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日,《我不是药神》已经上映了11天。这个周末还没有过完,票房已经高达24亿。估计在今天之后,《我不是药神》的总票房将会超过25亿。
在我看来,《我不是药神》绝对是今年暑期档最大一匹黑马。在这部影片上映一个月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对这部电影完全一无所知。其实这也符合宁浩执导影片的一贯风格:重口碑、重质量、轻宣传。
以我的看法,《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也算是一个必然。因为从监制徐峥、宁浩,到主演周一围、徐峥、谭卓、王传君等等,确实都对这部电影注入了无数的心血。而所谓天道酬勤,这批人既有这个能力,也下了足够的功夫,自然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肯定。
不过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尤其是一部国产电影。此前《我不是药神》在豆瓣评分一直高达9.0,一部国产商业可以得到这个评分,实在是难能可贵。
而以我的观点,《我不是药神》这个9分,得的可以说是名至实归、毫无争议。这并不只是今年中国的最佳电影,即便放在全世界,2018年也找不出一部电影,可以在艺术性和内涵性上与之相抗衡。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两天很多豆瓣“影评家”,自发联动,给《我不是药神》猛刷差评。昨天终于成功地把这部电影的评分,从9.0拉到了8.9。也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大显神威把《我不是药神》“拽下神坛”。
豆瓣影评是个什么样的生态,我相信尽人皆知;为什么很多豆瓣人不喜欢看到国产电影获得高分,大家也心中有数。从去年的《战狼2》到今年的《红海行动》,再到《我不是药神》,大凡票房好、大众喜爱、形成现象级讨论级的国产电影,对豆瓣很多用户反而越是不受待见。
“国产电影也配得9分?”,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这些优秀的国产影片分数,平均被拉下了一成。有趣的是,他们大多都不屑于亲身观看国产电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猫眼这种买票才能评分的平台,这些国产电影的分数高出豆瓣一截。
其实从《我不是药神》刚一上映,豆瓣影评区就充满了“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韩国风格”等等扎眼的字样。这自然也是很多豆瓣影评者的一贯秉性:但凡中国出了个好电影,他们一定会生搬硬凑,找出一部或踱步美国电影,往坏里说是抄袭山寨,就算往好了说,也只要标榜为“致敬”、“借鉴”。
为何如此呢?其实在我看来也不难解释。我这个年龄的人都还记得,小时候看电影都是看录像带。而在当年,看国产电影是掉价跌份的。很多小伙伴在租录像带的时候,是非美国片、港片不看。在当时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标志着你的品位卓然超群。
而很多人,把这童年留下的习惯保持了一辈子。踩国产电影,捧美国大片。甚至只要国外的电影,哪怕是韩国印度,都要高看一眼。而对中国国产电影,则是一贯的不待见。这是图什么?自然是要保持自己的审美优越感。
而在我看来,最为有趣的是,这些所谓的民间影评家们,他们引以为豪的欣赏水平,仅仅是在看了很多美国电影。至于电影的拍摄手法、剧情设计、演员演技,都是一窍不通。
就如最近上映姜文的《邪不压正》,豆瓣影评区又是一派文艺气息。其实《邪不压正》之所以不尽人意,原因很简单:导演姜文没有把它拍好。
本来彭于晏这个角色,应该表现出更多的性格复杂性,在其放荡不羁外表下,其实是一个活在恐惧阴影下的胆小鬼。虽然姜文没有表现好,但是这个主题其实很明显、而豆瓣的影评家们,居然连这点都看不出来。
在我看来,文化价值观的话语权之争,古今中外一直持续不断。每当社会进步,新旧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少部分所谓先行者和文化精英集团,总是喜欢把大众的喜好贬到最低,以此凸显自己高人一等的欣赏水平。
而这几年豆瓣电影评论,越来越不受大家的待见,这也凸显出过去20年的电影文化流行取向,已经可算是陌路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