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彬彬有礼但消极、沮丧;
害怕付出感情,悲伤时不露声色,以亢奋来填补孤独;
不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诉说自己的需求与愤怒;
羞怯,抑郁,怀疑,犹豫不决,丧失生活情趣,世界似乎不停旋转,等待着能被谁拯救……
如果阅读这些描述有被戳中的感觉,很可能,你是传说中的“老好人”。热播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一开播就获得了超高口碑。近日,这部热播剧落下了帷幕。
这部豆瓣评分9.0的漫画改编作品,讲述了黑木华饰演的28岁职场“老好人”大岛凪小姐,在阴差阳错的契机推动之下,辞职分手,开始新生活的故事。简单的故事,却唤起无数年轻人的共鸣。
《风平浪静的闲暇》剧照。
共鸣的情绪点,很大一部分正在于女主角“老好人”或者说“讨好型人格”式的待人接物之道。她遇事习惯迁就别人,不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大的目标是让别人舒服,让别人满意,却唯独忽略了自己。在被同事嘲笑,男友揶揄之后,她决定辞职、离开东京,开始新生活。所谓“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它跟原生家庭有怎样的关系?在职场上,“讨好型人格”有怎样的表现?又应当如何着手,去克服“讨好型人格”?
撰文 | 一把青
《风平浪静的闲暇》中,故事前半段聚焦在无趣的办公室生涯。搬砖、加班、察言观色、八卦横飞,终于收工,明明带了便当,在同事提出聚餐后,唯有默默跟从,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就算合照中的自己沦为了丑角担当,小凪还是“我也不敢说,我也不敢问”,循例点赞,吹一通彩虹屁,哪怕是在家,为了哄男友开心,每天早起1小时把头发夹直。
小凪的生活,恰好反映了讨好型人格的两大特质,第一,喜欢大家和和气气,不愿见到有冲突发生,第二,习惯主动让步做出牺牲,把利益留予他人,就算心不甘情不愿,但还是彰显自己宽宏大量的态度,多么随波逐流却又无可奈何,仿佛是每位“社畜”的写照,让人想起网友的一则著名的“浮生日记”:处朋友、处同事、处工作伙伴,好想做个自闭的死宅清净一下,活得好油腻,可是我才24岁啊⋯⋯
01
原生家庭:
违心以求爱
职场已然如此,家庭实则更甚。小凪的讨好型人格,来自其强势且控制欲强的母亲。
同样,在上周回归的美剧《摩登家庭》11季第一季中,学霸二姐Alex前往极地考察,天气恶劣、同事不通英语,她做得并不开心却不敢回家,因为她在三姐弟中排行老二,是家中最聪明、成绩最好、最不让家人操心的天才少女,当关注的天秤偏向总闯麻烦的姐姐和弟弟,她唯有以此科学成就作为外公和家人们骄傲,逼自己更优秀,给他们贡献谈资。
《摩登家庭》剧照。
Alex的故事,对照的现实版有蒋方舟,这位年少成名的作家,在《奇葩大会》上自白,7岁时,妈妈告诉她,“每个小学生毕业都要出版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抓走”,从童年时期,她为了迎合外界期许,让不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战战兢兢地当“别人家的孩子”,从不表达不满或是展现愤怒,直至到了小凪一样28岁的年龄,才敢坦陈,自己从未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像剧中人物一样,蒋方舟前往日本放空一年,呼唤起真实的自己,终于不再忍气吞声,敢于直斥倚老卖老的前辈,让她到处给朋友打电话报喜,兴奋不已。
除了太过窒息的望子成龙,不幸的原生家庭更易导致悲剧性的讨好型人格。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渴望父爱,无意中扮鬼脸终博父亲一笑之后,她屡试不爽,更养成每次紧张时,就会条件反射地做出鬼脸表情的荒诞习惯,而被誉为“松子真人版”的日本已逝女优饭岛爱,自幼遭受父亲毒打,哪怕是当全优生也难逃拳脚,遂塑造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渴望关爱的性格,为其伤痕累累的一生埋下伏笔。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松子小时候偶然发现自己在做这个表情时,一向淡漠的父亲竟然冲她露出了微笑,她便经常用这个表情来逗父亲开心。长大后,在紧张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做出这个表情。
可见,借由取悦他人,作为肯定自我的唯一管道,是每个讨好型人格患者都曾经历过的童年。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格需求层次理论,人有金字塔型的5大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接纳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处于最顶端的自我实现需求若不获满足,人依然会陷入负面情绪中,实验证明,如果儿童在“让自己开心”和“得到他人认同”中二选一,通常会选择前者,为此,面对“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数到3我就要惩罚你”等等父母的负面话语,他们宁愿扼杀自身情感,以求换取安全感和喜爱。
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认为,完整人格需具备自由、勇气、爱以及意志等特点,只不过,在漫长的成年期,“当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赞赏而采取行动,这时行动本身会让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怯懦,以及缺乏自我价值的不堪”,在这一套认同系统的影响下,“让父母开心就能获得赞赏”的逻辑,迁移为“让老板开心就能升职加薪”,不仅没有被纠正,反而作为“社畜的自我修养”,被奉为金科玉律,令人胆小怕事之余,也让我们离真正的独立人格渐行渐远。
《可爱的诅咒》
作者: [英] 雅基·马森
(点击书封可购买)
英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写过《可爱的诅咒》一书,副标题为“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下笔的动机,是她发现自己在侄女的婚宴上摔了一跤,为了不让大家担心,微笑表示无大碍,照常开车、划船,直至被医生诊断骨折,打上石膏,她才惊觉自己把友善待人当作唯一准则。始终有礼貌、不要让其他人失望、从不说不,以他人的需求为先,都是诅咒的内容之一。
至于如何破解?《可爱的诅咒》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写“一日三好日记”,给予自己夸奖肯定;在不安焦虑的时刻,进行呼吸-赞扬-接受-尊重四步法;以及按照消耗、精通、乐趣为一天所要完成的活动内容分类……尽管知易行难,但总归是迈出诅咒、直面内心的第一步,比起凪小姐推倒重来式的断舍离,书中的方法论,也许更具操作性。
02
一体两面:
社恐之伪装
小凪的新生活,从辞职分手、扔掉90%家当、换手机号、删除社交软件、搬去平民郊区开始。
想要不当“老好人”,最关键就是要离群索居断舍离、切割社会联系。
有意思的是,讨好型人格与社交恐惧症,往往是都市生活的一体两面,为了“讨好”产生的焦虑,以及对自己言行可能导致负面评价的忧虑,构成了社交恐惧的两大主要来源。其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当996引发热议,加上如今通讯程式和社交平台的夹击,上班族公私领域的边界愈发混沌不明。
早前热播的另一日剧《我要准点下班》,南柯一梦般的剧名已让无数职场人士同声一哭,当代公司文化鼓励员工自我牺牲和剥削,让原本注重工作生活平衡的新生代难以适应。在此前提下,朋友圈的点赞、聊天群组刷屏的场面话、觥筹交错的饭局,都是“营业”的表象,呕心沥血的伪装而已。
《我要准点下班》剧照。
当“讨好”成为潜意识的习惯,你会越来越想逃避社交,只想宅在家里吹空调点外卖。他们表面看似左右逢源,像凪小姐一样,是面面俱到的办公室螺丝钉,但独处之际,甚至接起一通电话、听完一则语音讯息,都要鼓起莫大的勇气。
所以很多人感觉自己社恐,网络上“哈哈哈哈”得越起劲,现实中就越不想说话。他们不需要朋友、爱人,因为有限的精力,以及在无尽的讨好中消耗殆尽。就如同是枝裕和电影《空气人偶》中,普普通通的餐馆侍应下班后,习惯向一具美丽的充气人偶说话,让她慰藉他的心灵和肉体,宁可庄周梦蝶一般地爱上幻影……
摘除讨好面具后的寂寞都市人,深陷渴望被理解又自我封闭的泥淖,重重压力,却又无能为力。但是,人在江湖,又总是有些余地可以找到治愈之道。
03
人在江湖:
理想之风格
在剧情最终,小凪与慎二见面,面对这个曾经为了他提早起床拉直头发的前男友,她说,“我不能再做依赖你前进的沙丁鱼了”,从夏天到秋天,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她终于寻回自己,告别过去,开启新生活,这当然是最理想化的结局。
小凪与慎二
更现实的是,回到那个朝九晚六的水泥森林,脚步匆忙的芸芸众生,日常生活都自顾不暇,去哪里找如此奢靡的悠长假期?人在江湖,又有哪些策略,可以战胜讨好型人格带来的咬噬性烦恼呢?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指出,我们需要的并非对自我百分之百的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接纳,换言之,我们应当追求的是100%真实的自己,而非靠他人的赞赏和认可,堆砌出那个虚假的、100%优秀的自己,能够完全接纳自我,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也就不远了,而这份勇气,又是克服社交恐惧的前提。
(点击书封可购买)
更重要的,是共情与同理心。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重新论述了“暴力”的定义,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都会令人身心受挫,不经意间的道德审判、比较对立、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都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
故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在原生家庭阴霾下长大的小孩成为父母,当“阅读空气”的职场新人他日上位掌握话语权,应该怎样面对子女与后辈?能否保持尊重与理解,创造更真诚宽松的环境?或是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活出自己?
毕竟,能遇到春风化雨的知音人,总是莫大的幸运。就像凪小姐的邻居,那位虽然生活节省,但家里井井有条、喜欢看《罗马假日》电影的绿婆婆,鼓励她摆脱“老好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启迪她去发现庸庸碌碌之外的宁静与秀美,那是千帆过尽后更高一层的智慧,人生实难,唯以风格度过。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一把青;编辑:走走。校对: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醒醒吧,老好人!千辛万苦做一个"老好人",反而是一种暴力
化妆品纷纷找男明星代言,女性被“解放”出来了吗?—
五年100年|当女性成为妻子|迟到的正义|童书里的性别歧视|杜威来华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