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794个字,阅读需4分钟
近日中国版《深夜食堂》上线,口碑扑街,引来恶评无数,豆瓣评分一路走低,刷新了豆瓣影视最低记录2.3分。《深夜食堂》在中日两国有超高人气,结果中国版在电视台播出后默默无闻,倒是因为粉丝们的调侃和低分炒起了热度:一部在日本火了多年的IP剧引进中国,制作精良、阵容强大,却被粉丝们吐槽到1星水准。
客观来看前几集,中国版没有糟糕到“全网最低”的程度,如果抛开原著和日版《深夜食堂》,中国版也算得上勉强及格之作。极低的评价源于两国文化差异下生硬的嫁接,导致了日剧粉较高的期待幻灭,最终引发了大家集中火力爆发不满。
近几年,日本小说、影视IP成为了中国影视公司淘金的富矿,抢占版权步履不停,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从前网络资源少,片方在翻拍好莱坞电影时总小心翼翼捂着,生怕被说偷懒捡便宜,现在资源丰富想瞒也难,片方便索性打起大IP的金字招牌。今年黄磊领衔的《麻烦家族》、《深夜食堂》、端午上映的《夏天19岁的肖像》、下半年上映的《猫妖传》均出自日本,打着翻拍牌的网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问题餐厅》纷纷上线,《求婚大作战》、《最完美的离婚》先后进入制作周期,更不用提“出版界印钞机”东野圭吾,他的四大经典《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恶意》,前三部已被中国影视公司收入囊中。
日式经典逐渐成为了中国改编的座上宾,但小而美的日剧真能成为中国的主流类型吗?不是所有作品都像《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赚得盆满钵满,日剧翻拍远看是富矿,近看是深坑,文化差异的坑够制作方认真填一阵儿。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了经济缓慢增长期,民众对文化的消费心理不再是“向钱看齐”,而是通过多元文化满足小众需求、心理偏好、情感慰藉,影视作品中常常涉及到边缘人群,《深夜食堂》就是这样一部聚焦大城市底层人群的温馨角落,但却没有“揭伤疤”式的焦虑和对“力争上游”的鼓励,它是原作者历尽沧桑后与生活的和解,带着些许颓丧的温暖和旁观者的清醒。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深夜食堂》到中国后变成四不像,它失去了日本的土壤,无论表面造型、台词、故事怎样相似,温情背后所传递出的价值观都在中国无法成立。目前中国处在一个脚步飞快的节奏里,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缓缓思考哲学意义上“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更幸福”。在弘扬“中国梦”的北上广,年轻人将打拼的辛苦收在心底,总是对外展现出自己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一面,虽然他们也会深夜倾诉,但第二天还要收拾起情绪继续奋战。
日版《深夜食堂》有种浮世绘的孤独感,所有落魄失意、突然发迹、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放在了生命的大框架里。它包容了三观小众的怪癖人,谅解了迷途颓败的人,也抚慰失意和惨淡:“如果觉得痛苦就别努力了”。而中国版只有一个边缘化的外壳,其内在仍然是主流意义上的世俗生活。同样是“熬鸡汤”,日版《深夜食堂》里爱唱歌的“猫饭女”走红是偶然,她的歌和座右铭都是“顺其自然”,在大红大紫之时女孩突然得病去世,让人感叹命运无常;可中国版里的徐娇带病从乡下到城市,只为完成唱歌这个“使命”,虽然主题宏大、励志而煽情,却消解了日剧留白的意蕴和漂泊者的宿命感。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日本影视作品在中国没有爆款。日剧再火也只流传在日剧粉之间,远不如《来自星星的你》、《回家的诱惑》和《速度与激情》系列耳熟能详。中国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好莱坞大片、韩剧式的戏剧冲突,日剧却抽象难解、金句遍布,欣赏需要门槛,模仿难度也大。细节上一对比,日版《深夜食堂》调子偏冷颜色发暗,更突显了美食的治愈和心灵的栖息,一季下来脆弱的人们都成为了亲人,而中国版却广告横行、质地粗糙、一派暖洋洋的客厅景象,活像“黄小厨私房宴请”。拜托,晚上到深夜食堂本来就是“回家”而不是“做客”好吗?
粉丝对于中国版《深夜食堂》的批判态度,可以说是对于翻拍IP圈钱行为的愤慨。一是很多翻拍粗制滥造不负责任,二是有些剧本来就不适合翻拍。看看《麻烦家族》和《深夜食堂》到口碑,剧本虽好却经不起水土不服,对粉丝来说,有了正版山田洋次和小林薰就够了,为什么非要看复刻后蹩脚的中国版?大家几乎分辨不出故事发生在哪里,至少里面没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笑点和泪点显得生硬而造作。
经过了2016年的影市低潮,2017年又迎来一个国产电影的小年,放眼望去翻拍居多,影视公司对好故事求贤若渴。中国版《深夜食堂》的失败像是对日本IP翻拍热潮的警示,与其一味越洋过海扒别人家的IP,不如寻找根植自身土壤的故事。
文/北京时间特约评论员郭罐花
此文系北京时间特约稿件
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留署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