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母亲,人们会习惯性地想到母性,母性总是和伟大放在一起,然而,我觉得母性很容易被过分放大,因为那是可见的,正面的,而人性,往往不易察觉,但却比母性更深层更复杂,因为一个女人,在是母亲这个角色之前,她首先是个人,作为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常常会比作为母亲这个角色所赋予的内涵影响更深远更强大。从这方面来说,母性只是人性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性质而已。身为母亲的女性,她有可能既有母性的特征,又有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性质,两相交杂,使母亲这个群体的性质更复杂,更多变。正如剧中的一句台词所说的: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但还有一类人,那就是母亲,这类人是我们不明白的”。这部剧里的女性,有不是母亲想成为母亲的,有是母亲却又想摆脱这个身份的,还有迟疑要不要成为母亲的,更有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不多的十一集里,让观众看到了不同女性在母亲这个角色里所呈现出来的母性和人性。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女性,女主角奈绪因为母亲在她童年时弃她而去而深受伤害,在她幼小的心灵认知里,妈妈之所以不要自己,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即使活到了35岁,她其实还是那个觉得自己是个被母亲抛弃的不配得到爱的孩子,她心里那个内在的妈妈是不爱孩子,不负责任的,所以她一直单身且讨厌小孩。但是,她内心那个内在的孩子又无比渴望妈妈的爱,无比害怕失去母亲,这两者无时不刻地在她意识深处相互倾轧,相互厮杀,让她变成一个表面冷漠高傲,内心荒芜孤独的女人。无论养母对她如何关爱,始终无法打开她的心扉,反而会让她觉得给家人添了麻烦而有负罪感。当她看见路边那个被抛弃的小女孩时,刹那间她仿佛看到了幼小的自己,她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因为那就像拯救自己一样。这一段母亲的历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通过“女儿”这个桥梁,她再次面对了自己痛苦的过去,同时也慢慢打开了与两个母亲之间的感情通道。当她置身于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感处境时,她也有了去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机会,那就是她原来是一个被两个妈妈深爱着的孩子,她内心那个内在的孩子和内在的母亲得到了彻底的和解,爱与被爱,最终在她身上得到了统一。所以,当她对着怜南的生母说“我爱她”时,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她终于可以说出爱了,意味着她的内心终于有爱了,也意味着她终于感受到母亲对她的爱了,所以,她也有能力去爱他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她通过一段不正常但却充满爱的亲子关系让自己获得了重生,这段关系对她来说,是重新认识生命与爱的一次灵魂救赎。
与女主角的心路历程相反的是剧中那个虐待并抛弃了自己孩子的年轻母亲,她一开始对生活是如此乐观,如此充满母爱,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以后,生活的重担让这个无助的母亲对未来慢慢失去信心,女儿的存在带给她的不再是幸福,而是累赘。这个时候的她,内心与奈绪一样,充满了孤独与荒芜,既没有被爱,也无法去爱别人,只可惜,她却没有力量去完成自己灵魂的救赎。当新的转机出现时,她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顾一切地想挽救自己孤独无望的生活,哪怕她明明知道给了她希望的那个男人其实充满危险,她也不想再回到一个人的过去,母性的力量,再也抵不过一个臂弯带给她的些许温暖。那个曾经深爱的女儿,越来越成为她的出气筒和绊脚石,最终无法自拔地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彻底沉沦在人性的阴暗中。有两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是道木仁美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沉浸在初为人母的满足与喜悦里,这时电视正在播放虐童新闻,她对此嗤之以鼻,对女儿说妈妈会永远爱她。几年后,她自己沦为了虐童妈妈,这时她又看到新闻里一位大妈正在痛骂虐童者,她忽然冷笑起来,那笑声,让人脊背发凉,不知道她是在笑过去的自己,还是在笑那些义正词严的大妈,又或者是在笑捉摸不透的人性。应该说,道木仁美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的行为令人痛恨,但她的遭遇也令人同情,是什么让原本勤劳善良的她最终犯下遗弃罪,这也许比虐童案本身更值得人探讨。
记得奈绪曾对前来寻找女儿的道木仁美说过一段话,可以说,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恨过自己的孩子,甚至也曾打骂过孩子,但是,那样做(虐待)是绝对不可以的。事实上,因为总是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所以妈妈总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恨,就像孩子不敢对父母表达恨意一样。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亲子关系总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家庭悲剧甚至人伦惨剧?父母,被认为应该无私地爱着孩子,大多数父母也认为自己爱着孩子,当厌烦,恼怒升起来时,父母总是下意识地去否认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因为我们是充满爱的父母呀,怎么能讨厌自己的孩子,那不就等于说自己不是个好爸爸,好妈妈了吗?不能坦诚自己对孩子的恨,自然更不能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恨。孩子,天然地爱着自己的父母,父母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不爱”时,那是绝对不能原谅的。道木仁美抱着最后一丝爱与希望想把女儿要回来,但却最终放弃了,还把女儿的抚养人奈绪告上了法庭,哪怕她知道自己也会因此案发坐牢,只因为怜南对她说“我不再喜欢你了”,而把爱给了另一个一起生活没多久的“太讨厌了”的女人,这对于她,对于很多母亲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背叛”,大概是有点“我养了这么久的猫竟然跑到你家帮你捉老鼠”的味道吧。没有充沛的爱的内心就无法生出足够的力量去承接孩子对自己的怨恨,最后,或者逃避,或者暴力,或者放弃。
所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恨,也勇敢地接受对方的恨吧,坦诚自己的恨,并不是就此变成了坏人,当恨得到理性的表达,这份恨意就有机会得以化解,同样的,只有接受了对方的恨,才有可能让对方再生起爱,因为,恨,往往是爱而不能。就像奈绪的生母,那个为了保护女儿而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却被女儿误会而怨恨了三十年的女人,是这个故事里能称得上伟大的母性的化身。如果问她柔弱的身体里生出的如此强大的力量是源自哪里的话,那就是母爱了,这种爱不但让她义无反顾地保护女儿,而且还让她一个人坚强地生活,独自承担不能对女儿坦白而被女儿怨恨的痛苦,因为她知道女儿对她怨恨的背后藏着的是对她深深的依恋,以及三十年来渴望母爱而不得的空洞与绝望,所以她从未奢求原谅或回报,而是默默的关怀与付出,当女儿因为诱拐儿童而走投无路时,她从未追问,从未责备,而是坚定地和女儿站在一起,用自己的余生去支持,去帮助女儿面对发生的一切困难。最后,虽然她在和女儿短暂团聚后即匆匆离世,但她的内心却是无怨无悔,安详而去,因为她把世上最好的最无私的爱地全部给了女儿,也最终得到了女儿最珍贵的爱。
9.1/8.8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