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文革时期。
漫长的时光里,冯琬瑜一直记得的就是那个她一生的爱人,陆焉识。可是她唯一忘却的却也是他,陆焉识。
冯琬瑜的爱情是,无论你是谁,我认你;无论你在哪,我等你。
陆焉识的爱情是,我想回来见见你,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我会一直留在你身边照顾你,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
故事的开头,作为一个逃犯,陆焉识想尽办法跑回来,在门口轻轻扣门,冯琬瑜意识到什么,站在门里,开始微微颤抖,看到递进来的那张红纸,她几乎是瞬间就落下泪来。
女儿丹丹是其中的一个悲剧角色之一,她的悲剧在于她的无知,那时候的丹丹已经是文革大浪潮中的一份子了。看到父亲,她决定大义灭亲,她质问父亲,“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要害我们?”
她去揭发了父亲。
但琬瑜还是义无反顾的要去见他。天桥下,焉识用雨水抹了脸,悄悄的整理好,想见她,所以要整理好自己。当琬瑜终于在天桥上看见底下的焉识,她还来不及惊喜,就看见抓捕他的人也在跑来。她惊恐的大喊:“焉识,跑啊!快跑啊!”随即也拼命的跑起来。
那一刻,她的心里只剩下一个愿望,让焉识离开。焉识却拼命的跑向她,尽管他知道,这样他就跑不掉了,可他就是想见她一面,哪怕就一眼,那一刻,他心里也只有一个愿望,见见琬瑜。
他们都绝望而又带着小小强烈的希冀,在天桥上奔跑着。可是,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琬瑜倒下的一刻还在呼唤他的名字,焉识进车子的一刻,还回头看向她的方向。
后来,焉识被人平反,千里迢迢回到家里,
他回来了,琬瑜却不认识他了,但琬瑜布置的家里,处处都是他的痕迹。那张红纸,他的照片,保存下来的钢琴,甚至是再也不关上的门。
焉识看她的每一眼,都让人心酸,多么悲戚的眼神,我在这里啊,琬瑜,我就在这里啊,不要不认我好不好,我只是想回到你身边,哪怕只是一个拥抱。
冯琬瑜只记得每个月的五号,要去车站接焉识,年复一年,只为迎接那个早已陪在她身边的男人。陆焉识便年复一年,陪她去车站接“自己”。
冯琬瑜想要看自己写给她的信,陆焉识就一封一封的读给她听。
冯琬瑜想要弹琴,需要修琴,陆焉识便做好工具给她修。
那天,焉识坐在钢琴旁弹琴,那首他们都很熟悉的曲子。琬瑜走到门口,看着他,木木的,手里的牌子和包都掉下来,一步一步走到他身边,手颤抖的伸上前去,触到焉识的背。焉识一直等着,当感受到背上的触碰,他停了下来,漫长的记忆铺天盖地的袭来,终于,终于可以相认了吗?
他低下头,隐忍着分别已久悲痛和终能相认的喜悦,泪水一滴滴落下来。他回头站起来,看着她,拥她入怀,那是他多年前就想做的事情。
然而,当他想伸手拭去她的泪水的时候,琬瑜打掉他的手。悲哀淹没在电影里,让人窒息。
最后,两位白发老人站在熟悉的车站前,等着那个永远也不会出现的“陆焉识”,雪花飘落在两人头上,他转头为她拂去,定定的看她一会,然后转过头去,站在她身边,守护着她。盼着她有一天能回头,发现自己苦苦等待的人早已回到自己身边。
相濡以沫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是一部以情动人的电影,爱情在每个时代都是活下去的精神食粮。无论世事变迁,却愿意一生相守,等你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