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

谁成想,一季度一风向的2019年,粉丝型观众成了网剧的基本面

字号+作者:影视独舌 来源:影视独舌2019-08-1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网剧市场,半年一个时代。”在2016-2018的“网剧”辉煌三年,有媒体曾用这样的论断形容网剧内容迭代之快。然而在万象更新的2019,这个周期判断似乎有些跟'...

“网剧市场,半年一个时代。”

在2016-2018的“网剧”辉煌三年,有媒体曾用这样的论断形容网剧内容迭代之快。

然而在万象更新的2019,这个周期判断似乎有些跟不上形势了。回首过去的这近8个月,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旋律唱响。

从1-3月的稳健播出与库存消耗,到4-6月的“破冰”高潮与古装剧危机,再到7-8月的压线放量与暑期搏杀,2019年的网剧市场第一次有幸摆脱了“三强争霸”的基础调性。

但同时,资本不可逆转的流向改变,管理新周期的秩序重组,也让网剧市场经历了最规律难寻的8个月。

如果说以往讨论网剧,业界的关注热点大致依次为供需(内容方与平台关系)、作品与排播,那么今年恰恰要倒过来:资本分布格局的剧变,让供需变成了最无悬念的一环。而原来仅需循商业规律考量的排播,却成了如今最难拿捏的一步。

在详谈今年的网剧格局前,我们不妨先唤醒一下记忆,一起回顾一下过去近8个月的网剧发展大事。

2019年上半年网剧大事略(1月1日-8月15日)

制图:影视独舌 图片转载请标明来源

排播:从“有规”到“无学”

先说变动最大的排播。

其实,“排播”对于网剧而言,原本没有像卫视那样事关生死。

可以多频道呈现、供观众随时点播的网剧,“排播”不具有排他性。优质档期可以密集排播,强势大剧可以单兵作战,自由度高、机会成本小。从监管层面来说,视频平台在剧目选择上也曾有很高的自主性,灵活机动、无需粘稠。

因此,原先的“排播”基本遵循商业规律。主要考虑的不过自然档期、平台竞争、网台联动、网内协同这几大要素

就拿去年的爆款《延禧攻略》来说,排播逻辑就相对简单——就是“捡漏”与“抢跑”。

作为暑期档的常规加码,在7月中旬排上《延禧攻略》,一方面有“抢跑”同题创作《如懿传》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因当时清宫剧在网台已长久未曾露面,观众有消费刚需。

而如今,网剧的“排播”随着竞争的加剧与监管的变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了。“测不准”的危机感,也让不少网剧“排播”不再有据可循。

以今年暑期档为例,扎堆提档的古装剧、求生转网的卫视剧、因故延宕的“迟到”剧集体来袭,共同造就了这个“军训式追剧”的夏天。

具体来说,作为正常的自然档期,暑期档三大视频网站有1-2部“大古装”“大偶像”打对台,再加上数部中体量的体偶、甜宠、悬疑等分众剧作配,观众的注意力基本上就消耗殆尽了。

而今年6月底以来,三大视频网站光古装大剧就已经连续开播了《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宸汐缘》《九州缥缈录》四部。

“巨无霸”作品当前,让原本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青春剧、民国剧如《全职高手》《七月与安生》《烈火军校》,难以达到预期热度。而用来填充分众市场的小体偶、小甜宠、小悬疑,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暑期档,更是难见水花。

可以说,各类偶发事件的积聚,让这个暑期档的网剧排播难寻合理。

好在,随着7月中总局电视剧内容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剧集制播管理有望进入新的周期。

新秩序下,网剧“排播”一定会形成新的规律。而这个规律,一定会从原先商业诉求优先,过度为社会影响与商业诉求并重。如此,卫视平台擅长的选剧排播经,对视频网站未尝不是一种学习资源。

当然,今年上半年的网剧排播也不能用“无学”两个字,一以概之。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各大视频平台一直在努力探索着“排播”新招。

比如,《破冰行动》爱奇艺与央视八套不同版本的联动播出;优酷对《东宫》“边播边改”的排播宽容度;腾讯视频《陈情令》大结局提前看,对会员二次付费的“摸底”实验;以及三大平台都在探索的剧场化内容矩阵。

对于网剧而言,2019年不仅是制播管理的新周期,也是会员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开发的转型期。而“排播”既是平台运转的安全手册,也是服务观众的直接窗口,想必也会成为未来各大视频平台探索的重要领域。

作品:“电影级”制作的执念开始反噬

网剧与卫视头部剧已经分道扬镳。

从前两年开始,这种观点就已经在业内盛行。不少人认为,聚焦社会话题、偏向女性诉求的剧,容易在卫视取得成功;网络观众更加年轻、理性,因而偏爱“美剧质感”“电影级制作”。

比如前年的《我的前半生》之于《白夜追凶》《河神》,今年的《都挺好》之于《破冰行动》《长安十二时辰》。

然而,这个观点其实并经不起推敲。它的前半部分相对合理,但后半部分绝对存在想象的成分。这种“想象”还带着部分网剧创作者误入岐途,对着理想中的观众搞创作,在追求“电影感”的单行道上,越走越黑。

今年上半年,这种“误解”导致的“误操作”已经非常普遍。

不少网剧拿来一看,拍偶像的意境唯美、清新怡人,拍古装的金戈铁马、大漠黄沙,拍悬疑的血气逼人、暗黑压抑,很有类型的样子,都不差电影的感觉,但就是让人兴味索然,敬而远之。

其实,看网剧的观众并不见得更理性,过去成功的头部作品,也非仅有华丽的皮囊。

就拿今年的热播网剧来说,其实关注最高的头部梯队,并非只有《破冰行动》《长安十二时辰》,还有《东宫》和《陈情令》。对于后两者,“美剧类型”“电影级制作”的大帽子,是绝对戴不稳的。

网剧的观众不是更加年轻、理性,而是更加“粉丝”化。因此,他们偏爱的其实是能与自己共振的极致化类型创作,而不是“美剧质感”“电影级制作”这些表象。

《长安十二时辰》和《陈情令》的观众,其实都是“粉丝”型观众。

只不过前者可能是历史迷、美术迷,《长安》里各色人等的历史隐喻、考究到布丝发梢的造型设计,恰恰满足了他们的极致观赏欲;后者可能是言情迷、cp粉,两位男主间胆大心细的情感展现,呼应了他们的美好想象。

两部作品,都找了自己该走的独木桥,都在自己的窄道上行至了最远点。重要的不是“质感”的高级、题材的稀缺,而是类型的极致。

制作水准高却市场反响小,在此类作品扎堆出现的今年,我们实在有必要正视网剧观众“粉丝”化的问题了。

供需:主动权流向平台

“内容为王”是影视行业的金玉良言。

但我们在说这句话时,总喜欢多跨一步,理解为“内容人为王”。但事实上,熟悉影视工业体系的人都知道,好的内容不仅要有好的创作核心,还要有好的规划者、甄别者、保障者。

前几年,网剧市场资金快速流入,发展迅猛。彼时,扮演规划者、甄别者、保障者的,往往是一个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当时,视频平台激增的需求让制作团队不愁售卖,而持续充裕的资本市场,则给制作公司的“组盘”留有非常宽容的“试错”空间。

然而,在进入“寒冬”的调整期以后,供需格局发生了改变。资金的退潮,让不少制作公司失去了“组盘”能力,原本制作公司占有稀缺资源(IP、明星),平台被动买单的高毛利率时代一去不复返。

进入2019年,网剧市场上真正能避险求存的制作公司,除了少数影视龙头企业,便是与平台关系密切,以承制业务为主的优质制作公司。在上半年,它们基本都有作品稳定输出,比如小糖人的青春剧《独家记忆》、灵河文化的悬疑剧《黄金瞳》、互动剧《他的微笑》等。

也就是说,头部网剧的供需生产,已经进入到平台掌握主动权,统筹调配制作团队的阶段。具有更宏观视角的平台方,成为了网剧生产的规划者、甄别者、保障者。

这种主导权流动,是网剧市场走向产业化规范的表现。

事实上,国内制作者常提的美剧编剧中心制,其实就是一种平台主导的定制体系——编剧虽然有全权开发概念剧本的自由,但电视台用99%的淘汰率和科学的试播制度,保证了内容主导权。

另外,随着网剧内容新品类的不断开发,平台的主导权也在不断强化。

2019年以来,视频网站在定制短剧、互动剧、竖屏剧的分众新领域上动作颇多。平台不仅规定内容新品类的标准,还集中技术力量搭建生产辅助平台——比如提供功能模块,帮助普通影视创作者生产互动剧的平台。

今年对于网剧来说是政策调整年、市场调整年,也是生产体系的调整年。在秩序渐稳的下半年,平台精耕会员的新操作想必会全面铺开,到时网剧会展现出什么新面貌,我们不妨心怀期待。

【文/铁皮小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