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一股翻拍海外剧的热潮正在悄悄席卷我国影视圈。然而直到前一阵全民吐槽的《深夜食堂》,这股翻拍热才逐渐为普通观众注意到。
今年,翻拍自韩剧的《漂亮的李慧珍》、翻拍自经典日剧的《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问题餐厅》已播出,2014年的话题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国版开始制作,《秘密》《我的危险妻子》也已拿下版权。
然而翻拍热潮背后,却是一部接一部翻拍作品的口碑收视“扑街”。热潮为何而起?又为何频遭观众冷待?在中国影视圈迷信IP、原创力疲软的当下,“海外剧翻拍”究竟将走向何方?
为什么热衷于翻拍?
近几年,国内IP剧泛滥,原创作品的声势和质量难见出挑的。原创疲软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和资本迷信IP和大数据,一方面是老一辈编剧专注于几年磨一剑的创作方式,能出经典却无法满足市场巨量的作品需求,于是资本转而将目光投给年轻编剧,然而给尚未成熟的年轻编剧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空间却极其有限,原创更多时候成了流水线行活。
好的原创,需要时间。然而时间在当下影视圈,等同于金钱。一波热潮没跟上,浪头可能就过去了。IP就成为最急功近利但行之有效的选择。当国内的IP被瓜分完毕,各大影视公司的手就伸向了海外成熟IP。
如果说,网络小说IP影视化热,多少还考验创作者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能力,那翻拍海外剧真是省心多了:已有的珠玉在前,给翻拍带来极好的参考,翻拍经典带来的话题效应、受众群体也是先天的营销优势。
哪怕是饱受吐槽和质疑的翻拍,也比默默无闻的原创,来得更让资本和创作者亢奋。“翻拍经典比打造新经典简单”,这大概是部分影视公司的小算盘。
为什么观众不接受?
然而这种小算盘打得太肤浅了。在国内,每隔几年翻拍几次金庸古龙琼瑶等的经典作品,已成惯例,这些翻拍作品受到的关注,对比一般同体量的原创作品通常会高一些。然而,翻拍海外经典,和翻拍咱们自己的经典,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
事实上,英剧被美剧翻拍是常见的事。《同志亦凡人》《无耻之徒》《纸牌屋》《火星生活》,原作和翻拍都是口碑之作。
可能这在许多影视创作者看来,英剧翻拍成美剧的成功,为我们带来了信心:翻拍英美剧从文化和技术上咱们达不到,那就翻拍日韩剧吧!同属东亚文化圈,文化没有隔阂;日韩剧通常不以强大特效为看点,技术没有难点啊!
这种想法,恕难苟同。
英国历史悠久,文学艺术发达,整个欧洲现当代小说都可以成为其取之不尽的影视创作源泉。美国是移民国家,几百年的历史中固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但两个语言相近、文化同源、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度,价值观、面临的社会问题、观众口味比较相近。
而日本和韩国,尤其是日本,且不说迥异的文化和语言,单从经济社会环境上举例:他们的国民生活和烦恼,和我们的国民生活和烦恼,中间大概隔了好几个台阶。把日剧直接照搬过来翻拍,通常的结果不会喜人。
比如《深夜食堂》,照搬原作的场景和服化道是水土不服的一方面,但深层次的水土不服来自人设和剧情。在日本社会,脱衣舞娘、黑手党、夜店老板是平凡的小人物,在中国社会,这些随便哪一个拎出来,都是人群中瞩目的焦点啊。我们的夜宵,不是章鱼香肠、拉面、炸天妇罗,是脏串、麻辣烫、十三香小龙虾;我们夜宵店里的小人物,是北漂、程序员、农民工、捏脚小妹。
又比如《求婚大作战》,精致的高中校服、洋气的棒球青春、烟火大会在日本青春剧里毫不违和,在中国内地,主创朋友们帮帮忙,十年前你的校服是啥样你不记得了?十年前你们中学最流行的运动是棒球?
翻拍最是讲究方式方法,你若是用别人的结构、设定,填充自己的内容也就罢了,照搬原作简直等于自杀。文化价值上的隔阂,造成情感和故事表达上的不接地气,引发不了国内观众的共鸣。
而表演浮夸、制作短板,这些本就存在于国内影视中的问题,在翻拍作品中被原作对比得更加明显。
在b站上,有网友放出过中日版《问题餐厅》几个场景段落的对比。其中一段,是屡遭丈夫忽视、家暴的家庭主妇打算离婚,在女主陪伴下争夺孩子抚养权。咖啡厅里的三人对话场景,没有动作戏,没有突然反转的激烈剧情,最是靠演员的演技和编剧台词功力带起节奏和观众情绪。
日版中,先是主妇的唯唯诺诺,丈夫的隐藏在理性客气后的鄙视,慢慢在女主质问下,丈夫大男子主义的一面逐渐暴露,主妇的情绪渐渐激动,但不善言辞,再到最后,主妇大声说出自己对丈夫的不满和诉求:“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成为你这样的男人。”女主告诉不满妻子做饭手脚慢的丈夫:“让你上桌后才上菜,是为了让家人吃到热腾腾的饭菜,这不是无能,这叫做爱情。”丈夫几乎是气急败坏的落荒而逃。三次情绪和人物强弱、人物状态的递进,让观众看得极其过瘾。
而中国版,除了焦俊艳全程演技在线,丈夫从头到尾气急败坏,演技全靠翻白眼和拍桌子,毫无职场精英、衣冠禽兽应有的冷漠和压迫感。妻子从头到尾哭哭啼啼,也没有给观众“这位弱逼终于翻身做主人”的观影快感。浮夸的演技,糟糕的剪辑节奏,活生生将一场好戏,折腾成庸俗桥段。
而从客观方面来讲,观众的排斥心理也是翻拍剧要面对的障碍。网上有好事者发布过一条鄙视链: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内地国产剧,从英剧到内地国产剧,上一端观众逐级鄙视下一端观众。这条鄙视链居然赢得了众多网友认同,为什么?因为在自我意识强烈的年轻观众群里,文化消费口味代表了个人审美和层次,是他们进行文化圈层认同、建构优越感的重要方式。除了原作粉对翻拍高到危险的期待,“你把我喜欢的海外剧拍成国产剧,你是不是在亵渎我的经典,拉低我的格调?”这种反感,也是翻拍必须要面对的一种观众心理。
翻拍出路在哪里?
“翻拍依然是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既然是创造,那么首先,选择核心理念和价值,符合当下国情的作品进行翻拍,是理想的状态。
当年在湖南台热播,红极一时的《丑女无敌》,翻拍自哥伦比亚电视剧《丑女贝蒂》,轻喜剧外表里包裹的核心无非就是“内在比外在重要”、“丑女大翻身”等相对传统的价值观。这在十年前,是非常容易为国内电视观众接纳吸收的价值观。
反过来举例,把《昼颜》这样从出轨开始,探讨无性婚姻、男权、家庭主妇价值感、女性觉醒等日本当代社会现状的作品翻拍成中国版,那就很容易成为简单粗暴无聊的“小三要上位,原配打小三”的生活闹剧,原作的尖锐和批判将荡然无存。
其次是本土化。本土化真的不是浴衣变汉服的简单置换,本土化需要创作者对本国国民性和社会生活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影视剧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质,像港剧中的“港女”、“供楼”、“我去给你煮碗面”,可以看出香港的社会文化。如果把这些内容直接移植到中国东北,仅仅是“港女”变“老妹儿”?“我去给你煮碗面”变“俺去给你整点饺子”,行的通吗?
本土化方面,我们不是没有优秀的翻拍作品做出示范。《十二公民》翻拍自美国经典《十二怒汉》,咱们没有原作里的陪审团制度,就把场景替换成一场家长在学法律的孩子们考试后的一场对于热门案件的讨论,“文革”、“排外”、“富二代教育”等中国特色的内容也加强了作品对于目前社会现实的批判性。
说到《十二公民》就要说到演技。何冰等戏骨演员的表演,让这场单一场景的电影张力十足。而翻拍剧的演员演技问题,不解决就别谈翻拍了。
还是以《问题餐厅》举例,二阶堂富美饰演的新田有一场在面试上的大段独白,剖析了自己loser性格的成因。讲真,在面试环境中,面试者突然进入叨逼叨状态,不理智地回答面试官抛来的难题,而是沉溺进自己的感伤,实在是太尴尬了。但二阶堂的表演堪称典范。
新田紧张回答面试问题之后,看看面试官们不为所动,从失望到放弃,到干脆进入自己的回忆中,将又一次的失败面试变成难得的发泄与倾述的机会。这种转变真实可感,你会为人物处境感到悲伤和怜惜。
注意,从头到尾,二阶堂始终是平淡克制但稍显神经质的语气,没有落泪,眼神始终不看面试官们,而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中国版,除了哭腔就是眼泪,楚楚可怜地望着面试官,演员不是在失败的面试上宣泄自己多年来的痛苦困惑,而感觉是在卖惨撒娇求安慰。
其实说了这么多,笔者始终还是觉得,翻拍海外剧可以,但不宜成为主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决心地去振兴原创力量,改编、翻拍的声势盖过原创,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悲哀。多采用原创剧本,才是出路所在。毕竟,我们的巨著只有我们能拍出原著精髓,而别人的经典也只有别人深得其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