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剧《王冠》中有这么一个片段,伊顿公学的副教务长为十四岁的伊丽莎白二世(现在的英国女王)单独授课,教授的是《英国宪制》,她问老师。
于是,老师拿来了一叠别人的试卷给她看,伊丽莎白翻阅了一下,发现全是代数物理化学什么的,她全都没学过,所以又问老师。
为什么不教她这些呢?因为“太没有威严了”,不符合皇室的气质。作为一个皇族,要学的是《战争论》、《君主论》、《英国宪制》等等。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别人”需要学习的是数理化工商,学来是为了给皇室服务的。
阶级不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也不同。有人学的是稳固阶级,有人学的是如何吃饱。
注:《英国宪制》是论及英国政制中内阁、君主、贵族院、平民院以及英国宪法史的系列文章,自出版之后,就不断地被重印,并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现在被公认为是宪法学的经典著作。
资源决定专业。
常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科是有钱人读的专业”,家庭情况没那么好的学生最好选择就业相对稳定的理工科。事实上也是如此。
社会学家Kim Weeden总结了全美的教育数据,发现学生父母的收入水平确实与学生所就读的专业有关联,即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倾向选择历史、文学、表演等文科专业,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出于就业回报等考虑,则更多选择实用性更强的计算机、物理等理工科专业。当然,统计数据也确实表明如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将来的年平均收入会比人文专业出身的学生高2.5万美元。
说到底,理工科都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在我们父母(60后、70后)的年代,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制造业可谓是那个年代的“风口”。他们看着自己身边的人,在体制内的待遇好福利高,在体制外下海做生意发了财。很多人赶上了这个“红利”,通过制造业跨越了阶级,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从城市步入了上流社会,极少数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可是,这几年没听说过那个年轻的屌丝通过制造业完成逆袭,而不少的逆袭是发生在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行业才是这个时代的风口,给予了年轻人跨越阶级的机会。
制造业依然很赚钱,只不过赚钱的是曾经抓住了机会的“老人们”。这些“老人们”当年竞争过了你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比你有更高的起点,他们用资本阻隔了你上升的阶梯。
父母生活的时代和阶级决定了孩子的眼界,父母的选择是他们眼中最好的选择。可他们想不到的是:不管选什么专业,你大学所学的专业和知识结构都不是为了突破阶级而准备的,所有的教育和职业技能都是为了服从“社会分工”而准备的。
美国经济史学家G.克拉克的《The Sons Also Rise》调用了大量历史旧档和实证数据,得出结论是,跨(多)代的社会粘滞性异乎寻常的高,上层及下层的人要“回归到”社会的平均水准相当艰难,绵恒数代、十数代不可得,不论在怎样的社会氛围、文化条件和体制安排下,都是如此。风水轮流转速率是很低缓的,可能需要在十代人之内实现“风水轮流转”,完成跨越阶级的逆袭。
据他的计算,一个家庭要在一代之内从社会综合地位的中间水平翻到社会顶层的0.5%,这么低的概率在英国这几乎没有发生过,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现代英格兰;至于要通过一代人的时间从社会的底层(0.5%)翻到社会顶层(99.5%),其概率则等于零。
中国同样也存在“阶级固化”的现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离发达国家越近,这种“阶级固化”就会越严重,上升阶梯越窄小,突破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