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不愁的大头”,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相爱相亲》。起初看到这部片子的中文名,我并没有太大热情,直到后来发现导演、女主是张艾嘉且拍摄地点是郑州,才想到去看看。于是当即买了离家很近、开场很晚、第一排正中间的影票,下班回家之后换了更舒服的衣服和鞋子、摘了隐形眼睛、带了啤酒,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散步去了影院。
那个时候片子上映已有三天,但是排片很少,而即使排片已经这么少了,影厅还是没有几个人。是因为喜欢张艾嘉的仍属小众?还是因为它被简单粗暴地标记为催泪电影所以不受欢迎?或者女性电影已经没有市场了?
其实我也并不是张艾嘉粉丝,对她的印象,和你一样,仅限于她的几部代表作品:无数人翻唱过的她的“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她导演的《少女小渔》打造了更细腻更生动的刘若英、李玉《观音山》中她饰演了命途多舛的常月琴……如果必须用集体名词概括她,那应该是中年多栖文艺女神吧。
我也并不钟爱催泪电影,只是最近泪点低、需要飙泪,还是做好了从头哭到尾的心理准备;毕竟半个月前,看想要随便看看消遣消遣的女性电影《29+1》,也是哭到不行。
可是我好像想错了,一切都错了。
张艾嘉过去塑造了很多飘忽猜不透的、偏文艺思维的形象,《相爱相亲》里的岳慧英,质朴、舒服、亲切、熟悉得就像自己亲妈。加上老演员吴彦姝、男主田壮壮,王志文、李雪健、刘若英等各路生动配角的加成,以及李屏宾的摄影和黄韵玲的音乐,活脱脱的日剧即视感。不是尴尬地文艺。
虽然开场就是外婆去世的戏份,但是当时我根本哭不出来,甚至整场我都没有如自己所想地一直哭,只是断断续续地小哭,直到临近片尾的时候,听到姥姥一句既傲娇又无可奈何的“我不要你了”,才一下子大哭起来。不是直白地催泪。
有名分、有共同生活记忆的“二房”外婆去世,妈妈想要把外公的坟从老家迁出,却被等了外公一辈子只等来一具尸骨的“正房”姥姥百般阻挠——主线,加上中年妈妈困惑的爱情和青年女儿激烈的爱情两条副线,看似确实主要讲女性,而我相信编剧的格局不限于此,因为我看到的,更是电影的英文译名,“Love Education”。也不单单只讲女性。
除了老家郑州的熟悉场景之外还能得到这样三重礼物,这部片子我能不爱吗。那么,接下来,再说说“老家郑州”吧。
一个祖籍山西、生活在香港的台湾女导演却选择在河南拍一部家庭戏,作为郑州人,在观影之前,我都难以理解她这样的决定。
郑州是个我时常想念但是无法久留的地方。想念是因为有家的熟悉气息,必须离开也是因为家的熟悉气息太强烈。它的城市形象在我心里渐渐模糊,无论新建了多少地标建筑、扩大了多少城区面积,清晰记得的永远只是我的家、我的母校、我吃过的好吃的店之类有回忆的地方。
观影开始,看到熟悉的绿色出租车牌照上熟悉的豫A行驶在熟悉的马路上,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她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还在发展中、还带着些土味的二线城市作为故事背景。
经常出现在国产家庭剧/片中的几个一线城市(主要是北上)特征太过明显,而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却越发展越相像。人们可能会对一线城市的生活充满憧憬,但是更多的人们却是生活在(或者曾经生活在)没那么快节奏、没那么冷冰冰的二三线城市。是家的气息,是有“共同”回忆的地方。
从众多二三线城市中选择了郑州,大概是主线“迁坟矛盾”更像是中原地区农村可能会遇到的、甚至可能每天都在真实发生的故乡故事,而副线的人设和场景中不多不少的人情味、在地感的拿捏,与“屌丝之城”郑州——当然我家是屌丝之城只准我说,允许你们尊称它一声“商都”——刚巧碰上了。
比如教师妈妈和驾校教练爸爸组成的平凡家庭的平凡房子,没有复式、不是豪宅,陈设塞得满满当当;比如买了新车的爸爸打开FM94.4,为总是咄咄逼人、总是絮絮叨叨的妈妈放起了年轻时候的歌《花房姑娘》;比如怀揣音乐梦想却为爱驻足郑州酒吧的北漂少年,最终还是出发去了北京;(酒吧镜头一出现我就觉得眼熟,我在郑州一共也没去过几次酒吧,却刚好是去过三次的不见不散)比如在商场里的书店,爸爸带女儿选贺卡、写贺卡,是少见却多温馨的场景;(只是拍摄的我在书店已经没了,对于郑州的书店、美术馆、创意园区频频出现又频频消失这件事,我既失望又习惯了)……
所有大大小小的纷争和猜疑,发生在这座莫名熟悉的城市和“一个村是一家人”的洛阳乡下,前后大概也就一两个月。
可是就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和狭隘的空间里,影片最后,每个人都完成了爱的和解。
所以爱到底是什么?
最近刚好在听一首歌,词里有些爱的注解:
来自My Little Airport《适婚的年龄》专辑03《爱情 disabled》
耶穌说的爱是无条件的、献身的
奥修说的爱是能量的互动、是自由的、无束缚的
昆德拉说的爱是机遇的、偶然的、命定的
高达说的爱是刺激的、好玩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哲学的
小津安二郎说的爱是温柔的、隐藏的、非爱的
毕卡索说的爱是经验的、性欲的、美好的
夏卡尔说的爱是圣洁的、救赎的、唯一的
艺术家们想方设法把爱的特质从琐碎和表象中抽离出来,而生活者们依然只从细微之处觉察爱的存在:
薇薇的爱,是勇气,是敢于把自己交付给一个三无青年,敢于私奔、私自领证,未果,却也激发了重新审视、重新决定的勇气,放他走;阿达的爱,是冲动,是在女友吃醋时候的一个强吻,或许只在一个瞬间,可他爱的存在,谁也否认不了;岳慧英的爱,是别扭,是对婚姻无奈、无望之时收到丈夫的贺卡感受到爱意,把自己从有模糊男人脸的梦境中拉回丈夫躺在身边的现实;尹孝平的爱,是木讷,是永远不会当面表达只是选择写张贺卡,或者不会更好地表达导致妻子误会隔壁王太太;外公的爱,是责任,是进城遇到灵魂伴侣之后也会给留守村里的糟糠之妻寄足够的钱,虽然时代背景换到当下他可能只会被唤作重婚渣男;外婆的爱,是相伴,是弥留之际的目之所及,梦幻场景中的爱人,虽然是相守多年头发花白、皱纹遍布的模样,神情却如同回到初遇、心动时候的少年状态;姥姥的爱,是坚持,是从少女媳妇到白头阿祖,一辈子只等一个人、守一座坟,坚持得不免有些偏执,直到她听到了外公与外婆的故事、看清了外公容貌和内心的剧变、收到了和外公ps的合影后越擦拭越破坏,她也终于释然:“我不要你了”——虽然谁都看得出,其实是外公在很久很久以前就不要她了,她却始终无法相信也不愿意去相信,只愿待在原地继续爱着。
每个人的爱都各有短长,但是没有人是错的。
以上是我想到哪说到哪的观后感,我从来不敢表达“我看懂了这部电影”的意思。因为,每个人注意的细节、观影的感受、专业的程度都不一样,但是没有人是错的。
观影结束,边哭边吃了份路边大排档炒的河粉。我确信,我可以带着曾经的、未来的、家人的、朋友的各式各样的爱,走下去。
(全文完)
本文作者“不愁的大头”,现居上海,目前已发表了8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不愁的大头”关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