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关于世界末日的想象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英剧《好兆头》是一个关于末日的故事,更是一则不合时宜、浑身棱角、傻里傻气的复古童话。在这个糟糕的世界,败者食尘,无人过问;上帝是个老混蛋,而审判之日由骰子左右。而这些听来颇愤世嫉俗的论断,不过是《好兆头》全剧的出发点。当末日临近时,在人间生活了六千年的天使与恶魔选择人类,只为了摇滚乐、旧书摊和寿司卷。就这样,我们在笑闹中撇撇嘴,这个世界也许再也不会变好,但那又如何?当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总有恋人展开愁眉。自人类诞生之初以来,与末日想象并行的,只能是人世间的饱满生机,只能是你我间的一点灵犀。
就是那晚,我们相识的那晚
空气里充盈着魔法气息
天使们在丽兹酒店用餐
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
月亮在伦敦城上空徘徊
可怜的月亮,紧皱着眉头
他又怎知晓我们如此深爱
整个该死的世界都因之颠倒
──《当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 [1]
于是,这个五月,大火的剧集是讲述人类罪孽的《切尔诺贝利》(Chernobyl),以及叙说未来世界末日临近的《年年》(Years and Years)。在这个失去了史诗与奇迹的五月,艺术家预言着末日,世界令人手足失措,人们仿佛感到海啸扑面而来,终将无人幸免。然后,英国人说,管他呢,让我们讲一个复古的、浪漫的、傻了吧唧的故事吧,这就是《好兆头》(Good Omens)。
《好兆头》的原著是在人类比如今的我们好一些的年代写就的。据说那时尼尔·盖曼(Neil Gaiman)与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整晚整晚地煲电话粥,只为“把对方逗笑”。于是人们难以界定它到底是什么:科幻小说?奇幻文学?还是儿童读物?不过很快,全世界都被它逗乐了──那时候,俏皮话还在流行,人们还指望世界越变越好。当这部作品时隔将近30年上映时,它嘲笑了寓言与启示录本身,《切尔诺贝利》有多沉重心碎,《年年》有多荒谬绝望,《好兆头》对人类价值的重申就有多动人。它带着某种20世纪末的傻气,不问缘由,横冲直撞,碎碎念般在你耳边唠叨,它抓住观众的双肩用力摇晃:人类无足轻重,不过,生而为人类,“敲棒的”。
一
败者食尘
《好兆头》是一个关于末日审判的故事。千年来,天使与恶魔阵营两相对峙,随着“敌基督”撒旦之子的降生,末日的序幕缓缓拉开。然而,天使亚次拉菲尔与恶魔克劳利在人间千年,成为了挚友,天使热爱美食和音乐,恶魔沉迷摇滚与飙车,他们暗地里觉得人类要是能再苟延残喘几年也不错。于是天使与恶魔悄悄结盟,共同教导“撒旦之子”:如果他能成为一个既不邪恶也不高尚的普通人类,末日也许不会那么快降临。然而,阴差阳错,预言的日子逼近,他们却发现当年的婴儿抱错了;真正的撒旦之子11年来都生活在普通的人类家庭,命运的感召已然逼近。于是,围绕着这个叫亚当的男孩,天使、恶魔、女巫、猎巫人、天启四骑士等各方势力纷沓登场,人类存亡系于旦夕。
《好兆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这样一个繁复的救世故事中,《好兆头》却用天使与恶魔的视角,带着嘲讽与不屑地展览着人类的残忍愚昧,而无所不能的上帝则享受着失序的宇宙。
《好兆头》中,恶魔克劳利是最早引诱夏娃偷吃禁果的毒蛇,天使亚次拉菲尔则是看守伊甸园东门的权天使。当亚当和夏娃逃出伊甸园时,老好人天使担心怀孕的夏娃,还把上帝赐予自己的炎剑送给人类防身。后来,天使和恶魔留驻人间6000年,眼看着亚当与夏娃的后代如何变为如今的模样。在第三集中,因为突然嘴馋想吃可丽饼,天使穿着贵族的衣服来到了大革命时期的巴黎,等待他的是绞刑架和民众的欢呼声。作为千年来的朋友,恶魔克劳利及时出现,解救了天使。天使气鼓鼓地质问恶魔:“这一切(大革命和断头台)都是你邪恶的工作成果?”恶魔回答:“才不是!这是人类自己想出来的,跟我可没关系。”相似的,随着镜头转向“二战”时期的英国,恶魔克劳利冒着危险[2]跑去教堂营救被双面间谍欺骗的天使,天使恍然大悟,指着纳粹说,“我早该想到这些人都是为你工作的”,恶魔再次否认:“他们就是一群在伦敦瞎胡闹的纳粹蠢间谍,到处杀人和威胁别人,跟我可没关系。”在这些故事里,天使为了拯救人类,行了太多“不必要的奇迹”,以至于被天堂当局警告批评,恶魔的任务是诱使人类堕落,他却发现自己只要甩手啥事不做,把人类的恶行揽到自己身上,就能得到地狱当局的嘉奖。人们自己发明高效的杀人机器,互相欺骗,挑起战争,自相残杀。人类种族的邪恶与残酷,每每令袖手旁观的恶魔叹为观止。而“上帝”呢?《好兆头》一开场,就用旁白叙述了宇宙起源的问题:宇宙不是大爆炸产生的,地球也不是在45亿年前诞生的,中世纪学者的创世推断同样有误,实际上天堂与人间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1日星期日早上9点13分被创造,而恐龙化石只是一场恶作剧。因此,旁白信誓旦旦地说,“上帝不掷骰子”,上帝玩的是一种由自己设计的、不可言喻的游戏,对其他人而言,有如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玩扑克牌,赌注没有上限,发牌员也不会告诉你规则。
随着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宇宙变得越来越不可知,作为对量子力学的回应,爱因斯坦说出了“上帝不会掷骰子”的名言,即,在物理法则之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随机。薛定谔的猫要么已死,要么活着,不会出现既死也活的状态。理论物理学家面对量子世界的荒诞随机性各执一词,而《好兆头》的开篇则用玩笑般的口吻给出定论:在这部剧里,首先,上帝确实存在,创造宇宙的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其次,上帝不掷骰子──他做的比扔骰子更糟糕,我们都被关在黑屋子里打扑克,却对规则一无所知。在这个比喻中,“上帝”与“规则”的语词被保留,却既不带虔敬的信仰,亦绝非物理学铁律;与此同时,“掷骰子”背后的荒诞性却更深更广地蔓延开去。盲人摸象,尚能知道支离的真相,而被关在黑屋子里打无规则无逻辑扑克游戏的人,再无任何存在的依凭。从宇宙肇始,到末日审判,不过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恶搞游戏。
《好兆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种扑克游戏的世界观之下,《好兆头》里的扑克玩家们同样不知所谓的生生死死,没人过问。习惯于宏大叙事的观众很可能觉得《好兆头》讲述了一个别扭的故事:我们总是被告知,事物终会导致等价的结果──一场决绝的革命应当导致悲剧或是新的史诗;一个肌肉硬汉历经艰辛可以为了复仇杀人如麻;一个孩童的整蛊玩笑则不应当有真正严重的后果。如果《小鬼当家》(Home Alone)里的两个大笨贼最后真的被小男孩给整死了,或者笨贼不笨,出狱之后报复了男孩的家人,观众的笑容也许会就此僵住。然而,这就是《好兆头》的逻辑:扑克本就是游戏,而赌注无上限的玩家们完全可能因为某个“不等价”的理由被判出局。
看《好兆头》第三集,观众的目光跟随天使与恶魔,来到公元前3004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空中乌云密布,上帝将要降下暴雨,淹没人类,天使亚次拉菲尔与恶魔克劳利有了这样的对话:
比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为“生气”而降下灾难的上帝更使恶魔目瞪口呆。诺亚方舟的故事显得无厘头而残酷,以彩虹作为人类的补偿更是近乎幼稚,而最重要的是,对其他所有人类,正如克劳利说的那样,上帝只是“还没有”对他们生气而已。
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例子出现在倒数第二集。恶魔克劳利背叛地狱的事情被其他恶魔撞破,他们突袭了克劳利的家。克劳利用圣水杀死其中一只恶魔,然后略施手段,把另一只恶魔以电子形态困在了电话答录机中。于是,这边是蓬头垢面的恶魔在电缆中跺脚叫嚣,那头是克劳利听着皇后乐队的摇滚开着老爷车风风光光地溜了,观众们会心一笑,选择原谅热爱恶作剧的克劳利。然而,故事没有就此结束。不久,镜头转向某家电话广告(诈骗)公司,年轻可爱的接线员姑娘丽莎又一次被拒绝,她挂上电话,电脑上显示出“败者食尘”(anotherone bites the dust)[3]的字样。这句话本是皇后乐队的一支单曲名,这首摇滚歌唱芝加哥枪击案中的谋杀细节,无辜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曲风欢快,节奏感极佳,带着神经质和玩世不恭的腔调反复唱着“又一个倒霉蛋栽啦”。于是,电视剧中,漂亮的姑娘拨通了下一个电话,电话被转接进了克劳利家的答录机中。电话那头的恶魔说,“谢谢你放我出来,丽莎,我应该亲自向你道谢,见见你的朋友们”,便在此时,一只蛆虫从丽莎的话筒中蠕动而出,丽莎尖叫着扔掉话筒,可一切已经太晚了。下一秒,无数蛆虫从话筒处喷涌而出,屏幕上虫子的数量足以引发观众的密集恐惧症,整个办公室淹没在活蛆的海洋里,人们的身体被啃噬殆尽,剩下一具具人类骸骨。控制虫豸的恶魔重获自由,笑着离开。克劳利把恶魔关进答录机的行为如同孩子的恶作剧,但这恶作剧的后果惊悚可怕,如天灾般不问缘由地降临到普通人身上。在这场不知规则的扑克游戏中,人们因为荒诞不经的缘由被判罚出局,临了,听不到一句“Good Game”。在扑克游戏的世界观下,逻辑与理性失效。到底哪种情况更糟糕呢?是上帝已死的断语,还是上帝是个疯子的事实?于是,在《好兆头》这个存在“上帝”的故事中,世界没有走向理性与信仰,反而比支离的后现代荒漠更令人无所适从:面对一个随心变化游戏规则的疯子,牌桌之上,败者食尘,而一切不过是个轻如鸿毛的玩笑。
二
童言与寿司
以这样荒谬残酷的世界观为前提,《好兆头》偏偏又是这么天真傻气,带着无所畏惧的童话气息,反复重申人类的可爱。在给《银河系搭车客指南》(TheHitchhiker’s Guideto the Galaxy)所写的序言中,拉塞尔·T.戴维斯(Russell·T.Davies)这样说:“最好的作家是不会忘记说故事的。他们始终把这种孩子气的愚蠢行为留在身边,连同它随之而来的欢愉和危险,《指南》就充满了这种独特的能量,傻里傻气,浑身棱角,胆大妄为。你可以说这本书有智慧、破坏偶像、不敬神圣、野蛮、甜美、超现实,但最重要的,则是它敢于犯傻。”[4]相似的,当我们谈论英国软科幻,抑或《好兆头》中所谓的英式幽默时,这种“傻气”本身比任何高深抽象的定语更能直击观众的灵魂。从某些角度看,《好兆头》更像一个神神道道的儿童剧。在全剧的高潮,撒旦之子亚当和他的朋友们、天使与恶魔、猎巫人与女巫,还有末日预言中的天启四骑士──“死亡”“战争”“饥荒”“污染”(“污染”是在“瘟疫”退休之后上任的),各个势力会聚,决战的时刻来临了。然而,在万事俱备的高潮,本剧的收束却令观众咂舌。只见亚当的朋友小辣椒拾起炎剑,狠狠地对“战争”说:“我相信和平,你个贱货!”于是“战争”尖叫着在烈焰中消失;接着,小伙伴布莱恩拿起剑,对“污染”说,“我相信洁净的世界”,“污染”遂化为一摊污泥;另一个孩子杰里米接过剑,指着“饥荒”说,“我相信食物和健康的午餐”,“饥荒”消失在黑烟里。最后,撒旦现身,亚当对着他大吼:“你不是我父亲,你从来不是!”于是撒旦也化为灰烬。一方面,天启四骑士确实由人类社会的想象所构建,因此可以被“信念”击溃;另一方面,几个孩子的话语战胜了人类的不幸,无论如何都显得太过轻而易举。在大多救世故事里,英雄披荆斩棘,变得强大,最后战胜邪恶,书写传奇,但是,在《好兆头》这样的童话故事里,孩子不需要变强,孩子只要作为孩子,就能战胜世间的恶意。
《好兆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似的叙事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曾经反复出现,在《彼得·潘》(PeterPan)中,每当一个孩子说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小仙子”时,就会有一个小仙子死去,而故事的高潮落在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喊着“我相信,我相信,我相信世界上有小仙子”,在孩子的声音里,成百上千的小仙子复活了。在童话里,人们的幻想才会改变“客观事实”,但是也正因如此,至少在《好兆头》里,观众陪着主角一起犯傻,关于和平、健康、幸福的信念被简单地重申,“中二”的傻气被保留、放大,摧枯拉朽。孩子说出的话即是咒语,即是现实,即是真理,他们能做到成年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幻想永远高于“客观事实”。
也正因如此,当末日降临时,天使和恶魔选择为人类努把力。天使对亚当说:“做个小孩并不一定是坏事。我本来害怕你是地狱的化身,我曾希望你是天堂的化身,但你既非地狱,也非天堂,你比两者都更好,你是人类。”
《好兆头》不仅太像童话,更弥漫着英式科幻特有的“傻气”。在无数次嘲讽地狱与天堂、残酷地展现人类的虚妄之后,它紧紧地抓住了具体甚至琐屑的事物,带着装傻充愣和脱略的气息,于调侃的语气中认真表达:“你们看,意义全都在这里了。”
有“科幻圣经”之称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开篇即是地球灭亡。整个星球与所有生命一瞬间被蒸发了,逃过一劫的亚瑟久久没有母星覆灭的真实感,他努力回忆自己的父母亲人,觉得应该感到悲伤,却不知如何开始感到悲伤。后来他想到了麦当劳,意识到整个宇宙中“再没有什么东西和麦当劳汉堡一样了”[5],他晕了过去。相似的,在《好兆头》中,当天使与恶魔讨论末日之战时,天使结结巴巴地说:“当然我们(指天堂)会是胜利的一方。”恶魔不屑地回答:“我纯属好奇地问哈,你们天堂有多少一流作曲家?因为莫扎特是我们的人,贝多芬、舒伯特、巴赫全家都是。”一向沉迷古典音乐的天使争辩道:“他们的曲子已经流传于世了。”恶魔回答:“反正你再也听不到了,再也没有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Albert Hall),没有格林德伯尔尼(Glyndebourne)了哦?只有没完没了的圣神和弦。”天使来不及接话,恶魔接着说:“这还只是开始,再也没有那些可爱的小居酒屋了,没有生鲑鱼片和莳萝蘸酱,也没有老书店。”比起文明的星火、种群的存续,对于傻乎乎的天使和“中二病”的恶魔来说,拯救人类的理由如此简单具体。具体事物的价值大于抽象而宏大的命题,人类文明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好歹还记得汉堡和寿司。如果宇宙中从此再也没有了汉堡和寿司,没人吃过,没人记得,没人知道,那多可怕!《好兆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使呆呆地看着恶魔,不知从何回应,如果没有了音乐厅和居酒屋,天堂的永恒令人脊背发凉。一面是天堂的永恒和谐,另一面是有限的肉身和凡尘俗世。在原著小说中,上帝喜欢听《音乐之声》,恶魔这样给天使解释什么是“永恒”:有一只小鸟,每隔1000年就飞到一座山峰上磨一下自己的喙,而所谓“永恒”就是,等到小鸟把山峰磨成平地时,你还在听《音乐之声》。这是《音乐之声》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也是“永恒”能带来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切实体会。于是,用莫扎特、寿司和书店,恶魔劝服了天使与他共同协作,哪怕只为人类的末日晚降临几年。
人类生生灭灭,确实无足轻重,然而这也是唯一重要且动人的。在老牌英国软科幻剧集《神秘博士》(Doctor Who)中,900多岁的博士曾经抱着啼哭的人类婴儿手足无措,他这样哄道:“你现在不要急着哭呀,你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糟心的事情呢,你要长大,你要朝九晚五地工作,还要赚钱还房贷。”博士的话乍听上去,只是一个普通人类的平庸一生,我们更习惯的命题似乎是,孩子是充满希望的,因为他们中有下一个美国总统。然而,对于时间旅行者来说,一个婴儿是否成为美国总统,是否有着光明的前途,既不是谜团,且不重要。博士以奇葩的哄人技巧说着“还房贷”这样庸俗透顶的事情,却满眼闪烁着无尽的期望──那只是一个死期将近的900岁的时间旅行者看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将要自己去经历属于他自己的一生,而这无可替代。
这似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旧命题:人类文明的价值,在俗世万千中。而秉承着“傻气”的《好兆头》如同《指南》一样,把它演绎得浑身棱角。当一个11岁小孩的梦境可以改变现实,带来亚特兰蒂斯、克苏鲁和外星人时,幻想凌驾于现实;而当老实善良的天使扑闪着大眼睛思考完毕,决定与恶魔协作拯救人类时,生鲑鱼片莳萝蘸酱把“上帝”踢到了一边。所以天使才会定定地看着亚当的眼睛说,“你比天堂或地狱的化身都要好,你是人类”。
三
我们共同“摸鱼”的6000年
不过,当我说《好兆头》的原著是在人类比如今的我们好一些的年代创作的时,心底一直隐隐感到,对于这个五月,它的甜美的“傻气”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好过,也许也不会再好了。日前大热的英剧《年年》讲的正是这样的故事: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本来各自过着懒散的小日子,觉得“政治”是无聊且无趣的,而年复一年,世界形势愈发陷入混乱,每个自以为能够独善其身的家庭成员都面临着爱人的分离、失去工作、失去存款等重大危机。《年年》透过一个家庭,讲述了人类如何把自己折腾完蛋,不需要陨石撞地球,不需要外星人入侵,人类自取灭亡,而这一路上,终将无人幸免。有趣的是,这出对未来世界绝望透顶的英剧,偏偏是由上文提过的曾为“傻气”树碑立传的罗素·T.戴维斯编剧,而戴维斯同时也曾是《神秘博士》的编剧和执行制作人。
一方面,《指南》《博士》代表着英国软科幻相承的一脉,在承认人类的有限性之后,告诉你“别慌”[6],哪怕放眼整个宇宙,你依然无可替代──博士曾经说,“我在时间和宇宙中游历了900多年,还没有见过某个‘不重要’的人”;另一方面,《年年》却几乎说着全然相反的话,曾经拥抱“傻气”的编剧回转身来,看到滔天巨浪,无人生还,真的开始慌了:在这裹挟一切的巨浪之前,生鲑鱼片、莳萝蘸酱竟显得太过轻飘飘。于是,《好兆头》除了秉持原著的“傻气”,还选择加入了动人的变奏:哪怕是在狂风呼啸的海洋里,个体与个体的勾连也不曾被湮灭。原著中,天使与恶魔只是为着相同的目标而结盟,而在剧版《好兆头》里,他们6000年来留驻人间,各有工作,逐渐学会了人类的把戏。在恶魔的提议下,两人经常靠投掷硬币的方式,一个人负责出差,同时完成天堂和地狱的两件任务,另一个人就可以在家逍遥“摸鱼”。在末日降临的考验下,观众才渐渐发现,两人所学会的“人类的把戏”,远不止上班时间开小差偷懒,还有6000年来养成的默契与羁绊,即人类称之为“爱”的东西。从小说到剧集,原著作者(同时也是编剧)尼尔·盖曼选择在改编中强调天使与恶魔间微妙的互动:恶魔接二连三地拯救天使,天使因为怀疑恶魔有自戕意图而负气;末日之前,恶魔跑去找天使,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私奔)去另一个星球,天使的书屋着火后,恶魔以为天使已死,悲伤地叫喊着“我失去了唯一的朋友”。他们在地球上生活过,听过莫扎特和摇滚乐,吃过生鱼片和可丽饼,然后就在6000年的“摸鱼”时光和俏皮话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神圣的(和邪恶的)使命。他们选择相信对方,笑嘻嘻而无怨无悔地与天堂、地狱乃至整个宇宙为敌。通过交换面容,恶魔变成天使,经受地狱火焰的炙烤而安然无恙,天使则变成恶魔,被浸泡在圣水中依然谈笑风生。就这样,最后,他们以孩子似的恶作剧把戏逃脱了天堂与地狱的制裁。全剧落幕在两人“余生的第一天”──他们坐在丽兹酒店里吃饭,四目相对,相互打趣,心有灵犀,有如凡间一对普通的情侣。
“天使们在丽兹酒店用餐,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剧中的旁白解释说,相传只有发生奇迹,夜莺才会在伯克利广场歌唱。而在这首情歌中,天使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带恶魔来丽兹酒店用餐。尼尔·盖曼说:“当我开始写时,便意识到《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是最适合剧集的结尾,比书里那个结尾更合适。”[7]就这样,《好兆头》在夜莺的歌声中落下帷幕,这部不合时宜的英剧,最终留下了温暖与期冀,恰恰有如《年年》中末世离乱下依然闪闪发光的爱情。人类确实渺小如尘埃,但是6000年来,这种生物带着想象力、激情、好奇心与爱,犯傻而不知悔改,生机勃勃地生活着。巨浪拍岸,卷走安定的小居酒屋,卷走莫扎特和可丽饼,一个又一个人仓皇栽倒在尘土中,但最后的最后,天使与恶魔肩并肩站在岸边,手牵着手。《好兆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后,整个该死的世界为之颠倒,夜莺歌唱,奇迹轮转。
注释
[1]歌曲原名“When 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 Square”,词作者埃里克·马斯维茨(Eric Maschwitz),原歌词为:“Thatcertain night,the night we met/Therewas magic abroad in the air/There wereangels dining at the Ritz/And 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Square…The moon that lingered over London town/Poorpuzzled moon,hewore a frown/How could he know we two were so in love/Thewhole darn world seemed upside down”,翻译参考Luinrandr老刚《酒馆小调: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好兆头〉片尾曲》,机核网2019年6月5日,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10507。[2]指不惜烫脚。[3]虽然直接翻译成“又一个人‘吃土’了”更符合原歌的意思,但由于某些原因,“败者食尘”听上去更酷些。[4]原文为:“But the best writers,I think,don’t forget. They carry that childlikelunacy with them forever,its joy and its danger,and Hitchhiker’s is packed with that uniqueenergy,all barmy and bristling and bold. This book canbe witty,iconoclastic,godless,savage,sweet,surreal,but above all,it dares to be silly. Fiercely,beautifully silly.”原文及翻译参考头你别疼了星人《拉塞尔•T.戴维斯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豆瓣网2010年10月11日,https://www.douban.com/note/94875216/。[5]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姚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69页。[6]原文为“Don’t panic”,语出《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在书中说:“在银河系东部外沿的许多更加开放的文明里,《银河系搭车客指南》已经取代伟大的《银河系百科全书》,成为所有知识和智慧的标准。尽管此书冗余颇多,且包含为数不少的杜撰篇章(至少是缺乏实据的谬误猜想),但它在两个重要方面胜过了那部更加陈旧呆板的著作。首先,它价格便宜一点儿。其次,它的封面上以大且友善的字体印着‘别慌’二字。”[7]参见Luinrandr老刚《酒馆小调: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好兆头〉片尾曲》。作者简介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中国戏剧出版社与南京大学合办的双月刊创办于2014年7月由南大戏剧影视艺术系负责组稿与编辑本刊以推动中国当代戏剧与影视创作的充分“现代化”为宗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