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棋这一题材在国内外打得火热。
国内,爱奇艺根据日漫改编的《棋魂》已于27日上线;国外,Netflix的新剧《后翼弃兵》同样来势汹汹。
最初,该剧由《The Queen’s Gambit》直译为《女王的棋局》。看剧名就知道,当女性主角闯入一个传统上一直由男性把持的领域,完全可以想象这个故事会表达多少女性主义的陈词滥调。
但该剧更为旗帜鲜明的主题是,“你这样的人,注定要过艰难的人生。”这或许也是该剧从《女王的棋局》这样直白的翻译,到以国际象棋最常见的开局“后翼弃兵”来命名的原因。
所谓“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最常见的封闭型开局。它恰恰对应了本剧的主题——一个天才从自我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而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意识在本剧中反而并没有如同想象般强烈。
一个天才的“失败”之旅《后翼弃兵》被不少人形容为“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与成名”。
而当真正走进《后翼弃兵》时,似乎会发现这样的判断并不够精准。那些已被印象固化的名词,套用在本剧女主角贝丝·哈蒙身上时,总有种不够贴切的别扭感。贝丝更像是站在天才定义的对立面,来诠释她跌宕而又绚烂的一生。
在贝丝身上,“孤独”早已是被选定的命运。尽管原生家庭已成为新一代烂梗,但当贝丝作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小时候陆续亲眼目睹母亲自杀、养父离开家庭、养母失去丈夫后每天靠着酒精度日时,孤独和愤怒还是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这也是《后翼弃兵》在一开始就抛出的一个天才们总要面对的问题:成名过早,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诚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但囚困于名气的包袱之中,横空出世的天才在赋予围观者以惊艳的同时,同样也在与自己的“心魔”对抗。
因此,在最开始,贝丝的崛起完全是被愤怒与天赋所驱使。愤怒基于自身的遭遇,继而在象棋世界中找到情感的依托,又借由镇定剂控制情绪,并利用幻觉挖掘天赋。
尽管贝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好怕的,在哪里都一样,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不害怕孤独。”但在她大部分的人生中,她仍选择以愤怒的情绪去面对乱糟糟的生活。
尤其是在继母离世后的那些日子里,不断囤积的药丸、酒精和失败随时都可以将她击垮。当她两次输给对手博戈夫,且每一次交手都让贝丝备受羞辱时,那把名为天赋的武器,终于刺向了她自己。
如此再回头来看,孤儿院地下室里,她的启蒙老师萨贝先生的一番话像是预言,“你这样的人会过得很难,就像硬币的两面,你有天赋,你有成为天才的本事,很难说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会有在阳光下闪耀的时刻,但那能持续多久呢?你的内心充满愤怒,你得小心。”
在逃离胜利中收获治愈但是,《后翼弃兵》的核心冲突并不是贝丝·哈蒙与世界的对抗。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所关注的“天才的忧伤”,还在于伤害背后无限趋于理想范本的治愈感。
剧中,贝丝的第一个对手,是比赛现场中的另一个女生。她们是整场比赛唯有的两个女生。
当贝丝接近决赛时发现自己第一次来了例假,慌忙进入卫生间的她被自己手下败将、比赛中唯二的那个女生施与援手。而这个女生也是比赛以来,少有耐心为她解释的人。
在一定程度上,在所有男性主导的领域中,那些稀有的女性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窘境。在这种场景中,男性们往往会倾向于告诉女生,“你的对手是另一个女生”,仿佛女性内卷的优胜者才有资格和男性竞争。
但在本剧中,贝丝和对手没有陷入这种关系中,甚至性别之差被刻意淡化。
她一路过关斩将,拼的从来都是实力。她与所有男棋手平起平坐,她与女对手的关系,也颇有sisterhood的意味。而昔日成为贝丝手下败将的男性,最后都变成了贝丝的教练和助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后翼弃兵》和《弃卒》放在一起看或许更有意思。金童玉女都是象棋天才,然而真实的冠军困于时代,虚构的冠军幸于时代。
归根结底,《后翼弃兵》所探讨的,并非只是一个女性的反抗与崛起。一个天才对天赋的逃离,或许才是该剧从始至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尽管养母一次次告诉她“象棋不是全部”,但是胜利就像是贝丝依赖的镇定剂一样,是她离不开、放不下的东西。
但一场比赛如果只有一个胜者,那么余下的“失败的人”在为了什么而下棋呢?
《后翼弃兵》给出的答案是:你过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
那个唯一的女对手,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天赋后走上了学医的道路;那些曾经输给贝丝的选手们,在决战之时,成为贝丝身边最有效的助力。
从来没有什么必须的胜利。棋,仅仅只是棋。
就像是剧中贝丝刚刚成名后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作为孤儿,是不是下棋时候会把王想象成父亲,后想象成母亲呢?
贝丝轻蔑地笑笑:是王是后,只是棋子。
这样的体悟多少有点心灵鸡汤的意味,但学会面对失败、平静对待失败当然重要。绿色的镇定剂不是天才的开关,孤独也不是胜利的筹码,失败也不会阻挠她的成功。
在故事结局,世界第一排名的贝丝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心平气和地和一个老人下了一盘棋,她终于习得了人生最重要的那一课:象棋不是全部。
【文/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