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

《迷失》,无数中国观众看的第一部“神剧”,至今仍像一道无解的难题

字号+作者:草莓味小彭友- 来源:草莓味小彭友-2020-11-2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对于儿时在各种版本的《世界未解之谜》中看惯了“百慕大三角”谜案的我们来说,一个关于飞机失事、乘客被迫流落荒岛的故事实在太对胃口。记得美剧《迷失'...

对于儿时在各种版本的《世界未解之谜》中看惯了“百慕大三角”谜案的我们来说,一个关于飞机失事、乘客被迫流落荒岛的故事实在太对胃口。

记得美剧《迷失》刚开播的那几年,家用电脑还不是家家皆有,该剧和方便面组成了网吧里的黄金搭档,人气直逼NBA休斯顿火箭队的姚明、麦迪组合,它不仅是众多90后的“美剧初恋”,也是当年在中国留下最深烙印的美国主流文化符号。

《迷失》风靡数年,剧中无数扑朔迷离的悬念和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隐喻始终萦绕在观众心头,它就像一道“无解”的难题,有些人懂了,有些人没懂。不懂也没事,因为往后的人生中定会有突然明白的一刻,佛教里称之为:顿悟。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部无数人的美剧“初恋”——

《迷失》

美剧中能被称为“神剧”的不多,《迷失》定是当中的一个。它的“神”,是多方位、立体化的。

它有着复杂的剧情结构,看到最后一集,你还是如坠五里雾中,不知答案,却又觉得似乎看懂了一切;

剧中出现的众多人物,每一个都有棱有角,背后都有故事,善恶的界限在他们身上已经模糊,观众随时可以和任何一个角色产生共情的通感;

影像叙事上,本剧频繁采用了“闪回”的剪辑技巧,中后期的剧集里,“闪前”(相比回忆过去的闪回,闪前起到的是预见未来的作用)、“闪边”(呈现平行时空或异世界、死后世界的经历)一股脑全部用上,颇为新颖的叙事技巧,让观众的大脑超高速运转,似有随时爆炸的可能,但每集结束后却又意犹未尽,仍想继续探索每个角色的过去和未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天花乱坠的符号、宗教和神秘学象征。古文明、神话传说、前沿科学、阴谋论、邪教、超自然现象、外星人、不可知学说等杂七杂八的元素和标签汇聚一堂,让你眼花缭乱之外,只剩下对编剧脑洞大开的敬畏。

有网友总结:《迷失》就是一个挖了六年的大坑,看不见底,一旦掉进去,就别想爬上来了。

这部让众多剧迷膜拜的神剧,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款名为《幸存者》的综艺节目。

这档名气不小的节目,形式简单粗暴,节目组将一批人汇聚到某个小岛上,身无分文,以原始的状态分成几个小队 (或部落) 进行对抗,表现一般的参赛者会被大家票选淘汰。

《迷失》便衍生于此档节目,该节目的美国制作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想找人根据《幸存者》的孤岛、冒险、部落等吸睛元素,拍摄一部剧集。CBS将这个消息散播出去,没想到却被动作更快的ABC电视台截了胡,错失了一块“肥肉”。

有了《幸存者》的基础创意,ABC电视台找来当时名不见经传的J·J·艾布拉姆斯和达蒙·林德洛夫操刀筹划。

熟悉艾布拉姆斯的观众不少,他日后导演了《碟中谍3》、《星际迷航:暗黑无界》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等商业电影,也以制作人的身份捣鼓出《疑犯追踪》和《西部世界》这样的高口碑剧集。

达蒙则一心扑在故事创作中,他编剧的作品来头也不小——《普罗米修斯》、《僵尸世界大战》以及《明日世界》都是名噪一时的佳作。

两位年轻人异于常人的脑回路,使得《迷失》的世界观一下子就吸引住了ABC电视台。但当时达蒙对该剧的收视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他觉得光是在剧集提纲里写到的设定和谜题,就足够令人抓狂了,观众如果看这部剧集,一定会觉得在接受高难度的智商测试。何况《迷失》的编剧团队,固定成员可不止这二位,整个团队缔造了如今仍有人试图去详细解读的“迷失世界”。

据达蒙回忆,《迷失》的编剧会议室,常年布满了写着各种关键词的白板,窗户、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线索及相关背景知识。编剧团队给每一集故事、每一个角色都设定了至少三条叙事线,大家在争论中不断增添和删减剧情,以保证每一处细节都能在最后形成完美的闭环。

《迷失》首播于2004年秋天,观众们展现出了空前的热情,这大大出乎主创团队的预料。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该剧横扫了2005年的艾美奖。

六年后,这部121集的美剧在艾美奖、金球奖、土星奖上收获的奖杯已经可以堆成山。

2010年初夏,《迷失》播出大结局,打破了美国电视节目在周日夜间的收视纪录,每30秒90万美元的价格,和一晚上超8000万美元的广告收益,更是创造了一个专属于《迷失》的奇迹。

如今距离《迷失》最后一集的播出,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前,中国观众对于美剧的概念还很模糊,十年后,如果你没有在追的美剧,聚会上便会少了谈资。

可以说,《迷失》为很多中国观众敲开了美剧的大门,揭开了美剧神秘的面纱,大家讨论着“04、08、15、16、23、42”这组数字,琢磨着“达摩组织”各种标志的含义,观剧的体验就像在参与一场解谜游戏。

即便剧集完结,《迷失》仍然留下了一座巨大的迷宫,让沉迷者可以深入探险,直到今日,仍有人乐此不疲地讨论本剧,比如我。

在我的观剧谱系里,把《迷失》定义为“超展开类剧集”。“超展开”的意思,就是它的世界观是延展性极强的,随着故事的展开,多层次的世界观深深吸引着观众。在美剧的历史上,本剧可谓前无古人。

《迷失》的剧作,对身为“三流编剧”的我来说绝对是教科书级别。分析它是一项非常有乐趣的工作。你会发现,整部剧集的剧本,一直在用不断增添悬念的方法牵引观众。

每一个悬念,都会有一条逻辑线,在解释这条逻辑线时,同处于这条线上的其它悬疑点会冒出来,同时又引出更多的重合逻辑线。

如若做一张《迷失》的悬念结构图,你会看到密密麻麻、互相交错的情节宛如蛛网,它对编剧提出的巨大挑战,是与强烈的创作快感相伴相随的。

可敬的是,这些悬念,并不单纯为叙事服务,它是和角色塑造捆绑在一起的。

闪回、闪前和闪边的运用,让每个角色的过去、将来,都不断提供着支离破碎的信息,这些信息提出了疑问,又不断解释着疑问。

它们丰富、滋养着角色的精神内核。观众一边好奇故事该怎么进行下去,一边又为窥探并驱散角色身上笼罩的迷雾而感到兴奋。

在剧作上进行高强度的谜题铺设,同时又不忽略对角色的打磨,是《迷失》能够成为经典的关键所在。抛开剧集里那些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暗示、神谕和怪象,那些在荒岛上活着的人们,更令人动容和印象深刻。

作为医生的杰克,一出场就带着主角光环,但他同样有着没有光环的黯淡往事;

性感的凯特,有着坚韧的性格,但却是个烧死至亲的纵火犯;

总是带着淡定气质的洛克,曾被遗弃自己的父亲骗走一只肾;

胖胖的大男孩赫利,中过亿元彩票大奖,却也因此遭遇了天大的霉运;看起来像个天真大孩子的查理,玩乐队,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毒瘾……

这些一体多面的角色,撑起了《迷失》令人费解的谜题矩阵背后庞大的世界。剧中没有一个角色带有上帝视角,所有人都身陷黑暗,只有微弱的光能照到前路。

个体在剧集中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影响着所有人的命运。封闭的孤岛,让角色们宛如身处舞台追光中,他们或许才是《迷失》创造的最大财富。

2014年9月22日,恰逢《迷失》首播十周年。一群主创私下进行了聚会,根据外媒流传出来的消息,该剧编剧之一的卡尔顿·库斯(同时也是该剧的制片人),提出了“再造一个《迷失》世界”的提议。

他在聚会上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道具——那个每隔108分钟就要输入一次神秘数字的倒计时钟,他说:“倒计时是时候再次响起了。”

但可惜的是,库斯的提议被事务缠身的其他主创们驳回了。饰演索亚的乔什·哈洛威劝慰库斯:“《迷失》已经结束了,真的,它完结了。没有人能从那座岛上逃出去,它一直都在。所以,我们不要再想着回去,或是再来一次,它一直都在那里,我每一次坐飞机,都能在窗户里看到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