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凯文、陈畅 科创远川汇
比尔盖茨都称赞的美剧,告诉我们如何创业和投资
作者:凯文、陈畅
编辑:董指导
科创板已经轰轰烈烈运行快两周了,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是中国高科技创业与投资大浪潮的又一个起点。
谈到高科技,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无疑是全世界最为火热和成熟的地带。硅谷在运转中所产生的创业文化和投资理念,也不失为我国高科技的一个重要参照。
因此,今天,我们就用一部豆瓣9分+的美剧《硅谷》,来了解下美国高科技领域,投资者与创业者之间的运转法则。
这部剧好不好呢?那是相当的好。
Snapchat(市值超百亿美金的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总裁 Spiegel 如此形容《硅谷》:“这简直就是一部纪录片。”
比尔·盖茨也在自己的博客中强烈推荐《硅谷》。他说,如果想了解硅谷的运作方式,那就应该观看这部由HBO制作的电视剧。
毫无疑问,敢干的创业者,与敢投的投资人,是铸造科技企业必不可少的两大角色。但这两者之间也充满了相爱相杀的迷思。而这部美剧,正是打开了一个个迷思,展现硅谷的真实面貌。
迷思一:为什么我要了20万美金,却拒绝了400万美金?
男主(创业者)开发出了一款极富创造力的算法产品后,先后有两位投资者抛出了橄榄枝。
其中一位财大气粗,先出资300万,得知有人竞争后又加价到400万。而另一位先是出资30万,很快又降价到20万。出的少还降价,这位投资人是脑袋被门挤了吗?
然而,男主却选择了后者,难道他俩进的是旋转门,都被夹住了?
但背后的缘由是股份比例。第一个出钱多的人,要求全额收购。而出钱少的人,则仅要求获得5%的比例。但两个投资人对公司的估值(账面价值)都是一样的,400万美元。
这就是股权融资中,估值杠杆的效果。通过融资一小部分资金,即可在瞬间制造出巨大的账面价值。新闻里不少公司宣称估值几十亿,上百亿,但实际上也许只获得了100万元资金,出让了1%的股份。
对于优秀自信的创业者而言,小额融资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把最珍贵的东西,即股权增值的希望,留给自己。
当然,接受小资本撬动大估值,也要衡量下利弊和实际资金需求状况。毕竟还有个寓言故事在提醒我们:
一位饥寒交迫的农夫,得到了国王的奖励,可以随意许愿,于是他许下了愿望:找一个棋盘,由国王在每个棋格里放大米。第一天在第一个棋格放1粒米,第二天在第二个棋格放2粒米,第三天4粒,第四天8粒,每天都是昨天的2倍,放满为止。
结果,第6天,农夫饿死了。
迷思二:为什么团队里需要有一个懂财务的人?
男主在接受投资后,开心的去找投资者要支票,然而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先要给出公司的商业计划,以及财务预测。这让擅长和字母打交道的码农,一脸懵逼,数字图表、现金流是什么鬼。
通常而言,无论是硅谷还是国内,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因为专注于技术,认为可以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才走上创业之路。
但这是一个商业社会,一个金融社会。投资者不仅仅是要投资一个产品,更是要投资一个有机运行、可以上市的公司。而这个公司则需要有商业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结合,才会更容易成功。
马老师曾说过,创业初期最讨厌公司里两种人:会计和律师。但他还是把“本科学经济,博士学法律”的蔡崇信作为了阿里巴巴的永久合伙人。也把企业管理交给了会计师事务所出身的张勇。
小马哥为腾讯请来投行资深人士刘炽平,陌陌也因为在经纬工作过的郑毅加盟,才有人可以天天和投行对数据,过财务,顺利IPO。
有个财务管家,创业更加平稳。
迷思三:为什么给你高估值的时候不要太高兴?
男主公司的产品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引来了大批投资者。公司估值也是越来越高,正当男主激动不已时,一位投资人却告诉他:你拿了这么多钱,反而会毁灭你自己。
原因很简单:资本需要的是每一轮都增值,这个游戏才能够持续的玩下去。
如果一开始就接受高估值,那么下一轮就很难报出更高的价格。而如果先进入的人亏本,那么就不会有下一轮的玩家进入,公司就很难启动下一轮融资,继而陷入困境。
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步子太大了,咔嚓,容易扯着蛋。
迷思四:为什么公司挣钱的时候,投资人反而不开心?
当男主兴致勃勃地给投资者计算,由于公司控制成本而产生的盈利时,却被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
不不不,别TM要收益。
如果一开始就产生了盈利,投资人就会更关心盈利规模的扩大,从而遏制公司的想象空间、以及其他需要探索的业务。
对于初创期的公司,只有在前期先不变现,用资源把饼画大,才能鼓动后来者接盘。
国内投资也是如此,有着“中关村第一次才女”之称的梁宁,曾经创办过一家旅游网站,投资人是雷军。一年后,雷军问她,公司还有钱吗?梁宁高兴地说,有,我边花钱边赚钱,一边做旅游网站,顺便做些广告赚点小钱。
雷军听完后就教导道:你现在创业,要做的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我建议你不要再分精力去赚这些小钱,剩下多少钱,花完为止,看你能不能把你的构想做出来。作为投资人,我愿意承担资金的损失,也不想看到你抱着一个小广告公司,耽误时间。
虽然商业的本质是赚钱,但是对于科技企业而言,需要不断用各路资源,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有时过早的赚钱未必是好事。
当然,总烧钱,烧到用户排队领押金,也不是啥成功的创业和投资。
迷思五:为什么不要执迷在你的远大理想中?
男主规划了一个极为先进、宏大的产品和应用场景,而当他和投资人交流了之后,投资人作出的决定是:
派出一位职业经理人夺走了男主的权力,用先进的技术制造出了一个极为老土的产品。
对此,男主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在暴殄天物。而职业经理人则反击道:这种验证了的模式,才能得到其他投资者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才能带来股票最快的增值。太远的场景,对于当前的投资者根本不重要!
这就告诉了创业者,如果创业真的要为实现梦想,那么必须学会驾驭资本。
乔布斯第一次创业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在埋头研发电脑时,被董事会用做销售出身的职业经理人换下,而且被踢出了自己的公司。
相比之下,东哥在创办京东时,就利用A/B股的结构,牢牢把握了公司的主导权。不但顶着亏损打造了京东物流网,还能在明大一夜后安然无恙,稳坐董事会。
而苹果公司的投资人呢,最终还是把乔布斯请了回来,并因为乔布斯的梦想,创造出了伟大的苹果。
所以,有时候创业者的梦想是个P,有时候投资人的看法是个P,如何平衡?当然是牢牢拿着控制权才说了算啊。
迷思六:当你的对手融到钱后,为什么要开香槟庆祝?
男主的被职业经理人抢走权力以后,无法实现自己的规划,极为苦闷。而他的死对头为了进一步打击他,大手笔的投资了采用和男主一样思路的竞争对手,但这却意外地让男主起死回生:
看,就说了我的想法是对的,还值这么多钱。
(ps:竞争对手此时拿到了两亿五千万元的融资)
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估值方法说起,传统企业由于业务稳定,其现金流、实物资产、以及公司价值都可以被准确衡量。
然而,对于高科技企业,复杂的技术和不明确的场景,导致传统的估值方法完全失效。这时候怎么办呢?
很简单。鬼知道值多少钱,先看看别人给多少钱。总要有人先开一枪的。然后照着葫芦画瓢就行了。这就是相对估值法。
这种情况下,如果连竞争对手都没有,反而成为了一件坏事, 更极端一点的说就是:
你的敌人,决定了你的价值。
当初杀红了眼的滴滴与快的,融资节奏就是前后脚。2014年12月,滴滴刚拿了腾讯7亿美元,一个月后快的就从阿里那里拿了6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快的的融资都还只是千万美元的小级别。正是因为滴滴喊出了高价钱,快的也才好张口要更多。
所以说,如果竞争对手拿到钱了,别伤心,开个香槟庆祝下。但最重要的是,喝完香槟,别忘了打电话给你的投资人说,嘿,老伙计,可以再投更多钱了。
今天就先展示以上6个迷思的解析。在迷思解答中,投资人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有着天使的优点,却说着魔鬼的语言。
他们既可以目光长远,做一个不看盈利、让创业者享受财富增值、实现梦想的天使;也可以目光短浅,做一个只考虑股票、用高估值诱惑,把创业者带到资本游戏中的魔鬼。
然而,不同于由伟光正的财政补贴营造起来的温床,正是这些交错着光辉与贪婪,理想与短视、鼓励与逼促的创业文化和投资理念,才能在一波波浪潮中,诞生一家家伟大的公司。
正是这种相爱相杀,才成就了硅谷,成就了华尔街,成就了美国。我们期待更多如此精彩的故事,在中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