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没有人预想到,一部沾满了鲜血和硝烟味的战争片,拔得春节档口碑的头筹;也没有人预想到,一部在观众和媒体口中“相当血腥,儿童不宜”的影片,能够在春节席卷16亿票房。业界对于春节档题材的想象空间再次被扩大:春节档,不一定非要“强行”合家欢。【红海行动观片必看需知看点解析 是真枪真炮真军舰吗】
这个春节档,最多的赞叹属于《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影评:直面惨烈才是对现代战争现实的尊重
《红海行动》无疑已经成为现象级影片。有人称它是中国版的《黑鹰坠落》,有人将它和《战狼2》对比,也有人提出“主旋律影片+民族自豪感上升”的爆款必然性。但《红海行动》的成功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尽管有着海政影视中心“根正苗红”的血统,但《红海行动》和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不一样,甚至和近些年大火的主旋律商业片也有不同:中国军队在片中取得的并非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是一场惨胜。
八名队员,牺牲两人,重伤多人;战士手指被炸断,半张脸被炸烂;深陷敌人陷阱,弹尽粮绝之际绝望呼号……其惨烈程度,在近年国产主旋律电影中堪称仅见,在中国影史中亦是难得。虽然影片对我军现代武器装备和战法的展示也颇具话题性,但这份震撼人心的惨烈背后,导演林超贤和出品方对主旋律电影、对当代战争片的理念却更值得玩味。
红海行动影评:直面惨烈才是对现代战争现实的尊重
延伸阅读:- 红海行动改编“也门撤侨”事件 如何成为一名蛟龙突击队员
- 红海行动真实事件原型揭开 现实蛟龙突击队究竟是怎样的
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叙事中,用战士尸体枕藉、血流漂杵的画面,烘托战斗的惨烈,展示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云云。但这种展示往往是局部的、布景式的、功能性的,用以完成再现历史时无法绕过的牺牲数字,所以倒下的往往是无名战士,镜头短暂桥段老套,让观众很难移情而产生共鸣——甚至说,是刻意不希望观众在此移情,而冲淡了高歌猛进、战无不胜的“基调”。而《红海行动》不同。片中蛟龙突击队面对的惨烈,是全局的、主角式的、本质性的。
“全局”,是这种惨烈贯穿电影通篇,开场第一场戏,片名还未出,仅仅是介绍登场人物的功能性戏份,就有一名我方狙击手被射穿脊柱神经离场,一下为影片定下“随时可能牺牲”的惨烈基调,并一直持续到终场。在影片的中后部分,主题一度从“杀敌求胜”变成了“求生”,这在主旋律影片中非常少见,却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张力。
“主角式”,是由主角——而非布景式的龙套角色——来承担风险、展现惨烈。观众对主角的移情程度,与配角不可同日而语,主要人物的牺牲带给观众的感官冲击是巨大的;也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文艺作品中“主角光环”一说:主角不会轻易牺牲,往往能够化险为夷,枪林弹雨纷纷绕行,爆炸不过一身尘土,死不见尸必然复活。但在《红海行动》中,主角光环失效了。战争里没有主角,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瞬间阵亡都不意外,让观众无法移开视线。这或许是大银幕上的中国军人主角离全军覆没最近的一部片子。然而这种巨大的风险,恰恰是现实中现代战争的真实反映。
延伸阅读:- 红海行动阻击手顾顺使用的枪是什么 型号及性能来头解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片中非主要角色的死亡,导演也尽量给予主角式的笔墨,曲折呈现战争之惨烈。包括片中被胁迫去做人肉炸弹的当地人,几笔文戏勾勒和分分钟的特写,着墨不多却非常亮眼,让角色的死亡不仅仅是战争背景下的一个数字,也承担了主角式的叙事任务——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而对恐怖分子中少年兵狙击手的刻画,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其与年龄不符的冷峻眼神,匹敌我军的技战术水准,被我方狙击手打掉一只耳朵,却也接连击伤我方战士,最后在我军狙击手看似“不光彩”的二对一夹击下被击毙。大量的特写镜头,小动作对人物的刻画,如果仅仅是为了体现“敌强我赢”,并不需如此大费周章,但这样一来少年兵的结局却令观众扼腕,感慨战争扭曲了少年心性。
红海行动影评:直面惨烈才是对现代战争现实的尊重
“本质性”,是红海行动没有把这种战争下无差别的惨烈,看做“胜利”之下的小插曲,而是将其视为战争的本质属性。这部电影虽然以重金刻画战争,但绝不是吹捧战争,观众看完之后的观感,也绝对不是为了战争热血沸腾,而是企盼战争不再。 如果说本质是动作片的《战狼2》表达的是虽远必诛的战斗精神,红海行动则是靠着对战争残酷的近距离描绘,透露出“以战止战”“以战反战”的愿景。这一层立意上的改变,也使它赢得了更多挑剔影评人的赞赏:短短一年时间,主旋律电影里不仅拥有了“中国英雄以一当百”的商业“爽片”,又有了兼具军事素养和反战思维的现代战争片,堪称一日千里。
红海行动影评:直面惨烈才是对现代战争现实的尊重
事实上,以战争电影体现反战主题,是近三四十年来世界军事电影的重要潮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卷入的各种局部战争,使得反战成为了全球的主流文化,也极大影响了当代电影的创作理念。无论是近些年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还是已经被视为影史经典的《黑鹰坠落》《全金属外壳》,那些零距离冷眼描绘战争的鲜血污泥、肉块残肢的“战争大片”,都有着反战的精神内核,场面越大,反战越强烈。世界范畴内从“热血战争片”到“冷眼战争片”的流变,代表电影艺术对和平的祈愿。
延伸阅读:- 红海行动真实事件原型揭开 现实蛟龙突击队究竟是怎样的
在中国电影的脉络中,从革命时期延伸而来的“大胜”传统,在国产战争片中曾一度无可撼动。近些年来,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碰撞融合,催生了流量明星出演献礼片的“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以及以商业片生产方式传递主旋律价值观的“主旋律的商业电影”。《红海行动》以及《战狼2》《湄公河行动》均属于后者。军队的直接参与打开了更广阔的尺度空间,商业化的运作和尊重市场、尊重观众的拍摄理念则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战,不必大获全胜,惨烈但贵在真实,这种差异化的主旋律展现方式获得了商业和口碑的双重肯定,在“主旋律”的宣传效果上也更胜于前。
红海行动影评:直面惨烈才是对现代战争现实的尊重
从这个层面上,《红海行动》恰恰打开了一片蓝海:在方兴未艾的主旋律商业片领域,打开了名为“现代战争片”的蓝海;在“高歌猛进、旗开得胜”的传统主旋律叙事中,展现了全新的艺术可能性。尽管影片本身仍有缺憾,但其在中国电影的框架内的“首倡”“榜样”意义,是无可低估的。
红海行动渲染的惨烈,绝非是贪生怕死的懦夫气质,也绝不是煽情催泪的廉价桥段,更不是“长敌军志气、灭我军威风”的政治不正确。恰恰相反,直面这样的惨烈,才是对现代战争现实的尊重、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对生命本身价值的尊重。正是片内的“惨胜”,才带来了片外的“大胜”;而真正的胜利,本就应是利器不需出鞘,而天下太平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