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Andy妈妈看了两场电影,这部片子让我印象深刻,决定要写点东西来记录一下内心的感受。其实我对这类片子没什么兴趣,并不是这类电影无趣,只是心里莫名的抵触和拒绝。当我放开心扉去接受它时,感觉就像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也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我觉得电影是独立于原著之外存在的,它们之间一定存在连系,但是千万不要去寻找。因为寻找连系是一个对比参照的过程,这会影响你享受这个作品的过程。无论是阅读还是观影,目的都是体会寻味故事本身,而不是去和其他东西对比。
喜欢电影开场白浅的一段旁白:
“你若是等过一个人,就知道,等的时间长了,就不在把再见当回事了”
不解释,就是喜欢这股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完全符合我的气质。
更喜欢电影结尾夜华的一段旁白:
“你若是等过一个人,你就会知道,等的时间再久,也会相信有再见的那一天”
只有见面的那一刻你才会相信,所有的忧伤和无奈都是值得的。
这一部描写恋爱过程的作品,作者把爱情发展过程的三个部分,扩展成三生爱恨,三世纠葛。用不同身份的三组爱情故事,来详细阐述爱情的三个发展过程。
恋爱初期的甜蜜与热恋——徒儿司音和师父墨渊的关系
墨渊与司音偶然的机会成为师徒,渐渐地两人互生好感。这个阶段是恋爱过程中最美好的时光。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期待,又怕是自作多情。对彼此的好奇想要做些什么,又怕弄巧成拙。心里突然有了一个牵挂的人。就像歌里唱的: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网络上有两句独白,很贴切的描写出这个阶段男女的心里状态。
女:他好帅,我好傻
男:她好美,我好笨
(原句不是“笨”字,这里我做了修改,不改没法播出来,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网上搜索)
经常会有自己配不上对方的想法。我的一个好朋友说过,爱情没有配不配,只有爱不爱。但我宁愿相信我配不上她,也不愿接受她不爱我。这个时候的爱情因为对彼此的期待,是有一点点卑微的。引用名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后来白浅对爱情的所有美好向往,都指向这个阶段。执着的守候了七万年,十四万岁的青丘女帝,内心却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女孩。
恋爱中期的矛盾与磨合——凡人素素和太子夜华的关系
三生三世中最大的一个心结,就发生在这个阶段,素素跳下诛仙台,喝下忘情水。随着恋爱初期彼此身上光环的褪去,神秘感已经不存在。太子夜华忙于工作渐渐疏远了素素,虽然心里会时刻想念对方,但是沟通不畅导致了误会加深。
这可能与东方人表达感情比较含蓄有直接关系,很多人都在这上面吃过亏的。我喜欢你,一定要让你知道。什么时候想你了,喜欢你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并且让对方接收到你的信息。因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对方接收不到你内心的情感,那么你就不是和一个实体的对象谈恋爱,而是和自己虚构出来的人物谈恋爱。(这也是暗恋痛苦的根源,后面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讨论暗恋这个话题)
夜华与素素由于误会而产生猜疑,加之没有良好的沟通,双方吃了很多苦头。素素被挖去双眼,跳下诛仙台。夜华三年雷刑,受三十六道荒火,九道天雷。以爱的名义,勇猛的互相伤害着。肯定会有人反驳我,这一切都是素锦所为,她才是破坏爱情的罪魁祸首。但是我认为,素锦背这个锅不太合适。素锦这个角色是爱情中所有负面情绪的一个集中体。作者把爱情中一切琐碎的不愉快抽象为一个反面人物,这样做的好处是故事编排会非常的灵活。
素素一句“我放过你,你也放过我,我们从此,两不相欠”,然后跳下诛仙台,喝下忘情水。标志着正式提出分手。
恋爱后期的稳定与共生——上神白浅和君上夜华的关系
影片是从这里开始讲起的。这个阶段一开始上神白浅和君上夜华,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都是停留在恋爱初期的甜蜜与热恋。所以,白浅思念着师父墨渊,夜华忘不掉素素。
夜华首先主动示好,用实际行动吹响了复合的号角。他这种臭不要脸和死皮赖脸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位冲动分手人士学习的。但是夜华这句“前尘往事,我既望着你记起,又既望着你,永不再记起”,也反映出夜华经历了痛苦的恋爱磨合期后,不愿面对问题、回避矛盾的幼稚一面。
无论是夜华还是白浅,都希望通过忘掉过去不愉快,来继续这段感情。作者也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忘记并不能够让他们的感情持续多久。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双方又一次出现了分手危机。所以,即使青春可以重新来过,依然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双方都选择了逃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推迟了问题发生的时间。命运的可怕之处不是痛苦与煎熬,而是命运的轮回。同样的情景会在生命中反复出现。痛苦的结束是下一轮痛苦的开始,煎熬的尽头又是一轮煎熬。只有去破解它,或者接受它,才能逃离命运轮回。结束原地徘徊,生命开始新的一段旅程。
不必羡慕三生三世一样的爱情,其实每一段感情都在经历着三生三世。好好享受恋爱初期的甜蜜,学会承受恋爱中期的磨合,接受真实的对方、直面问题然后过渡到恋爱后期的稳定与共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来磨练灵魂、提升心智,当命运的轮回再次降临时,我们可以从容的应对。
最后用一句影片的台词结束此文:
“了无牵挂者 忘生,心有所爱者 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