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部分剧透,请谨慎阅读观看。
前两天彭博社有一篇报道说去年美国公共关系职位与记者的比例超过六比一,当然那篇文章最主要的观点还是在哀叹媒体的江河日下,传统媒体不断减少显然直接导致越来越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去从事公关的工作。
不过在影视内容方面,上述的比例大概又翻转了过来,不论是那部堪称“新闻入门101”的《新闻编辑室》,还是当年拿下奥斯卡的《聚焦》以及去年BBC出品的《报社》,观众似乎从来不会厌倦去刨根问底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并且编剧们也乐于满足观众对于所谓“第四权”的天真想象。至于公关群体,稍有名气的影视作品大概只有美剧《清道夫》和《丑闻》了。
对于媒体力量仍然发达的社会中,妥善处理公关关系(public relation)几乎成为了一种必要技能,只不过当公关关系在中文领域被简化成“公关”之后,这个仅仅代表一个工种的词似乎就莫名的被赋予某种负面意涵。而在BBC不久前刚刚完结的限定剧《公关》中,主创团队几乎是在竭力避免大众对公关群体的刻板印象。
从本质来看,某种程度上来说记者与公关可以说是一体两面,双方每天工作的日常其实都是议程设置,只不过前者是多是通过机构并为读者服务,而后者是为那些花钱购买其服务的人做事。正如第一集开场里罗宾为足球明星帕特里克的花天酒地善后一样,作为独立的公关公司,像罗宾这样的公关专家要做的就是为她那些惹是生非的名人客户解决麻烦,这里的解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最终目的自然是要平息媒体与公众的非议。
整个六集中,也仅有开头与结尾两集中的关于足球明星同性恋身份的危机算是有个前后呼应,其余各集基本都是发生的独立事件,整个剧集唯一完整描述的其实还是作为女公关的罗宾那种混乱的生活状态与情绪。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最近几年的英剧在展现女性的困局方面显然不知道比很多其他国家的剧集高到哪里去了,不论是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伦敦生活》还是正在更新的《杀死伊芙》第二季,其中其实都展现了女性要去平衡职场与生活的艰难。
回到《公关》这部讲述公关的职业剧里,唯一保持了连贯的也只有女主角整个心理状态的呈现,在旁人眼里她毫无疑问是职场精英,并且因为职业关系能够与不少名人谈笑风生。但回归到生活她有一个混乱到跳桥自杀的母亲,一个承担着家庭生活重担的妹妹以及一个爱她并且想要与她生孩子的男友,她在生活中与工作中需要承担的压力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时刻工作成为了她逃避生活的唯一办法,比如当与男友谈崩时用用自己另一个手机给自己打电话摆脱时。
如果看过去年BBC那部《报社》就会知道作为记者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时唯一的朋友大概只剩香烟了,而在《公关》里这种强度的体现大概就是毒品和酒精了。这当然有电视剧夸大之嫌,但这两种职业无疑都会面对某一个时刻压力过大的问题,并且太过破碎导致生活与工作无法分开也是常事,在旁人看自然会有“至于吗,不就是份工作”这种风凉话,但显然这些职业在高光时刻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同样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同时这也是非常需要天赋的职业,剧集里罗宾仅仅高中毕业然后从实习生直接成为了这家公关公司的头牌,她自己也提到即便是吃早饭她也忍不住要说谎,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职业公关的基本功。尽管在职业塑造方面这部剧集显得有些过于简单粗暴,好在女主角选择了加拿大人安娜·帕奎因,这位12岁就凭借《钢琴课》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天才型女演员,虽然她最近几年作品不多,但从这部六集限定剧里还是能看出她的功力,尤其是在某些对镜独处的时刻,需要用情绪而非台词来展现角色状态时,她的处理依然非常细腻。
至于整个剧集对于名人丑闻的危机公关处理,整部剧里基本就采用了两个思路:转移话题与借坡下驴,虽然有一些做法会让人觉得过于残酷,但这似乎也符合人们对于公关一贯的认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好在《公关》的编剧在某些时刻还是想要试图扭转公众的普遍认知,像是罗宾最终选择向媒体曝光了那位有性侵历史的男明星,严格来说公关当然是收钱办事,但并不代表说其可以毫无底线或者能够解决一切。
其实《公关》这部剧反而能够非常直接的照应现实,严格来说整部剧集里的危机都远没有没有近期国内某位网购平台老板的性侵事件那般一波三折,但显然后者非常执着的相信依靠各种公关手段就能扭转舆论摆平一切,法律问题自然交给法庭去评判,但以百亿市值的公司力量去扭曲原始素材、收买媒体并污名化被侵犯的女性,想来任何公关专家也不会给出如此下作的建议吧。
推荐指数:非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