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

调查|10万块可买韩剧版权,翻拍生意“剧本成本”低

字号+作者:新剧观察 来源:新剧观察2019-11-2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作者/十三幺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官宣导师阵容里,韩国偶像Lisa列席;《没有秘密的你》《时空来电》两部翻拍自韩剧的剧集播出;另有多年前中韩合拍的剧集整'...

作者 / 十三幺

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官宣导师阵容里,韩国偶像Lisa列席;《没有秘密的你》《时空来电》两部翻拍自韩剧的剧集播出;另有多年前中韩合拍的剧集整装待播;《浪漫满屋》宣布翻拍并且公布主演为杨超越;种种迹象表明:从2016年开始施行,铁板一块的“限韩令”有了松动的迹象。

相较于多年前投资中韩合拍剧,因限韩令而造成剧集积压欲哭无泪,迫切等待政策放开清库存回血的影视公司,仅仅是囤积了韩剧版权的制片方就幸运得多。还没开发的韩剧版权就好比是速冻饺子,只要还没下锅,保质期就还能延长。

近日在微博上也掀起了关于#达到及格线的翻拍剧#的话题探讨,包括国产老剧翻拍以及日韩泰等外剧翻拍,评论中几乎是一边倒的“讨伐”预示着翻拍剧的观众缘整体岌岌可危。

一边是观众的抵触,一边是与风险并存的高回报,韩剧翻拍到底是不是一门可持续的生意?由此,笔者统计了近年来由韩剧翻拍的剧目以及待拍剧目、部分日剧翻拍剧目以及韩剧当中的翻拍作品,并且走访了部分曾经操盘韩剧翻拍的从业者,试图说清楚三件事:第一,翻拍剧为何走俏;第二,观众为何抵触;第三,翻拍的“原罪”从何来,到底是不是可持续的开发路。

高风险高回报:5万块钱买版权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根据韩剧翻拍的剧目有47部,其中包括已经买进版权待拍待播剧。

笔者从曾经操盘翻拍剧的从业者处得知,除了极个别顶级韩剧外,大部分的韩剧版权价格非常便宜,价格区间在5-10万元,同时还有打包贩售的形式,即买高价热剧,直接附赠其他剧目的版权。与此同时,成熟的中介机构售后服务也很到位,同时配备专业的语言翻译,解决剧本的语言问题。

在整个电视剧生产过程中,投入时间最长、消耗人力物力最高的环节是剧本创作。举个例子,在视频网站/电视台/投资方确定剧本的大致方向,找编剧工作室进行剧本写作的前提下,从大纲、人物小传、分集大纲、分场大纲、填词完善细节等系列流程下来,30集的剧本多人分工,初稿成型也需要至少3个月的时间。有了雏形还需要继续根据不同意见进行反复打磨和修改,起码需要改3-4稿。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一个完整可供拍摄的剧本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当然,以当下的剧本内容产出现状来看,“一切顺利”只是一种假设,如果中间出现资方变动、导演主演等主创班底变动,剧本也有很大可能因为主控人员的变化而几易其稿,甚至出现更换编剧团队或者半路夭折的情况。以上的假设还建立在编剧团队集体作业的基础上,如果是一个编剧独立完成写作,那么所需的时间则成倍数增长。

相比之下,已经有了完整剧本内容的韩剧则成了最佳选择,尤其是爱情剧,几乎不需要做大的改动,立即就能够投拍,大大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即便要稍作调整,找初出茅庐的影视专业院校学生或者暂时没有作品的小编剧即可,不仅价格低廉,这一群体的服从性高、执行力强,更降低了沟通成本,加速内容产出。

其次,韩剧便宜的版权价格和完整的贩售链条优势明显,在这一点上,同样瞄准中国市场的日剧都无法比拟。日方比较珍惜羽毛,会对国内的版权购买方的资质进行系列评估,不会轻易出售,同时价格也更高,价格区间多为韩剧的数倍,因此也就解释了为何日剧翻拍的数量远不及韩剧的现象。

另外,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观众能够通过百度云、韩剧TV或者各大字幕组等不同渠道看到日韩剧,已经积累起了数量稳定的观众群,此时购入版权进行翻拍,也能够借到原作的热度,和IP的效果等同。即便是“黑红粉”参半,原作光环带来的热度和话题度,也令翻拍剧不至于陷入毫无水花的尴尬境地。

还有一种情况,在笔者看来实在算不得光明磊落。毕竟是“舶来品”,相比于国内庞大的受众市场,追看欧美日韩泰剧的群体相对小众,这时候未免有心术不正的内容生产者钻起了空子:以融梗、借梗、套搬人物关系的方式把原作的故事核据为己有,连购买版权的费用都省了。

最后,基于国内剧集市场的内容审查机制,特殊题材过审相对困难,比如刑侦涉案剧不仅要在总局备案,还要向公安部报批,流程繁琐。翻拍剧可以规避掉这方面的风险,同时能够用题材、结构等不同方面的新鲜感吸引观众。

翻拍=翻车,到底为哪般

翻拍是赚钱的生意经,赚钱的代价是口碑扑街,翻拍=翻车几成定局。

观众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翻拍剧品质不达标。前面提到,得益于韩剧完备的售后服务,拿到版权后翻译就位,把原作内容直接翻译成中文,导致翻拍=翻译。几乎原样照搬原作的翻拍方式简单粗暴,人设、桥段与原作一致,只是换了不同的面孔重新表演一次。韩剧在服装、道具、打光等方面的技术性强,而且很多翻拍剧制作周期短,成色未免粗糙,两厢对比,高下立现。更要命的是,日韩改编剧盛行的一个原因是文化语境相近,但相近不等于相同,文化壁垒始终存在,让国内演员演出在国内难以实现的事,隔膜感重,难以令人信服。

其次,被翻拍的剧集多为经典作品,原作光环加持,从接受心理来说,本身很难超越。韩剧翻拍不是近几年才出现,新世纪初已经有作品面世。即便是早期的作品也没能逃过翻车的困境,从豆瓣评分这一维度来说,翻拍剧和原作之间几乎差了一颗星。

当翻拍持续十几年,但是品质始终难以达标的时候,麻烦就来了:观众的思维定式已经渐渐形成,自动默认翻拍=品质差=圈钱行为。观众的抵触情绪到底有没有道理暂且按下不表,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会有品质不错的剧集被“误伤”,如此一来,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用心做内容的制片方。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了翻拍剧这里,可以说是“前人挖坑后人沾包”。

翻拍是原罪?未必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翻拍必翻车的锅,到底应该甩给谁。

翻拍剧品质的长期低迷催生了观众的抵制情绪是客观事实,换一个角度,这种情绪的生成未必全有道理。在剧集领域有一条非常著名的鄙视链:看英美剧的瞧不起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瞧不起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瞧不起看国产内地剧的。有时候diss内地国产剧几乎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政治正确,不管内地剧拍什么,diss就对了;放着中国上下五千年不拍,非要远渡重洋搞拿来主义这一套,diss就对了。

翻拍不是原罪,拍不好才是。diss的对象跑偏了。

韩剧当中同样不乏翻拍英美剧的作品。仍旧以豆瓣评分这一维度来看,把韩剧单拎出来,评分普遍较高,甚至不乏《火星生活》这样的9分神作。但将韩剧作为翻拍剧,和原作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这些作品面对着和国产翻拍剧同样的窘境:口碑还是难以超越原作。

不论如何,翻拍只是影视内容生产的渠道之一,它本身是个中性词,不该被冠以贬义。换句话说,翻拍未必就是烂剧,把剧拍烂的方法却有无数种,翻拍和烂剧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在经历了观众和政策的数次滑铁卢后,内容生产者面对翻拍剧这门生意的态度也谨慎了不少。即便翻拍剧在省时、省力、省钱、安全性方面都有优势,最早下水的一批从业者也选择纷纷上岸。笔者从几位资深的版权购买者处得知,即便是限韩令松动,他们也不准备再重操翻拍剧的旧业。以往低价收购的版权或者以更低的价格转手卖出,或者就干脆积压等待过期,毕竟当时买进的费用不高,相比于制片成本和演员成本,以及随时有可能因为政策风向变化导致的积压风险,这点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已经拿到版权,进行翻拍的团队,宣传口径方面均对翻拍的淡化处理,低调再低调。

翻拍剧目前来看是两种资源配置模式,一种是大火原作+顶级卡司,冲击头部位置;另外一种则偏向小而美,用原作的热度来带动新人。影视作品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例外。未来几年,在中韩外交关系稳定的前提下,翻拍也不妨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种途径。

能够做这一尝试的影视团队也有门槛。目前来看,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可以考虑翻拍剧,翻拍剧有其独特性,平台独播做面向会员的垂直内容未尝不可,同时也可以令年轻制作团队操刀,做小而美或者是腰部作品。另外,相比于单纯做内容的公司,同时经营艺人业务的公司也可以做翻拍剧,翻拍解决剧本问题,自有艺人团队解决了班底问题,剩下的就交给制作团队打磨内容,进行本土化的二度创作,并且保证剧集品质即可。

希望有一天,翻拍和原创能在同一种情绪下被表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