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凪”在日语里的意思是,风平浪静。“风”字的框里,一个“止”字,这个和制汉字里似乎蕴含了许多现代人求而不得的一种平静。而最近几年,追求这种“平静”越来越成为日剧的一大主题,直至成为一大品类。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凪的新生活》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剧由漫画改编,粉丝基础雄厚,再加上华丽的卡司:黑木华、高桥一生,从夏季剧里脱颖而出。很快,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共鸣与讨论,并被网友致以最大的热捧——截图满地跑。
在中国的网络社交语境,一个明星火不火,得看他/她有没有表情包,一部剧火不火,得看它的截图是否频繁被引用。不知从何时开始,日剧开始成了“鸡汤王”,无论生活遇到什么困境,随手甩一张日剧截图出来,都会觉得好有道理,然后豁然开朗并继续抑郁。
《凪的新生活》也是如此。它是带着金句降生的,譬如:“气氛是自己创造的,如果变成了察言观色的那方,那就输了”,再如“人只要活着,钱就会变少”,等等。
女主角大岛凪的设定是这样的:28岁,在东京一家电器生产公司上班,长相普通,能力普通,最大的优点和技能点是节约,每天都在为了融入社会生活而努力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断为了合群而扭曲自己,最终却依然是个局外人。

剧中通过很多细节来支撑女主角的性格特征,譬如:同事犯错,领导发火,为避免尴尬,她主动背黑锅;为了省钱带便当上班,但为了融入大家,她还是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吃完饭大家一起拍照,po到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只有她是闭眼的;自己工作没完成,还帮同事干活,结果无意看到同事在群组里嘲笑她;男友喜欢直发,自然卷的她提前一个小时起床拉直头发,结果男友并不在意她,甚至对别人说:只是和她“那方面”和谐……
最终,大岛凪被现实打倒,大病了一场。但没有一个人在意她生病,手机连一条问候都未收到,典型的“只有10086关心我过得好不好”。

这些细节就像是通过大数据调查挑选出来的一般,命中了大多数。
有人说,“这部剧简直像在我家装了摄像头,女主角身上的每一个标签、每一种设定,都像箭一样‘噗噗噗’正中我的靶心”。
这就是日剧的魔力。对于大岛凪,我们有大量的词来形容这种类型的人:“便利贴女孩”“透明人”“老好人”“老实人”“讨好型人格”,无论哪一个词,都是我们不想成为的自己。但偏偏,无论谁都或多或少会带有这样的影子。
这些阴影萦绕在我们心头,阻碍在我们“追寻自我”与“理想生活”的路上。我们都是“被生活赐予伤口的普通人”。
02.
有人说,最近几年的日剧,就像是在提供各种人类观察样本,几乎可以从日剧原有的类型之下细分出一门“人类观察剧”。
它从现实生活深处去寻找主人公的各种标签,而无一例外,我们都被划分在不同的样本标签之下,所以它现实、它残酷,因为它呈现了我们最不愿面对的一面。
有的人喜欢看日剧,因为它贴合我们生活的各种细节;有的人不爱看日剧,因为它太过于贴合我们的生活。

大岛凪是唯一的吗?当然不是。
类似的“她”,还出现在《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深海晶的本职是营业部职员,因为公司尚未招到老板助理,她兼任着老板助理,每天承受着老板的冷暴力,还要为无能的同事背锅、擦屁股。房租到期,相恋4年、已经谈婚论嫁的男友住着大房子却不肯开口让她搬进去,只因为前女友还在他家住着;父亲早逝,母亲陷入传销,不断骚扰她身边的同事,她只好和母亲断绝了关系;

出现在《逃避可耻但有用》里:森山实栗就业遇到困难,去读了一个文科研究生暂缓就业,结果还是就业困难,成了一名临时派遣员,公司的活由小到大她都得干,甚至是洗杯子。她比别的派遣员要能干,最后公司却辞退了她,因为“她是研究生,到哪儿都能找到工作吧”。后来,她成了家政钟点工;
出现在《宽松世代又如何》里:宽松世代们迎来了而立之年,可他们大多一事无成,被前辈嘲笑。面对生活,他们有的逃避,有的玩世不恭,有的追求所谓的自由,有的以电车自杀终结生命……
实话说,看完这几部剧的第一集,等编剧将人设铺完,我已经陷入了黑洞般的疲惫,他们的生活让我感到疲惫,更让我感到疲惫的是真实。
“懂事崩”“高级丧”“泪失禁”“天拒之子”“废柴”……这些略带自嘲的网络词背后,“他们”即我们。
03.
职场,是日式“人类观察剧”的入口。或许走入职场,独自面对金钱、生活、人际关系,是他们“宽松世代”所面临的第一道坎,也是我们的90后所面临的第一人生道坎,所以从这个切口入手,总是能够产生最大的共鸣。
接着抽丝剥茧,像八爪鱼一样牵出爱情、亲情、友情,呈现各式各样的挫败,在挫败后提出寻求自我改变的主题。
日式“人类观察剧”比现实更温和一点的是,它总是走着先致郁再治愈的路线。
这几年的日剧,一直在帮着都市年轻人找答案。
大岛凪最终辞掉了工作,删掉所有社交软件,退租房间,丢掉大部分家当,背着一个大包裹,骑着自行车逃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她开始了新的生活,即使口袋空空。她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开始重新找回自己,重新交朋友,慢下来。

森山实栗最终和雇佣她的程序员契约结婚,做起了专职“太太”,证明了家庭主妇的金钱价值。有人说这是直男程序员的猥琐想象,是日本国家生育政策的宣传,但剧中的她一定收获了爱情。
被称为宽松世代的那群人,即便感觉像被命运玩弄了,即便被否定,还是在努力生活、奋斗,向着未来前进。
这些都是答案。

日本有一本心理学书很火,叫《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介绍了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换算成最简单、最易传播的语言,阿德勒所持的观点是:“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后来这本书也被拍成了同名电视剧。电视剧里设定了一个“完美”的女主角,她完全不受人际关系困扰,本真地做着自我:她不买推销产品、不惯着熊孩子、从不带电话在身上、诚实评价所有人……一集看完,你会觉得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活不到第二天日出。

看完却令人心情愉悦。女主角的经典场面是:所有人都在排队买蛋糕,柜台里只剩下一个草莓蛋糕,每个人心里都想吃,忽然,一个排在后面的小女孩冲到前面、喊着要草莓蛋糕,她妈妈把她拉到后面告诉她要排队。为了迁就小女孩,前面的顾客都自觉买了其他蛋糕,将草莓蛋糕留给她,轮到女主角时,她堂堂正正地说:我要草莓蛋糕,丝毫不顾周围人的眼光。
这个截图在社交平台热传,像是一场小型狂欢,像是平时被什么绑缚住的一帮人,终于扬眉吐气一般。

最近同样火热的一部日剧——《这个不可以报销!》,与《被讨厌的勇气》算是同一母题。
在一家公司里,会计可以说是与HR并列的、“与其他同事有不可调和矛盾”的职业,《这个不可以报销!》讲的就是会计工作。
剧中的会计小姐姐,不怕得罪任何人,贴错的发票一律打回,直言不讳,铁面无私。她也不太和同事产生太多交集,下班后,拒绝聚会,独自到超市买菜,回家自己做饭,一边看综艺一边吃大餐,自我满足感非常强。
会计小姐姐的样本,敢于被人讨厌的勇气,完完全全忠于自我的胆量,这是第二种答案。

《凪的新生活》之前,有一部日剧也很火,叫《我,到点下班》。那时国内正掀起一波关于“996社畜”的讨论,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及时地为前方战场送来了弹药——充足的截图。
女主角每天下午6点准点下班,6点10分,飞奔到中餐馆,喝半价啤酒,吃小笼包。带薪年假,她一定会休,并且叮嘱后辈一定要休。为了不加班,她每天工作都极高效率,像打仗一样完成每一项工作。她也不追求升职,只求在本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
新人时期,她曾一周工作近100个小时,连轴转,最后晕倒,病危。捡回一条命后,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答案。


日式“人类观察剧”好歹还是给了现代人逃离的出口选项——积极地回归自我、回归生活。
最近几年,日本社会在呼唤着一种松弛,类似《凪的新生活》的漫画、心理书籍、电视剧、电影,都在占领舆论风口,政策也在敲边鼓:2019年4月1日开始实施了“劳动基准法”“劳动时间等设定改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松弛与平静,原本就是日本影视剧的一大核心。譬如纪录片《人生果实》、电影《面包、汤、猫咪和好天气》《不求上进的玉子》,归于生活本真,归于自我,无论何时,都是一项充满救赎的选择。但对都市人而言,这种选择背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逃避。
逃避或许是所有都市人都躲不掉的母题。当日本影视剧致力于揭开这一母题时,国内也相应地充斥着关于“逃离北上广”的讨论。可喧嚣结束后,仍旧各就各位,定好明天早起的闹钟,挤那永远挤不上的地铁。

大岛凪背着大包裹骑着自行车逃离的画面,令我想起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在漫天红霞中,骑着自行车逃离的样子。
真是太像了。


我最爱的日本电影,是《小森林》。一个女孩子,住在大山深处,自己种自己吃,偶尔骑着自行车去采购。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人生波澜不惊。如果我要逃离,那大概会是我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但如果只是逃,恐怕还是不够的。
松子最终没有逃到一个符合她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她终结在了满屋的垃圾里。她在自己生活的屋子外面刻下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如果可以像野兽一样自由生活就好了。”这是《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的台词。像野兽一样,停止思考,舍弃意义,自由自在,吃饭、睡觉、奔跑,过完一生。
我曾在抖音上刷到一只狗,它正在迎风奔跑,自由是方向。那一瞬间,我流下了莫名其妙的泪水。
最近有句怼人的话叫“做个人吧”,意思是戏谑地让人善良。可单就字面意思看的话,其实,“做个真正的人”,真的好难。
日剧将我们分了类,但那些能选择标准答案的人,都不在这些类别里。

*图片系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