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走出影院,我就有一种预感:这回,《李茶的姑妈》逃不脱口诛笔伐。
回到家打开电脑,果不其然,且不说评分不高,就连电影的口碑也有崩塌的危险。原因,还是和三观问题有关。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从《夏洛特烦恼》开始,开心麻花系列电影虽然在商业上极为成功,但因为主题内容而受到的责难似乎从未间断。一部喜剧商业电影,到底要不要讲究三观?这还真是个问题。
说实话,男扮女装这个梗不仅老套,而且很是恶俗。时至今日,还有电影将这个要素当作主要卖点,给人的感觉实在不怎么好。于是乎,物化女性这个罪名,被顺理成章地扣在了电影主创们的脑袋上。
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罪证。比方说,商人王安迪濒临破产,苦思冥想后得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嫁女儿。再比方说,王安迪和梁友德这两位中年油腻男在整部电影里都在想方设法揩姑妈莫妮卡的油,尽管“她”其实是黄沧海假扮的。
说起来,此类批评其实并不新鲜。尽管当年的《夏洛特烦恼》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丰收,其三观也被不少网友喷了个体无完肤。夏洛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渣男,凭什么要求马冬梅对他不离不弃,还牺牲了自己的一辈子?同样的,《西虹市首富》被认定为底层男人的一场春梦,如是而已。
不能说上述批评完全没有道理,可让人颇感疑惑的是,开心麻花电影为何就和三观杠上了?要知道,中国电影市场中喜剧片的数量颇为可贵,且烂片数不胜数,为何偏偏开心麻花系列必须在道德标准上接受检验?
说到底,这可能和开心麻花系列作品的套路化不无关系。从《夏洛特烦恼》到《李茶的姑妈》,这些改编自舞台剧的电影无不遵循一种模式,即一个不得志的小人物在某种机缘巧合或某位贵人的帮助下咸鱼翻身,但又引发了负面效果。最终,他(她)总会迷途知返,回到人间正道。
事情坏就坏在这里。有意无意之间,开心麻花团队似乎总希望通过讲述一个喜剧故事,向观众表达一些朴素的人生哲学,传播一些有温度的正能量:《夏洛特烦恼》证明了珍惜身边人的重要性;《羞羞的铁拳》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西虹市首富》体现了金钱的非重要性;这回,《李茶的姑妈》则试图提醒观众,别忽视小人物的重要性。
然而,就算使用的是固定套路,开心麻花似乎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如果说《夏洛特烦恼》里的主人公洗尽铅华,放弃一切荣华富贵回归到原配妻子身边还能给观众带来一丝感动和温暖的话,那么《李茶的姑妈》在说教上就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了。小职员黄沧海,既无人格魅力,也无过人才华,他之所以能获得一个大团圆结局,完全是拜李茶的姑妈所赐。
这样一个靠着天上掉下的馅饼成为人生赢家的卑微小人物,竟然在影片结尾怒斥其他角色只爱金钱没有感情,多少给人一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不适感。
由于说教的不成功、不自然,《李茶的姑妈》从一开始就有向闹剧发展的潜质。人物行为逻辑、情节发展生硬,都和主创人员一门心思想要教育观众的别扭企图有关。
不得不承认,追求思想深度,这不是开心麻花的特长。既要逗观众笑,又要让作品显得“有意义”,只会使作品在两难之间显得愈发尴尬。
于是乎,《李茶的姑妈》在无计可施、黔驴技穷的情况下,只能在“污”方面大作文章。用椰子壳充当女性胸部、用“啪啪啪”来作性暗示等桥段,让人担心开心麻花系列电影今后会不会走向低俗化。看来,再不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观众对开心麻花的审美疲劳,很快就要到来了。
越是想讲道理,越容易在三观问题上出纰漏。事到如今,开心麻花应尽快做出取舍。要么,老老实实求搞笑、写段子,别总惦记着故事的“意义”;要么,好好充实自身,力求使作品的格调更上层楼。依我看,开心麻花团队若还有艺术上的理想和追求,就应该勇敢选择后者。
三观可以讲,也应该讲,可关键在于怎么讲。同样是冒充本尊,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与《李茶的姑妈》有着相似的戏剧结构。
但果戈理在他的作品里将他当时所知道的俄国的一切好事,将最应该主持公正的地方和场合所出现的所有不公正的事情统统集中起来,一起加以嘲笑。让观众发笑之余,还能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产生思考,这就是高级喜剧的范式。
对了,果戈理从不在作品里教育读者,用他的话来说,观众的笑声就是最好的正面形象。
怕只怕,如今名利双收的开心麻花团队已经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要创作出一部杰出的文艺作品,怎么可能不下苦功?可看看沈腾在近年来的忙碌程度,不知开心麻花团队中的诸位主创,还能不能把心思花在作品的打磨上?
但愿,我的担心属于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