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英剧非常热,基本是从预告片阶段,就锁定很多人的年度期待,随便就几千转发那种。包括在豆瓣,想看人数也有上万。
没错,这就是BBC最近的新剧,在上周刚刚迎来大结局的《无妄之灾》。
该剧最大的卖点,就是这是BBC又一次改编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的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而《无妄之灾》之前,BBC就已经在2015和2016年分别翻拍了阿婆的《无人生还》和《控方证人》,每部剧集都不多不少,只有短短三集。而在去年,BBC又拿到了阿婆七部作品的版权,将在未来七年陆续播出。
《无妄之灾》的原著在1958年问世,小说还有另一个常用的译名——《奉命谋杀》,当然这个译名和《无人生还》一样,有些剧透之嫌。
《无妄之灾》属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晚期的作品,是阿婆本人最喜欢的两本小说之一(另一本是1949年出版的《怪屋》),也是阿婆晚年最受评论届认可的一部作品。
故事发生在偏远乡下的一栋名叫阳光角的贵族大宅里,女主人蕾切尔·阿盖尔死于一场离奇的谋杀案,她的养子杰克被认定是杀人凶手,尽管后者口口声声地辩解自己存在不在场证明。
被判罪名成立的杰克死在了监狱里,而案件过了18个月后,杰克的不在场证明——阿瑟·卡尔加里博士才迟迟拜访了阿盖尔一家,向这一家人证明了杰克的清白。
那么既然杰克是无罪的,那么谁才是杀害蕾切尔的真正凶手呢?《无妄之灾》围绕着这个谜题,在追寻凶手的同时,也揭开了阿盖尔一家人不为人知的秘密。
虽然相比《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这些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无妄之灾》的知名度还是弱了一些,但这个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1985年派拉蒙曾经翻拍过一部电影,目前豆瓣上的译名是《无罪的验证》,不过之前国内电视台播出时,还是保留了《奉命谋杀》的原著名字。
这部影片的阵容现在看来相当豪华,唐纳德·萨瑟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费·唐娜薇、莎拉·米尔斯还有伊恩·麦柯肖恩,都是一水儿的老戏骨。
2007年BBC的竞争对手ITV电视台也翻拍了一版《无妄之灾》,只不过这部作品是作为新版《马普尔小姐探案》的其中一集,在电视上播出的。
这一版的演员表里,还有日后在《霍比特人》里成为矮人王的“李建军”理查德·阿米蒂奇。
所以算起来,BBC版本的《无妄之灾》,是这个故事所经历的第三次影视化改编了。
剧集目前的成绩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烂番茄好评率83%,平均分是8.0,IMDb上的分数是7.3,
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8.7掉到了现在的8.0。
我感觉,还得掉。
坦白讲,我对BBC这一次的改编,是有些失望的。
当然,从制作层面来说,《无妄之灾》依然保持了BBC一贯的高水准。
精良细致的服装、道具和布景,直接把人拉进了阿婆笔下那栋宁静又隐藏着不安的英伦乡间别墅。
剧中常常出现的对称构图,显得工整考究的同时,也烘托出一种诡异的氛围。
剧集的卡司也是让人有所期待的。《戏梦巴黎》《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安娜·钱斯勒饰演的是被谋杀的蕾切尔,
她的丈夫利奥·阿盖尔由英国老戏骨比尔·奈伊饰演,
其他演员还包括马修·古迪(《守望者》《唐顿庄园》)、爱丽丝·伊芙(《星际迷航3》)、艾拉·珀内尔(《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埃莉诺·汤姆林森(《至爱梵高》)和出演过英剧《代班》和《相对无言》的莫文·克里斯蒂。
这里还得插播一下,剧集原本的主演还有爱德·维斯特维克,也就是《绯闻女孩》里的Chuck,但他在去年底卷入性侵丑闻,BBC决定删掉他所有的戏份,临时替换参演过《爱你,罗茜》等影片的英国男星克里斯蒂安·库克进行补拍,因此这部原本定档去年圣诞节假期的剧集,一路推迟到今年四月才开播。
这次补拍只花费了12天的时间,但当时取景地苏格兰正值冬天,而故事却设定在夏天,演员们不得不在严寒里穿着夏天的衣裙来完成任务,可以说是相当敬业了。
尽管《无妄之灾》拥有强大的制作班底和卡司阵容,但还是无法弥补剧集在故事上存在的问题。
《无妄之灾》的编剧莎拉·菲尔普斯,也执笔了此前《无人生还》《控方证人》,因此这三部剧集在故事层面,拥有相似的套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莎拉·菲尔普斯的剧本,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在改编上。《无人生还》更改了广为人知的戏剧版结局,保留了原著的结局,而到了《控方证人》和《无妄之灾》,她甚至原创了和原著截然不同的结局。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操作,菲尔普斯解释说是想营造一种让人们“感到熟悉却又陌生”的感觉。
这一系列的改编,往往能给人带来意料之外的结局。而且在结尾的处理上,菲尔普斯也总是营造出许多供人想象的空间,这三部剧集在最后一个镜头戛然而止时,都能留下让人细思极恐的震惊感。
《无妄之灾》结局高能,也让剧集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升华
另一方面,莎拉·菲尔普斯在改编的过程中,非常擅长加戏。也就是说,她会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强故事社会派推理的属性,强调对角色人性的解读,或者加入一些在原著中并不存在的带有隐喻的社会背景。
比如《控方证人》中,她加入了反战的主题,剧中的人物相对比利·怀尔德的电影版本,也更加丰满厚重。
《无妄之灾》同样如此,剧版的时间线设定在1954年,全世界笼罩在冷战阴影和原子弹危机下,广播安抚着人们心中的导弹恐慌,
阳光角也设置了一间独立的房间来当做防空洞。可以看出,莎拉·菲尔普斯想通过这些背景,强调上世纪50年代的疯狂、混乱,甚至透露出的一股血腥味道。而这些设置,并没有出现在原著小说里。
剧集也给不同的角色加了不少戏份,书中相对片面单薄的亚瑟·卡尔加里博士被赋予了全新的背景和新的故事线,这种变动也是出于编剧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诉求。
可是过分丰富的背景和过度细化的人物塑造,有时却让故事本身打了折扣。这一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控方证人》。
看过电影版的观众,都知道这个故事拥有浓厚的悬疑氛围,和层层逼近真相的解谜过程。滴水不漏的严谨逻辑以及结局处惊人的反转,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比利·怀尔德的经典之作。
但是剧版的《控方证人》太过强调风格化和氛围化的呈现,故事中被塞入了宏大的主题和过多的角色描写,而原著本身的精彩推理就被削弱了不少,也导致这部剧看上去华而不实。
《无妄之灾》拥有同样的问题,它不光升华了主题,丰满了人物,而且为了加强悬疑惊悚氛围,不断在剧情中切入慢镜头的闪回段落。
比如阿盖尔家孩子奔跑的慢镜头,在短短三集内就重复了许多遍。
这些附加的戏份,或多或少地割裂了剧集本身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拖慢了剧情的节奏,也让故事里原本具有的悬念感,变成了故弄玄虚。
其实《无妄之灾》是一部并不好改编的作品,毕竟这是一个非侦探系列的单本故事。相比之下,阿婆的波洛、马普尔以及汤米夫妇系列,改编起来就容易多了,读者或观众可以跟随这些侦探的视角,进入到案件中,接触到不同的信息,然后实现自己对于案情的分析。
但是《无妄之灾》里是不存在这种角色的,阿瑟·卡尔加里博士勉强可以算是其中的“侦探”视角。
但小说里众多的人物,很多时候是通过大段的心理独白,来丰满他们的性格,凸显故事的悬疑性,以及让读者获取信息的。
所以原著前两次的影视化改编中,都设置了侦探的角色,《无罪的验证》中观众的视角始终跟着唐纳德·萨瑟兰饰演的卡尔加里博士来深入案件,而ITV的版本中则直接加入了马普尔小姐的角色。
而BBC的这一版里,不仅没有强化卡尔加里博士的侦探功能,反而将他的作用削弱了。
既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切入视角,那么编剧索性就将观众放置到了一个上帝视角。观众看着镜头在不同角色间来回切换,只能根据零星的闪回段落,一点点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可是这种不断叠加的悬念感,到最后一集却选择主动“破功”,剧集一股脑地揭晓了蕾切尔死亡那晚每个人的全部经历。
是的,这里并不存在通过警察审讯或者侦探分析,不同角色用各自的台词解释当晚遭遇的过程,而是剧集直接赋予了观众全知的上帝视角,一下子吐露出了几乎所有的关键信息。
那么前两集故事里欲盖弥彰的闪回,欲言又止的台词,对真相的故意遮掩,就好像剧集给观众开的一个玩笑,因为这些并不是为推理为服务的,反而像是为了悬疑而悬疑。
与此同时,原著中大段的心理描写没办法实现具体直观的影像化,剧集只能不断深挖角色性格,以及强调角色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当这些情节被用来填充剧情时,剧中涉及本格推理的部分却遭到了压缩,从分析案情,到寻找证据,再到锁定凶手,最后只花了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
而因为推理的篇幅太短,也难免让人感觉发现真凶的过程,太过偶然了。所以相比于一个逻辑缜密的推理故事,整部剧集更像是一场发生在贵族家庭里的撕逼大戏。
虽然故事上存在一些遗憾,但《无妄之灾》在细节方面,还是有一些出色的地方。剧集在主动揭晓凶手前,也给观众留下了一些细节上的伏笔,让人们能够加入到边看剧情,边猜凶手的游戏中。
比如剧集开始,利奥·阿盖尔在湖中读书,他乘坐的小船,以埃及神话中狼头人身的阿比努斯命名,而利奥的书桌上同样有一尊阿比努斯的石像。这个埃及神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再比如剧中亚瑟·卡尔加里博士一直在读的书,是英国作家约翰.温德姆所著的科幻小说《重生》,也多少能揭露卡尔加里的真实身份。
这些夹杂在剧情里的蛛丝马迹,能帮助你越来越接近故事的真相。
尽管《无妄之灾》算不上完美,但相信人们依然不会拒绝BBC的下一次改编。我想这也许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魅力吧,即使这些故事经历了无数遍的演绎,但每一次的翻新依旧能获得新一轮的追捧。
而BBC下一部翻拍的著作,据编剧莎拉·菲尔普斯透露,将会是《ABC谋杀案》。不出意外的话,这部新剧很有可能会在今年圣诞档就和大家见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