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大影评

字号+作者:广州创印象品牌童装 来源:广州创印象品牌童装2018-07-2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该片记录了曾为山城重庆立下汗马功劳的棒棒,而现在这个行业正在逐渐没落。导演、演员和配音一肩挑,但是就算是这样,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了惊人的9.7'...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由何苦执导,何苦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棒棒》影评(一):唯有真实的力量最感人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大影评

何苦(蛮牛)

唯有真实的力量最感人

——@《最后的棒棒》

前几天花了几次空闲时间看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该片记录了曾为山城重庆立下汗马功劳的棒棒,而现在这个行业正在逐渐没落。这部片子没有标准的普通话配音,也没有专业的拍摄人员,也没有高大上的人物和事件,导演、演员和配音一肩挑,但是就算是这样,这部片子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了惊人的9.7分,应该是中国纪录片中评分最高的作品。

这部片子同样感动了我,让我了解了中国高速发展后的另一面,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让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一、何苦,你何苦呢?

导演叫做何苦,名字很有意思,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可能很多人都会想——“何苦,你何苦呢?”

导演叫做何苦,是一名部队的正团职军官,有着不错的前景,39岁的他选择了自主择业,他想追逐他的梦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纪录片。

与其他的记录者不同,何苦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背起了背囊,揣着1300元初始资金来到了重庆的自力巷53号,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棒棒”生涯。自力巷53号可能是重庆市居住环境最差的地方,七十年前和七十年后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是政府一直想要取缔的危房,老鼠、蚊子遍布,恶劣的居住环境让我看着都觉得受不了,这里可能是重庆市最贫困的地方。片中的“河南”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和其他自力巷的人不同,他不属于这里,以为他很快就要离去,然而他始终坚持了下来,在师傅老黄的带领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棒棒。挑着100多斤走了两公里路才获得了十元钱报酬;连续多天生意惨淡,只赚了几十块,每天靠着老干妈拌饭过活;最后自力巷拆迁,他和师傅老黄流落街头,他也没有从家里拿过一分钱,他体验了最真实的棒棒生活,体验到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当然大部分时候是苦的。

我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我觉得就是梦想吧,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人还有着这样的情怀和梦想,我觉得难能可贵,为了梦想而坚持的样子很可爱。看着何苦因为当棒棒受的各种苦和累,我想其实在他的心里也是开心的,虽然他当时并不知道这部片子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但是他的内心是很快乐的。

我的确很敬佩他,再加上他转业军官的身份,我感觉和他的距离又进了一步,何苦是他的名字,也是许多人对他的不理解,但是我看完这部片子以后,发现我忽然懂他,并不是苦,而是甜。

二、善良感动了我

老黄是何苦的师傅,是一个资深棒棒,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的主角,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黄的那份善良深植内心,在无形中给人感动和震撼。

老黄的一生和黄连一般苦涩,小时候因为被定义为地主阶级,从小就受人欺负、吃不饱饭,直到40岁才和一个寡妇结了婚,生下一个女儿后,老婆又和别人跑了。好不容易吧女儿拉扯大,想享福了,女儿因为长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18岁就和网友结了婚,买了套房子,日子也是紧巴巴。老黄迫于无奈,只想给女儿减轻点负担,又跑到了重庆当了棒棒想着多赚点钱。

虽然老黄的日子无比困苦,但是老黄还是坚持要把属于何苦的钱分给他一半,老黄习惯于老老实实过日子,不挣昧心的钱,不偷、不抢、不坑、不骗,虽然有时候也显得小家子气,但是我觉得那是生活的无奈,从本性来说他很善良,作为何苦的师傅也是尽到了一个师傅的责任。我对老黄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刚开始带着何苦上街揽活的时候,何苦把棍子拎在手里,老黄制止了他,说棍子背在身上是干活的,拿在手里是乞讨的,老黄很看重这点,也许这就是职业精神吧。

当然剧中还有很多善良的人,他们可能没有钱,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同冰雪一般纯洁,大石是自力巷53号的二房东,日子也是紧巴巴的,他贴的小广告只在小广告多的地方贴,还有粘的胶水少方便撕下来,在老黄和何苦因为拆迁流落街头的时候,大石给他们100块让他们吃饭,解决了燃眉之急,随着打击力度的增加,大石最后也加入了劳动者的队伍,成了何苦的工地技术总监,干活尽心尽力。

还有河南,河南是剧中好吃懒做的代表,希望靠打牌发家致富,但是还是一事无成,还把借何苦的600元输得一干二净,最后河南改头换面,把600块还给了何苦,说不还钱心里始终不好受,相信河南以后肯定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棒棒行业是一个没落的行业,无论我们如何同情这些年老的棒棒,但是历史的大势就是这样,等这一批棒棒年龄更大了,以后棒棒就只能存在于老重庆人的记忆中了。

剧中的棒棒是不幸的,老黄、老杭虽然踏实肯干,但是始终只有干活挣钱的原始思维,始终摆脱不了贫困和不幸,虽然羡慕靠装修挣大钱的“毛土豪”,但也只是羡慕而已。最后在何苦的带领下,棒棒们才找到了更加挣钱也没有那么辛苦的办法,每天150元,在工地上干活,是原先起码一周的收入。

在这个时代下,不懂得顺应大势和变革的人永远会被淘汰,靠着现在的惯性思维走,可能一辈子都会禁锢在目前的圈子里。许多人现在担心以后出去干什么的问题,说自己在体制内浪费了这么多年青春,以后什么都不会了,怎么办?于是乎对这里所有的东西一片抨击,但是能走的始终是少数,留下的是多数,而且刚刚开始想走的那批人最后又不想走了,因为那时候确实和社会脱轨很久了,没有一技之长,害怕在市场中没有生存的机会。

也许在现在这个时代最不能少的就是学习,不单纯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的还有一种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不让自己的脑子生了锈,不让自己的灵魂一直找不到安放的地方。其实在这里锻炼的许多东西,回去也能够用,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前提是自己能够很好地用上他们,前提是自己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才是最好的良方吧…….

《最后的棒棒》影评(二):心疼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大影评

我是四川人,原来就看山城棒棒军,看这个纯是偶然,看了后突然在心里狠狠的抽了一下。这个应该给说中国梦的人看看,当那些棒棒吃不起饭,睡不了觉,却在中国梦的背景下,我觉得那就是一个讽刺,讽刺着梦,梦那么抽象,就是给你一个梦而已。现实却是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睡觉,我们要一个窝而已。里面那些赤裸裸的民生展现在穿西装打领带的同志面前,他们会怎么样?视而不见,继续说梦,继续报道着其他国家活得水生火热,我们活得多姿多彩,继续洗脑着教育,不管我们是否吃了毒大米,和了抗生素水,吸着雾霾,住不起房,生不起病,还不敢死的现状。

其实还想写点什么?可是心绞痛,说出来又会让某党觉得乱了枉法

《最后的棒棒》影评(三):棒棒,也许是生活的一种姿态

心情有些复杂,但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力量。感谢社会上像何苦导演这样的人,能够用行动来为我们呈现出如此真实又非常震撼的生活。

刚从重庆回来不久,记忆力充斥着的《山城棒棒军》的情景已经今非昔比。转悠几天,仅仅能下重庆北站出站时看到几位揽活的棒棒,此外偶尔能在热闹的人群中从身后或者手中的棍子、或者寒冬下脚底的胶鞋里找寻到那一两个身影。比如,菜园坝火车站旁边那个公交站台边,夜里拿着棒棒穿着胶鞋为我指路的棒棒爷爷。没有活的他,抗着背,严肃却又十分认真的替我们计划搭车路线。又比如,在繁华路上突然从身边路过迈着佝偻又潇洒步子、手里提着青菜背上背着棒棒的背影,我很想抓拍,但又不忍打扰他的那份怡然自得。

听着同宗同源的重庆四川话,我在这部纪实的纪录片里找到了很多熟悉的东西。我看到了父亲、母亲、爷爷、外公们的影子,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靠勤劳生存,靠节俭生活,靠不昧良心做人。他们是你,是我,是所有靠自己的劳动努力生活的每一个人,只是这种努力的方式有着表面的差距,有的体面些,有的心酸些,但这种体面与心酸又有谁绝对有权来区分呢?

老黄希望为女儿还房贷,大石希望给小女儿挣学费,老甘希望办六十大寿甚至还能娶个媳妇......所以棒棒,也许更像一种生活的姿态,不畏惧遭遇,不害怕明天,靠的就是能干能吃苦,靠的就是有希望!棒棒,这份职业或许即将成为历史,但劳动人民靠劳动生存生活将永远继续。

感谢这部纪录片的出现,让我更加意识到生活的色彩有很多种,但不管它是什么色彩,你面对它的姿态很重要。希望每个人拥有今天的同时,拥有希望!

《最后的棒棒》影评(四):想念那个城市了

连着上了接近三十个小时的夜班连中班后,现在还是睡意全无,熬着夜一集一集的往下看,把自己哭的像个傻逼 突然觉得自己不那么苦了,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为了生活在拼尽全力,大多数人的叫嚣其实都是矫情 在重庆呆了七年,搬了四次家,每次搬家都有棒棒帮忙,喊出来的价钱都低的不忍心还价,租过一个没有电梯的九楼,一个大叔帮我把四大包行李搬上楼的时候,没有跟我加钱,只问我没有没水,可惜那个新安置的家里什么也没有,我回答没有的时候,真的良心会痛,后来我就记着了,请棒棒来,好歹买一瓶水递给人家 解放碑逛了无数次,第一次知道还有自力巷的存在,知道为了生计,人可以尽力成什么样子 自己的日子有活干,有钱赚,瞬间好满足

《最后的棒棒》影评(五):总有一群人这么发问:何不食肉糜?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大影评

有时候看电影、视频,打开弹幕看看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次观看《最后的棒棒》也不例外。

《最后的棒棒》:全国首部自拍体励志纪实片,影片由重庆“棒棒”何苦通过亲身经历拍摄而成。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鉴于故事人物较多,只能挑拣一些记忆深刻的地方叙述了。

当人们打开《最后的棒棒》的时候,弹幕铺天盖地的涌来,片子开头弹幕最多对何苦身份的解释,专业军官、正团级、择业费等等,在所有的弹幕叙述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有头衔、有钱、高大上的何苦,而到片子最后弹幕都没有放过这个身份,好像是何苦可以用这个走多少特权似的。退一万步讲,能讲特权的人那么多,有人来同吃同劳的来当一年棒棒拍这样一个纪录片么?

赌棍河南,最多的就是一种调侃似的,赌神呢?赌神怎么还不来?当然也有不少人说这种不求上进挥霍别人信任的人,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以赌发财这种人生捷径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大多数弹幕对河南出现时的赌神欢呼,我表示理解,但也不那么理解。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什么东西可以带来笑点,是不是都可以拿来搞笑,欢呼?还有河南一顿饭吃得太多的时候,有人在弹幕上说直播啊?!为什么不直播呢?可以赚多少钱啊?我想说那时候直播还没有成为风尚的吧,网络没有那么通达吧,还有河南也买不起直播设备好嘛?

老黄一人当棒棒,辛苦拉扯大女儿,最后女儿未婚先孕,早早年纪就嫁人了。为了给女儿女婿还房贷,继续当棒棒,好多人多说她不孝。带着外孙只在老黄家待了一晚,拿钱就匆匆离开了。当时我都被弹幕带着,是啊,这女儿不孝啊。但是后面老黄生病,女儿白晚班倒着上,还要照顾父亲,对着放假回来的丈夫生气哭泣时,我不知道还是不是讨论这个女儿孝不孝顺的问题。各家有各家的难处,我们旁人,更何况是在纪录片中看着的旁人,怎么就这么理直气壮的说:这个女儿不孝呢?!

这片中,还可以叙述的人,叙述的弹幕真的太多了。不得不说,我们应当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有时候天天说:要言论自由。如果就这样自由?人应当是有担当的,言论也是。

对于“何不食肉糜”这种言论,我希望以后出现的越来越少。

再讲一下,何苦同志的人格魅力,我真的表示很服气啊!嗯!对于弹幕想嫁给何苦的,人家已经结婚了哈!他说过:他小时候就想当个棒棒。幸好,他有读书;幸好,他去当兵;幸好,他梦想不灭;幸好,他有情怀;幸好,他行动了。致敬!

《最后的棒棒》影评(六):时代需要更多这种关注普通人的影像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大影评

坦白讲,不是太喜欢导演絮絮叨叨的旁白。如果更多用镜头语言加字幕交代就好了,或者导演的声音能更有魅力点也可以接受。

想到了小区门口的河南三轮车夫,有时候想他们就这样一天到晚等在那里,到底能赚多少钱一个月。广州火车站以前也活跃着一班帮旅客拉行李的,而沙河等服装批发市场的拉货者依然活跃,大概未来只有机器人能取代他们,又或者有一天批发市场会消失吗?

老黄为了20块给人徒手从厕所里掏勺子这个太……难道就不能在手上套个塑料袋子?还有主人怎么就那么金贵,这种事自己来就可以了。想当年,我钥匙丢厕所里,也不得不手套塑料袋子掏出来,事后不知冲洗了多少遍。主人连香皂都不要了。

泥房子让我想起以前的乡下,如今那些房子要么倒塌,要么被空置,村民都在村子周围盖了新房子。

“如果60岁后还不能干一番事业,这里(敬老院)就是人生的最后退路。”

再好的房子只能住几十年,只有棺材能住一辈子。这话换老黄亲口说就震撼了。可惜。

貌似广东以外不少省份都有提前准备棺木的风俗,湖南湘西南就是。

导演实在自恋了点,连片尾曲都自己唱,实在不太好听,虽然歌词写得还行。当然如果是因为缺钱找不起别人唱,也可以接受。将就吧。导演能潜心拍出这么一部片子就很可贵了。

时代需要更多这种关注普通人的影像。

大寒过后,一定立春。

《最后的棒棒》影评(七):最普通的人

这部纪录片适合一口气看完,昨天晚上看到这部纪录片的推荐就上网找来看,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凌晨四点三十五看完了十三集的内容。很真实,很正常,同时也很复杂。因为在重庆念大学,所以多多少少与棒棒有些接触。

这学期开学我是坐火车来的,到重庆北站,出口处围了一圈又一圈的棒棒大军,一根短木棒扛在肩上。棒棒身材大多短小,但扛起货物时让人惊叹。当时我拖着两个行李箱,走到大军边缘就已经有好几个棒棒围了过来,作为女孩子一人在外,加上火车站从来就不是安稳的地方,我对这些棒棒怀着抵触又恐惧的心情。终于挤出棒棒大军的包围,回头看一眼,他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我的冷漠而受到影响,马上又急切的奔往下一个乘客身边。

在看片子的时候,当棒棒们展现朴实、坦诚的时候,弹幕上大多是赞扬声,纷纷感叹这才是中国的脊梁,这才是真正的好人;而当看到河南打牌不知悔改,看到老黄藏起电饭煲的线,看到老金和老甘的斤斤计较,弹幕又扬起一片唾骂,称这些人穷是活该,他们是坏人。其实,好人和坏人谁又能分得清呢?做了好事就急忙加个好人的勋章,做了坏事又匆匆盖个坏人的帽子,这是幼稚的,也是肤浅的。人大多处于好和坏的中间,当内心的天平稍微倾斜的时候,就做了所谓的好事或者坏事。因此,我不同意简简单单的评价这些棒棒的本性好坏,因为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而真实的活着。他们辛苦劳作,他们忍辱负重,其实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生活,为了子女。大家都是一样,庸碌又悲哀的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易。

或许是片子太写实,我很难从中概括出一个主题,每一个镜头都记录着现实的生活,也传递着一个道理或感悟。有人很难以置信繁华都市居然还有如此卑微的存在,我想说的是可能是你生活的太过安逸,你可以尝试着观察自己父母一天的生活,其中的辛酸与苦楚一定会让你震惊。都市的繁华与棒棒的卑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为这个城市挥洒着汗水与泪水,同时又遭受着这个城市的白眼与不喜,卑微与尊严在他们身上错综复杂的同时呈现。

我从来没有看不起过用劳动换取生活的人,也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因为从小的教育,我认定这些人是社会的最底层,甚至可以说是低贱的,老师家长恫吓孩子是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去扫大街/捡垃圾/做棒棒!但因为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敬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善良更加宽容更加坦诚的对待每一个人。

一个中校军官能够深入棒棒的生活,能够接受社会的不解与嘲讽,导演何苦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更让我感受到了纪录片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下了决心:进一步研究学习纪录片,用专业知识和社会良知拍摄出自己的纪录片。

《最后的棒棒》影评(八):在人间

选修电影与心理人生上课老师给放的。一节课三集刚刚好

考完六级就逮着时间把最后一集看完了。因为《最后的棒棒》,认识了一群人,老黄、老甘、老杭、河南、大石……一开始看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饮食还有工作,心里一颤一颤的,虽然知道这个世界必定有贫困存在,但是当它赤裸裸的展现在你面前,总会形成冲击。总是在心里呢喃,谁来帮帮他们啊,并且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何苦身上,但是生活中哪有什么超级英雄,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尚且自顾不暇,片子里偶尔的相互关怀显得特别地真实温暖。这些都是贫困落后的代表人群,这些弱势群体存在一些共性行为: 年迈还在外打工,坚守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不改变,除了卖苦力没有其他劳动技能,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养不起老甚至有的还娶不上媳妇,盲目求医…… 片子的最后,在何苦的带领下,棒棒大军走向突破到工地当临时工收入略有增加并且暂时不用面对失业的压力,这说明弱势群体在一定引领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摆脱贫困的。影片最后,何苦要告别大家回去整理影片的素材,我开始焦虑,失去了何苦这样的力量担当和战略主心骨,自立巷53号棒棒大军该何去何从,我希望何苦能一直留在他们身边带领着他们,但是我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样对别人也不公平也会造成别人的负担。 不知道自力巷53号的人们现在过得怎么样,老黄血压降了吗回家带孙子了没有?老甘60岁之后转运了没有?河南还是吃那碗垒得高高的饭吗?大石在消防检查过去后有没有重新当上房东?老杭的腿还痛不痛?

喜欢纪录片结尾的最后两句话

拥有今天还拥有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大寒过后,一定立春

《最后的棒棒》影评(九):卑微却不卑鄙

断断续续地看了好几天,从学校看到了家里,与前一部关于上海医院的纪录片不同,这个纪录片虽然不会有那种急切看完所有的冲动,但是每天来一两篇味道极好。以往也看过一些描写这类题材的纪录片,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被列为禁片,究其原因怕是当权者不想看到这种极其穷困的写实吧,他们喜欢的是新闻联播每天的歌舞升平。

话说回来,如果看完之后还能记起来一些什么,除了震撼于这种条件的生活环境之外,最让人感动莫过于老黄的个人品质了。老黄虽然早年一直被命运捉弄,但也从来没有仇恨社会报复社会。

坚持跟“我”平分第一个月工资,虽然急切赚钱但也讲究道义;

坚持等丢失化妆品的失主,不要馈赠的钱,多收十块钱是因为淋了雨;

另外那次他每晚坚守在53号倒塌的楼房废墟前,消耗检查人员的精力,终于在一个下雨的晚上冲进废墟找回自己得钱。虽然这种做法很危险,但也说明老黄是个机灵的人,他的眼光比较长远。

另外老甘与老金之间关于利益的摩擦以至于直接影响两人的亲疏关系挺有意思,最后河南还上了那600欠账,虽然它姗姗来迟,但终归是来了,值得表扬。

虽然老黄和老杭为了赚钱将垃圾倒在了不该倒得地方,虽然老杭通过卑鄙的手段换掉了假钱。但是人们想从这部片子感受人性的丑恶无疑是徒劳的,人们会记得劳苦群众为了生活一直在咬牙坚持。

《最后的棒棒》影评(十):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很真实底层的纪录片,看第一集就被其吸引住了。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对棒棒的概念是:挑山夫一样的存在,但是比挑山夫多了些不务正业的成分。看了之后,对他们这样的“不务正业”多了很多理解。还记得初中老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长,对这句话的认可程度不断加深,上了大学,处在大城市中,多少沾染了大城市的习性,恻隐之心变得坚固,认为所有的可怜都是其一手造成,和外人无关。这个纪录片,当然也没有开发自己泛滥的同情心,但让自己有一些懂得怜悯与尊重。曾经的自己,对碰到的可怜人,总不禁心生怜悯,也不论其真伪与否,值得与否。后因为一次被骗经历,对陌生人的感觉变得很差,包括这些底层的人。在片中,棒棒们做着底层的工作,外表上看着确实可怜寒酸,但是他们都是用自己的体力有尊严地挣苦汗钱,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赚取回报,这值得尊重。

看完这部片子,心中有了一个标准。看待一个人的眼光,不应该是其劳动的回报丰厚程度,而应该是其劳动的投入程度;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是他自己是否尊重自己,他是否在通过劳动正确地获取自己所需。初中政治课本上说:价值是劳动成本(时间)决定的。上面这句话似乎可以翻译成,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应该看其所做出的价值。可是很多时候,价值和价格,我们都分不清楚,对价值的定义,总是变成劳动所产生的效果,价格成了我们眼中的价值。我不确定上面的论述是否正确,只是这样,片中的棒棒值得尊重。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十大影评

片中每一个棒棒都没有透露真实的姓名,大家都以各自的称号被别人称呼,这应该是底层人群的一个特征。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故事和苦衷,每个人身上也都有流露着劳动人的善良,他们身上又有一种软弱,软弱得怕欺骗别人。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小缺点,但大都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不是他们骨子里自带的。老黄、大石、老杭,身上都有一种软弱,一种软弱的善良,尽管弱势,也不忘帮助更弱势的人,并且有着自己的原则;老甘、老金、河南,身上棒棒的成分不是很浓,但有着自己的挣钱方式和自己的算盘,尽管身上有各种缺点,但最后还是能够通过劳动获得回报,同样值得尊重。

透过整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在很多事情上的无奈,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最原始的劳动力量。看完整部纪录片,我想我们不应该只是心里软了一下后的感动或是恻隐,而应该是我们当中很多人放下眼中的优越感,对他们有一个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对劳动人有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