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字号+作者:二姐影视剧 来源:二姐影视剧2018-07-2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如今文牧野导演的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获得无数好评!整部电影讲诉了一个小孩走丢了之后他的父母疯狂寻找,找到之后“养母”又争取另一个“被拐”孩子的抚'...

大家好!如今文牧野导演的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获得无数好评!“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带给了很多人莫大的触动。电影将所谓的“恶”归咎于:万恶的大资本家。引导大家将矛头指向“药商”。让主角与恶势力形成了对立的阵营,以此来突出主角的正义。

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一部很早以前的电影了——《亲爱的》。《亲爱的》也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电影。可能许多小伙伴都不是很没明白电影为什么要叫《亲爱的》,这是因为电影的配乐名叫“亲爱的小孩”,而影片中的“小孩”走丢了,所以电影就叫:《亲爱的》。相比之下,这部电影里没有绝对的“恶”,但却给了人们更大的深思。

整部电影讲诉了一个小孩走丢了之后他的父母疯狂寻找,找到之后“养母”又争取另一个“被拐”孩子的抚养权的故事。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影片的声音可以说是整部片子最催泪的亮点了。

电影在刚开始的时候插入了一个看似不重要的片段——父亲田文军抱着儿子,教儿子唱民谣: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底板凳,都是木头。

其中,“都是木头”这一句是儿子来回答的。这就为几年之后,当他们找到儿子时,儿子不在记得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在我们看到夫妻二人筋疲力尽,想唤起儿子对他们的记忆,唱起当年的民谣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电影的开头,儿子对于民谣的熟悉,不自觉的认为儿子可以流利的接上这个民谣。可是现实中儿子的手狠狠地打在父亲的脸上,同时也狠狠地打在观众的心里。让人心生不忍,为之心痛,为之悲哀。

有人会说这种悲哀来自于:台词。但是事实上,这种悲哀来自声音,前后喜悦与绝望的声音直接传达给观众感官上的震撼,带来了绝对的高于“台词相似,情景不同”的震撼。是一种电影的常用的“联想”的手法。

另一个片段中:父亲田文军寻找儿子,本是十分焦急的场面,十分嘈杂的场景,但播放却不是急促、杂乱的音乐,而是舒缓、悲凉的音乐。虽然观众都已猜到了找不到孩子的结果,

但悲伤的音乐不仅仅的印证了这个猜测,更是放大了这个猜测,为还在寻找孩子的父亲感到更加强烈的悲哀。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影片除此之外还有一处声音值得我们关注:鹏鹏刚刚走丢的时候,父亲田文军报案,及警察回答时的语气。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中国法律规定:24小时之内失踪人口不会立案。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法律条文,但这却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认为这样一条法律是不合理的,原因何在?——电影里的声音。

电影中的警察说话时的语气像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带有一种世态炎凉的淡漠。每个人都有可能丢小孩。而电影中有确实是因为这一条法律耽误了找孩子的时间。“符合办案程序”的说法同样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如果都是这样一个警察,这样的语气,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的绝望。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亲爱的》影评:来自声音的触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影片将拐卖抚养孩子的李红琴塑造的像是一个受害者,她有什么错呢?只是一个可怜人罢了。而影片中唯一的恶人甚至没有出过场,活在李红琴的回忆里。小编觉得这就是《亲爱的》的更高明之处——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没有刻意的引导观众,也没有给出导演自身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电影中有一句话:没有买家就不会有买家,就不会有拐卖。说到底:这样的“丢孩子”的悲哀来自于人性的“恶”,是需要我们共同去使之变得美好的!

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