市面上已近泛滥的青春怀旧元素,有流量小花鲜肉,还有前作《后会无期》颇有争议的导演韩寒。但这也让《乘风破浪》成了今年春节档的“惊喜电影。
首先,简介一下剧情。我叫徐太浪,是名赛车手。妈妈走的早,爸爸很暴躁。他不理解我,我也讨厌他。赛车得了奖,请来我爸爸。不是为别的,就想装个逼。带他去兜风,被火车撞了。感觉要GG,竟然穿越了。年轻的爸爸,天真像傻逼。我们做兄弟,想维护正义。小弟被搞死,我们很生气。爸爸下手重,判进监牢狱。妈妈生下我,我却没爆炸。这时我醒了,看见老爸爸。我比个手势,他一脸懵逼。但他很配合,于是原谅了。
较之《后会无期》,《乘风破浪》有了显而易见的进步。尤其是对女演员的选择和拍摄,颇显导演的老道经验。韩寒总是能发掘一个姑娘最不易被人察觉的美丽,不禁令人感叹老司机技术娴熟,举重若轻。陈摄影师冠希本亦精于此道,可惜失之委婉含蓄,落了下乘。鉴于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最喜欢片中六一喜欢的姑娘。
影片的台词比《后会无期》自然贴切许多,更懂得控制与收敛。金句和段子密度仍然不小,总体而言更像人话,不很生硬。人们不会觉得:握草,这人傻逼吧,谁正常人这么说话。可见,编剧韩寒对台词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令其悄无声息地融入剧情,而非剥离剧情的存在。台词的生活化,让故事更加真实,让道理不像说教,让笑点远离尴尬。当然,其中几处多少还是透有些许尴尬的气息,同场观众却很给面子地笑了,看来他们并不是韩寒的真爱粉。
《乘风破浪》最大的进步在于它讲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尽管实在平凡得不值一提,毫无跌宕起伏可言。自从得知韩寒担当此片编剧时,我就不敢奢求故事的精彩程度。作为资深韩粉,我深知韩寒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如同他的小说,随性的很,生活的很。所有人都迷迷茫茫地活在世上,一页一页懵懂地活着。大约写到二十万字,便草草结尾收稿。虽然韩寒是一位老司机,但他笔下的主人公永远是迷路人,却永远走在不知去往何方的路上。
韩寒的电影风格与小说一脉相承,《乘风破浪》看似结构完整,其实巧借了小学老师教授的一种写作技法,叫首尾呼应。徐太郎从中穿越回去,最后苏醒过来结束旅程。与其说是穿越,倒不如说他做了一场大梦。在梦境里尽情幻想父亲的过往和母亲的形象,以期达成对父亲的谅解。人之将死,所有隔阂也便自然而然地放下。故事好歹有头有尾,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写到这里突然好想点题。除去韩寒驾轻就熟的常识与评论,他自身创造的作品狗、踢球等等等等),更富有了这一代年轻人喜爱的恶趣味搞怪能力(喜欢松岛枫、喜欢荤段子、喜欢泡妞)。正是这样的才子,这样一个聪颖、又不正经的“男孩”,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也才能编出点什么。其他人做不到,或者是做得到的人,在上大学的年纪已经注定跟这条路分道扬镳。
而同时,韩寒只是一个有点才华的普通“男孩”,也一样被痴情的弄的纠缠不清(虽然李银河教授的研究数据是44%的有婚外恋的经历,不过我们的全世界社会观念里,都是否定居多),一样因为害怕电影票房不济认怂卖命去宣传,而写书的时候不会(电影制造的投资很大,这部片前后投资成本要1.3亿,要3亿票房才保本,失败的风险很高,而写书的成本很低,卖不好就少印嘛)。我认可的,不是他的为人和选择(只要不犯法,都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是希望有更多这样有点“偏”的才子能继续创作下去,为这潭死水带来更多的生机。而那首有些争议的《男子汉宣言》,不过是在电影里笨笨的彭于晏对美丽又有些能干的赵丽颖自嘲的对白罢了。(也可以参开佐田雅志写《关白宣言》的时代背景)
《乘风破浪》在立意虽然说不上深刻,但感染普通观众足矣。春节档也算有了一部让人中国电影从业者安心的电影,这个时段能让人放心的电影并不多,且看且珍惜。《乘风破浪》或许不是大招,但这部电影会,把电影本身搞好对于票房成功的意义,所以如果韩寒还能保持一贯的聪明,相信
他还会有更大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