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

谎言的代价,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历史虚无主义细节

字号+作者:首页传媒 来源:首页传媒2019-12-1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作者:俞尧山“我看的时候就一个感觉,《切尔诺贝利》这部剧是基于在吸烟室里偷听到的情节改编出来的。如果不是老有人问我,我不会去看这'...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作者:俞尧山

“我看的时候就一个感觉,《切尔诺贝利》这部剧是基于在吸烟室里偷听到的情节改编出来的。如果不是老有人问我,我不会去看这部剧。这部剧其实不应该叫《切尔诺贝利》,而应该叫做《怪兽》。在剧里,最可怕的‘怪兽’是苏联政府、是苏联共产党,而不是事故本身。”①——网友评论

2019年11月6日晚8点,美剧《切尔诺贝利》首播后,顿时引发了国内美剧爱好者的疯狂追捧和舆论场的一片哗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个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心头永远的伤痛为何会被美国人拍成电视剧?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2019年5月,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33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不久,时代华纳旗下的知名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曾经推出过《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杀戮一代》等迷你剧的HBO电视网,推出了他们的迷你剧新作——《切尔诺贝利》。这部迷你剧很快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扣人心弦的剧情席卷整个北美并风靡东欧、东亚诸国,IMBD评分高达9.6分,豆瓣评分甚至一度高达9.7分。

在国内互联网上,《切尔诺贝利》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豆瓣上建立了专门的影评小组,成员接近两万人。诸多豆瓣网友纷纷就该片对体制和人性深邃的反思进行热烈地讨论。有网友提到,“看完这部剧,让我想起了2003年”,还有网友说,“建议把我国核电站的城市都圈出来,恐怖……”,更有网友质疑,“能不能科普下,女科学家(乌拉娜·霍缪克,剧中虚构人物)为什么被捕?”

然而很快,此剧却遭到质疑,被认为大量剧情与事实严重不符甚至南辕北辙。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切尔诺贝利》的N个谎言。

列加索夫自杀问题

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加索夫,著名苏联无机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化学院化工系主任。曾以技术专家身份参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抢救工作,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两周年之际自杀。《切尔诺贝利》第一集,就是以列加索夫自杀拉开序幕,并通过他之口发出“谎言的代价是什么”之问,并发表了涉及贾特洛夫(Дятлов,字幕组译为迪亚洛夫)的涉及政治相关问题的声讨。

实际上列加索夫本人在5卷磁带中更多谈到的是他参与的事故处理过程、高层决策,还谈论了RMBK和VVER反应堆的技术问题等,没有涉及审判、监狱,以及贾特洛夫的名字。②而HBO的电视剧里没提也不愿意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列加索夫留下的5卷磁带中曾经提到,切尔诺贝利专项工作组的成员们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上不安地谈论起了1979年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事故。

(录音内容的俄文文本下载地址见:http://www.pseudology.org/razbory/Legasov/00.htm)

外国发现事故后苏联才开始疏散居民

电视剧里,时任苏联副总理的鲍里斯·谢尔宾纳对疏散居民一事不置可否,直到瑞典检测到了异常,苏联方面才下令疏散普里皮亚特居民,这一剧情安排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即苏联政府是在西方国家压力下才开展居民疏散工作的。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瑞典人检测到核辐射已经是4月28日,而美国侦察卫星获取到相关资料则要更迟一些。而苏联方面实际上在4月26日就已经决定疏散居民,为此调集了1000多辆汽车,3列火车,仅用了一天,也就是到了27日下午2点就开始疏散,远早于西方国家就核事故质询苏联的时间。列加索夫也在其留下的磁带录音中提到,4月27日上午,鲍里斯·谢尔宾纳在看到工作组对核事故状况的报告后就下达了撤离居民的命令。③

关于军队救援

高级将领和军官带头,主动参加救援的苏联军队,在剧里变成了不懂真相的可怜虫。

而事实上,时任基辅军区空军参谋长的少将尼古拉·季莫费耶维奇·安托什金亲自组织驾机完成了穿越反应堆上空的侦察飞行,并因此遭受了大剂量辐射。他在事故后的头十天中连续指挥空中作业,并因此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第11552号)④。列加索夫在其留下的磁带录音中提到,基辅军区航空兵的直升机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运来了大批防化兵部队,航空兵部队由安托什金指挥,而亲自带领防化兵的则是苏联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尔·皮卡洛夫上将。皮卡洛夫上将也在之后的救援工作中身先士卒,与防化部队士兵一起完成了检测和清理工作。

而与一般的想象不同,长期以来一直为核打击环境下的世界大战进行准备,载具和单兵防护都极端注重防核防生化性能,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其他方面的苏联军队,在参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救援的过程中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装备了从BRDM-2辐射侦察装甲车到OZK防护服系统、L1防护服、OKZK防护服、DSP-I-1重型防护背心在内的全套防辐射装备。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的大部分装备至今仍在俄联邦军队中服役。⑤

直升机坠落的相关情节

在剧中,一架米-8一上场就坠毁,剧情中的设定是飞行员对侦察飞行的危险性毫不知情,直接飞到了堆芯正上方,穿过浓烟之后视线受阻,撞到了起重机的吊索。

而事实上,坠机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发生数月之后的10月2号。事故发生的原因据推测是驾驶员疲劳驾驶,未注意到吊车的钢索,不小心撞了上去。⑥

政府拿钱引诱人员参与救援

参与事故处理者称:“还有一个完全虚构的情节就是政府根本就没有拿钱来诱导大家去现场处理事故。当时根本就没有提到钱的事情,我们大家都是自愿去的。我们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我们想去帮忙。”

矿工被强征参与救援

在召集工人时,编剧故意安排了一场“冲突”:官员和带着枪的士兵,想软硬兼施地骗工人去送死,但工人不吃这套,马上针锋相对怼回去。⑧剧情中的矿工就成了与前来进行强征的权威者相对立的群体。

英雄矿工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纳乌莫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аумов)在其回忆中提到的实际情况则是:“我当时30岁,我当时在图拉州的一个矿井中工作。当事故一发生,为了消除它的影响就开始招募矿工。我们被给予了严峻和重要的任务,总体上知道它的人很少。我从这里开始讲,矿工中去切尔诺贝利的人,都是经党委员会严格选拔的优秀掘进工人、志愿者!”

被遗漏的那些重要信息

当然,拼接出《切尔诺贝利》这个“怪兽”的谎言还有很多很多,但HBO的编剧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也遗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比如离奇“失踪”的雷日科夫。在整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应对处理中,坐镇莫斯科指挥的是尼古拉·雷日科夫,是当时的苏联总理(部长会议主席),但他并没有出现。雷日科夫曾经强烈反对戈尔巴乔夫激进的“新思维”改革,并因此遭到排挤。苏联解体后,雷日科夫更是在多个问题上,把戈尔巴乔夫批得体无完肤。⑩他曾经提到,戈尔巴乔夫不打算授予列加索夫“劳动英雄”称号,反而打算将并未参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设计建造及日常运营的列加索夫列为事故责任人。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何被HBO的编剧们遗漏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再比如,如果说苏联的官僚系统需要为切尔诺贝利的悲剧承担一部分责任的话,那作为苏联官僚系统顶端的戈尔巴乔夫应该是首当其冲吧?但剧中的戈尔巴乔夫睿智而坚定,这一形象符合西方媒体自1985年他上任以来的一贯评价。戈尔巴乔夫后来嬉皮笑脸地在西方纪录片中接受了采访,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⑪

正如海报上的话:“我们听多了谎言,便不能分辨真相”。

那么,谁听多了谎言?什么又是真相?

最后,让我们再来重温一遍,HBO的这部《切尔诺贝利》里,恐怕是最真实,也最有深意的一段话吧——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我们会错把谎言当作真实

真正的危险是

如果我们听了太多的谎言

我们就再也认不清事实了

到时我们还能做什么?

除了放弃了解真理的希望

并且说服自己相信编造的故事

我们还剩什么?”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切尔诺贝利》截图、豆瓣截图和网络

参考:

①⑥⑦⑨:《切尔诺贝利,大型黑苏现场》.微信公众号" 带你去苏联".文晋

②④:知乎“HBO切尔诺贝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话题部分回答.kgb1986

③⑩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初三天:影视与现实》.微信公众号"装甲参谋部".近卫步兵师

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抢险苏军的装备,这些装备本来是应对核战争的》.企鹅号“络西”

⑧:《切尔诺贝利》最大的谎言,就是它自己》.微信公众号"乌鸦校尉"

以下资料对文章亦有帮助:《 二十世纪大灾难》.书籍数据北京出版社1998-1-1;《聚变堆放射性核素的环境迁移与公众后果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动物天堂--切尔诺 贝利无人区》.《科学大观园》2006年18期16;《苏联对“ 切尔诺贝利事故”应急处理的启示》.《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年1期;《俄 文报刊中的地名隐喻研究一以“切尔诺 贝利”为例》来源:学术期刊《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