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3年前,刷爆朋友圈的英国迷你剧《伦敦生活》吗?
没错!就是那位年轻漂亮、滥交成性、毒舌无下限的伦敦酷女孩。
守着一间以豚鼠为主题的濒临破产的咖啡馆,花样作死的黄暴故事。
那年,本剧同《马男波杰克》《百年酒馆》一起,开启了丧文化剧集的元年。
当年豆瓣评分横在9分以上,堪称神剧,现在也不差,近5万人打出8.7的满意分数。
烂番茄新鲜度依旧很给面子的留在100%,盛赞其:机智中带着近乎恶毒的有趣,动人里包含生动的创造力。
《纽约时报》的Mike Hale则表示本剧带着「狂热的能量,迎头棒喝的不安」。
现在,《伦敦生活》第二季正式回归,首发海报如下图。
海报还是一如既往的自黑,剧集还是迷你剧格式,一季6集,每集27分钟,短小轻快,让人边看边乐,笑着笑着哭出声来。
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伦敦生活》这个中文译名,完全没有击中要害。
英文原名Fleabag,本意是蓬头垢面、不加检点的意思,它也是片中女主角的外号,正如女主华丽的外表下,爬满了虱子的生活本质。
扮演女主的演员可有意思了。
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她也正是本片的编剧,故事的雏形,竟是她被朋友逼迫的十分钟脱口秀表演。
那个黄腔满天飞的脱口秀意外大获成功。于是乎,沃勒-布里奇把脱口秀改编成舞台剧,在爱丁堡艺穂节公演,一举获得Fringe First戏剧奖。
然后这个舞台剧在2016年被搬上电视荧屏,菲比·沃勒-布里奇的编剧才能得以大展拳脚。
那年,除了《伦敦生活》,她另一部编剧的迷你剧《情迷意乱》同样收获超高口碑。
后来更是编剧出定义2018年整一年的神仙百合剧《杀死伊芙》,将亚裔演员吴珊卓捧上神坛。
重刷《伦敦生活》,在不断被女主满屏吐槽加自黑逗乐的同时,也对演员本人的编剧天赋肃然起敬。
剧中的她,是个说话尖酸刻薄、细数每任炮友床上技能、对着奥巴马演讲打飞机的奇女子。
她有一位总会回到自己身边的稳定男友Harry,男友有些神经质,每次分手必彻底打扫公寓(以至于女主总是时不时提分手获得免费保洁),还总会留下一些私人物品以找机会复合。
看上去这位伦敦酷妞,不缺男伴在床,生活有盐有味。
仔细看下去才发现,她简直上演着女版《如何众叛亲离》。
她有位成功但超级无趣的姐姐Clair,这类人统称「英国上流人士」。
有钱有房有老公、刻板无聊厌食症、衣品惊人(女主总顺手牵羊姐姐的衣服),无法接受肢体接触,控制欲极强,会亲手操办自己的生日惊喜派对,并假装很「惊喜」。
姐姐老公是个如假包换的直男癌,口无遮拦的老司机,偏偏他能逗姐姐开心。
自从母亲去世,她们的父亲完全不知如何应对女儿,俗称「爱无能」。他跟女儿的教母重组家庭,不再跟女儿来往,唯一会做的,就是给她们安排女权讲座…
当女儿深夜敲门,泪奔倾述的感人时刻,他不仅没让女儿进家门,还给她叫车遣返了。
继母更是一代极品,饰演者正是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的小可爱奥立薇娅·科尔曼,她亲身示范了什么是「最毒继母心」,那藏刀的微笑,真是狠角色啊。
句句含笑,说话相当之客气,可笑里带刺,每句话都要戳戳女主的痛处,宣示自己的主权。女主当然也不甘示弱,你来我往,英式讥讽的名场面,可谓相当精彩。
而女主生活的亮色,来自她和自己的闺蜜Boo(小波),她俩一起开了家咖啡馆。咖啡馆的主题是「豚鼠」,女主送给小波的礼物,so adorable.
看完一集我才猛然发现,小波已经死了!
那些美好的回忆全来自过去,一去不返。
小波因为情伤,想要上街自残让男友回心转意,哪知当街撞死。
从此,女主的生活再也无法翻篇:
穿着小波送的热裤几年不扔;讨厌小动物却一直留着那只豚鼠;苦苦守着经营不善还申请不到贷款的咖啡馆;每天都去墓地边晨跑;听小波再也不会回复的语音留言...
闺蜜之死是她挥之不去的阴影。
搞砸一切却是她与生俱来的本事。
她谎话连篇、使坏成性,抓着姐姐的糗事反复毒舌,送她跳蛋使她难堪(却成为姐姐最爱的礼物)。
她偷继母的雕像泄愤,还毁了继母的美术展。
她炮友不断,始乱终弃,然后寂寞了又腆着脸求前男友复合。
最后,她姐夫强吻她,还反咬一口。姐姐相信了姐夫。
继母扇她耳光,父亲假装没有看到。
干柴烈火的炮友,突然找到了真爱。
永远会回到自己身边的男友,这次有了新欢。
一切的一切,因为女主真的很烂。
她不止一次回忆自己扒开某个男人裤裆的场面。第六集,真相终于撕破。
原来,小波之死,是女主一手酿成。
故事形成闭环,所有前文奇怪的举止一下子通顺,却戳心地疼痛:我们把生活过得浑浑噩噩,却又爱憎分明。
故事讲完了,留下女主破碎的生活,和观众倾泻的泪水。
《伦敦生活》的好看,绝不仅仅是这个「自作孽不可活」的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方法。
从头到尾,女主见缝插针的采用对镜说话,即是我们常说的「打破第四堵墙」。
这样的形式,我们已经在《纸牌屋》和《死侍》里屡见不鲜,但《伦敦生活》开启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新玩法。
惯常直接对着镜头说话,都是为了间离效果,让观众不断出戏,站在戏外冷静一下,再回来审视作品:譬如知道自己是漫画画出来的死侍。
而《伦敦生活》似乎要通过对镜说话,造成一种进入角色的效果。
这是通过不同的编导玩法,发挥电影技法的反向效果!
往大了吹,戈达尔在《筋疲力尽》里,使用跳接,明明是切割时间的技法,却达到了「时间延续的漫长感」的功效。
《伦敦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在对镜说话,就好像在看电影的同时同步播放评论音轨,或者女主在直播自己的故事,并随时开启对聊吐槽模式。
她可以上一秒立flag「要厚着脸皮问姐姐借钱」,下一秒嘴硬回答姐姐「我过得好极了」,再一秒向镜头打脸坦白「我做不到」。
女主的心理人格和外在人设,同时摆在观众面前,所以我们一开始便在剧作安排下,不断走进女主角色。
形式的胜利,是倍增的快感。
毒舌火力加倍,除了角色间的电光石火,还有女主和观众达成的亲密默契:她每每使坏都会给镜头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除了「打破第四堵墙」,本剧旗帜鲜明的英剧气质也着实迷人。
英国人的幽默感,跟美国人的屎尿屁有着天然的区别,他们的刻薄建立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干劲上。
他们刻薄闷骚,充满创伤还拒人千里,英国的贺岁片叫《混蛋科林,新年快乐》。
同样经历创伤的家庭故事在别处可以拍成《我们这一天》,在他们这里只能是《伦敦生活》。
英式吐槽是无差别全方位的。
时髦大过天的法国人:
蹭电蹭网啥也不买的顾客:
坐地抬价的伦敦:
图一时口舌之快,也把自己黑得体无完肤。
剧作更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它是彻头彻尾的主观视角。即是说,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其实是女主自己眼中的故事。
尤其是其中有一幕,地铁上除女主外的所有人,都行为艺术般同时表现出阵痛的表情,下一秒消失,循环了几次。
突然,女主对镜说话:我觉得我生理期快到了。
原来前方情景全是女主身体阵痛,带来的扭曲外化。
所以其实我们一直在透过女主的主观色彩,看待她的世界:每个角色都是女主眼中的形象。
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物都如此夸张怪异,当我们给别人讲故事时,也会忍不住对角色进行添油加醋,增加风味。
根据这一逻辑往下深究,女主的脆弱孤独、没有安全感、不与人产生真实的交流(成年人谁又不是这样)。
所有这些能感性察觉到的特质,其实就藏在剧集的形式细节里(可理性分析得出同样结论)。
她一开始就对镜说话,可她从来没有对观众袒露心扉。
她用刻薄的语言形成盔甲,包裹自己破碎的伤痛。
与小波的美好时光总是在回忆里一闪而过,不加任何解释。
第一次说起小波,不是对她的任何亲人男友或炮友,不是对观众,而是对深夜的一个陌生司机,女主说话的口气,好像很轻松,其实很残忍。
真正袒露心扉的那次,是在女性疗养院和男权疗伤院的交接处,她跟又一个陌生人,曾经拒绝过她的贷款经理,长久地坐在木桩上。
以往喋喋不休的女主,这时一言不发(正在莫名其妙的沉默治疗中),直到她说:
我只是时时刻刻都很想哭。
唯一一次敞开内心的催泪大实话,她依然没有对向镜头。
她把自己武装成浑身带刺的新世纪女权斗士,底子里不过是残缺脆弱渴望救赎的小豚鼠。
嘴上却说:我不要救赎,要永远悔恨,永远惩罚自己。
好在,本剧留下了一丝温暖:这位完全无法处理工作上的女性关系的贷款经理,这一次,同意为女主申请贷款。
生活好像还是有点希望,阴雨的伦敦偶尔也能透下一丝阳光。
第二季《伦敦生活》已然开播,上一季的角色悉数回归,剧照也相继释出。
新一季,得到了《神探夏洛克》里扮演莫里亚蒂教授的Andrew Scott加盟。还记得那个迷人的反派角色莫娘吗。
第二季一开场便是371天19小时26分钟之后,剪辑依旧犀利,女主衣裳华丽,却搞得头破血流。清理完毕,她转向镜头,皎洁一笑:
这是个爱情故事!
作者 ✎ 斯特辣不耐渴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