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点点
电子媒体变成潮流之后,属于纸媒的机会越来越少,每年都有新的纸媒宣布倒闭。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推出了一部关于纸媒的迷你剧集,旨在于报社的厮杀中探讨关于新闻的真正定义。设定很不讨喜,只有特别喜欢这种题材的观众才会主动观看。
因而,它们换了一个路子。选用的故事全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例子,能最大程度的引起观众兴趣,在豆瓣上拥有着8.6分的高分。
片名:《报社》。
它们分别是《邮报》和《先驱报》,公司面对面,中间隔着一条马路,从一开始起,就暗示了这两家报社对立的姿态。
《邮报》娱乐之上,只写读者们最关心的明星八卦、政坛秘闻。经常为了吸引眼球而写出题文不符的新闻。
比如说有一次,记者去采访一个逝世天才球员的父母,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
回来之后,他立马在报道中用“同性恋球员”作为标题,呵斥球员的父母不关心孩子。
殊不知,父母现在正伤心欲绝,已经不能再受其他打击。逝世球员也是因为不想让父母担忧,才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同性恋身份。
《邮报》看不到这些,它只想博人眼球,获得利益,活生生的吃人血馒头。
《先驱报》则截然相反。
他们只讲事实、获奖无数,报道的方向永远都是正能量,虽然说销量没有《邮报》高,但它们拥有最死忠的读者群体。
在电子媒体的压力下,《先驱报》也想过用广告来获取利益,这样的话,报社周转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问题上是,广告客户是一个不合法的企业,他们雇佣童工。
犹豫再三,《先驱报》还是放弃了这次合作,他们还是想踏踏实实的做新闻,固执的向大众传递真实。
这两个报社很典型,某种程度上,它们就是踏入社会后、在社会中辛苦挣扎的我们。
《邮报》是敢于创新的年轻人,它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利益。它知道,很多事情自己不能报道、不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报道。但没办法,它需要生活。
这是真正的现实:我想成为超级英雄,但我必须因为温饱的生活而妥协。
《先驱报》则是那些固执的憨人。
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就算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也要固执坚守这一份原则。
再说到故事的男女主角。
分别是《邮报》的主编邓肯、《先驱报》的副新闻编辑霍莉。
霍莉的闺蜜车祸身亡,调查过程中霍莉发现:这不是一场意外,而是故意谋杀。
现场录像被邓肯率先拿到,霍莉不得不主动打破僵局,现在对立面的两个人联手调查起真相。
从这里开始,剧情开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一个关于新闻和道德的小故事,而是关于国家、是权利和道德的碰撞。
这场车祸,和国家情报机构军情五处名为“谐振”的行动有关。首相直接对邓肯下了最后通牒,你最好不要碰这件事情。
潜台词:如果你敢碰这件事情,你很可能会死。
首相的态度,给点点一种莫大的复杂。
很多时候,真相不是没人报道,而是在报道之前被权利顶层压了下来。
国家面前,个人利益轻如鸿毛。就算是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国家也是从大局考虑,阻止他人为逝去者讨回公道。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悲哀?点点描述不出来,全身上下都充满了无力感。
从剧情节奏来看,《报社》的故事是非常紧凑的。不是一集一个爆点,而是一集好几个爆点,看起来应接不暇。
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女强人下班后呈现出脆弱的一面,为了找出深处的真相,新闻工作者们夜以继日,没时间休息、根本就没办法拥有周末。
但他们仍旧很满足,因为这是他们的梦想。
导演是非常大胆的,他选用的戏剧桥段,全部都是新闻界的“耻辱”。
官员因媒体公布的不雅照而下任、撞死人的车主是警察、女官员苦苦哀求报社主编不要爆出照片、权利顶层禁止报社继续挖掘真相。
新闻这个正义的行业中都有这么多黑暗,其他行业的状况更是不言而喻了。
因此,点点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是一个应该探讨的命题。
我们需要真相,需要揭露出生活中不堪的一面,有义务为那些被社会伤害的人讨回公道。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应该找到最值得、最应该走的那条道路。媒体和新闻存在的意义,应该是传递真实,而不是创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