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MeroYang”,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朋友说我最近吹捧银翼2049有点过分,其实我很克制了,这毕竟是一部已经占据了我人生中宝贵的15小时的电影而这个数字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内继续上升…… 记得不知哪儿看到的一个对银翼第一部的评价,叫做科幻电影里的法国电影,续作在这点上味道还蛮对的:一种浓厚地,沿袭了早年大都会之类经典科幻片的film noir的风格类型。然而原作中尖锐的审美偏好在续作里还是被削弱了,2049无论是在角色塑造还是剧情结构上都更加温和,当然也更加程式化,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无处不在的服务镜头尤为人诟病——但我身边朋友的私人反馈意见倒是大多都很正面,无论男女对Joi还是对我亲爱的大白鲨小姐Luv都非常不吝给出喜爱的评价。至于某些原作中被津津乐道的“失控”和含混性,也被导演小心翼翼并且聪明地避开了,因此观影体验相较而言包容了很多。最终它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在商业大片制式的技术保障范围内,但仍然无可救药带着某种文艺内核,鬼知道你会不会喜欢的电影。 杜比影院、3D、普通厅和两个不同的IMAX厅全刷下来,其实个人感觉这个片子最挑剔的还是音响。配乐和音效的低频非常带感,有机会还是要去杜比影院,那音效,椅背的共振感觉自己就坐在车里一样;然后关于最近在国内上映普遍不受待见的3D,虽然摄影师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了这片子拍摄的时候用的其实还是2D,但很显然蛮多镜头,尤其是那些飞在雨中的特效镜头,仍然是非常值得去感受一下3D的,我在IMAX和3D厅都感受到了仿佛整个厅都在跟着车旋转的错觉……至于IMAX的大银幕,首先点赞开头那个倒计时的设计,非常酷炫,与正片风格特别相符。以及IMAX真的能帮助注意到很多细节。 顺便说一嘴关于IMAX的画幅问题,这个事儿好像是从敦刻尔克专门为IMAX拍摄的画幅跟以前宽银屏转制IMAX有差异,然后才被国内影迷们注意到的,这次画幅问题同样有看到在社交网站上的相关讨论。就我的观影对比,银翼杀手2049的IMAX在画幅的高度上的确是有超过宽屏的部分,大约就是所谓的“非转制”,但摄影师也同样在社交网络上提及过,拍摄时的取景框依然是以宽银屏(16:9)为基准的,但导演在后期剪辑处理时同样确认过IMAX制式的最终银幕效果。所以,各取所需吧。 电影里有很多向前作的致敬,向旧时代的致敬,拿它跟另一部最近热映的黄金圈做个对比,二者都有一些对旧时代致意的镜头,王男那个大概称不上致敬……对猎奇和坏品味的追捧是一时的,只有怀旧(Nostalgia)才是永远的。仍然是熟悉的属于八十年代的沉着和伤感,尤其一些长镜头和光影调度,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学性,是一种说实话越来越少见的,愿意等观众自己酝酿情绪的耐心。其实画面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然而,大概当下太多那种把所有情节相关的信息全部高亮,然后爆炸一样堆到你面前推着你狂奔的大片了,把人的观影习惯养得有点懒…… 看到很多影评说它节奏太拖沓,这点上续作跟原作也非常一脉相承了,该睡着的看三十遍都会睡过去,但如果你看进去了,被光影包裹在那个情绪中,就好像只要你伸出手,也能被来自洛杉矶三十年没有停歇的雨水淋得湿透……我真的特别喜欢那个桥上K和巨型Joi雨幕中的对视,胜过似乎大家都很喜欢也都在讨论其互文意义的那几场雪;这部片子跟原作一样有个非常文艺的内核,就是在那一瞬间感觉到的,主角不再是背负着自证存在意义的主角,而只是突然流露的这个宏大的哲学与科幻背景下的一个脆弱的个人视角。 我大概似乎也许没有剧透?
(全文完)
本文作者“MeroYang”,现居杭州,目前已发表了26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MeroYang”关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