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

《长安》热播背后,逆快餐化审美时代来袭?

字号+作者:网娱观察 来源:网娱观察2019-07-1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作者/Danny编辑/骨骨《长安十二时辰》正在掀起一股逆快餐趋势。上元节前夕,表面弥漫着欢乐祥和气息的长安城,混入了一群动机可疑的恐怖分子“狼卫”。死'...

作者 / Danny

编辑 / 骨 骨

《长安十二时辰》正在掀起一股逆快餐趋势。

上元节前夕,表面弥漫着欢乐祥和气息的长安城,混入了一群动机可疑的恐怖分子“狼卫”。 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强强联手,在一天十二时辰内解除危机……

今夏,这部踩着六月尾巴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堪称是下半年第一部有望出圈的剧集。 目前共计25集第一季剧集已然播出过半,剧中长安城已然入夜。 “月黑风高杀人夜”的到来,也使得粉丝们的观剧情绪迎来了新一波高潮。

目前该剧豆瓣评分高达8.6分,共约12万人参与评分,其中半数人都给出了五星评价。 要知道,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323部国产剧里,只有9部超过了8分,超过8.5分的只有1部。

有趣的是,从剧情设置、台词对白到服道化,《长安十二时辰》与传统认知中的快餐爆款剧都有很大不同。 在这个2倍速观剧为主流的时代,《长安十二时辰》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设置观剧门槛,让观众恨不得0.5倍速,一边查资料,一边慢速观剧。

描摹一个时代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易烊千玺和雷佳音主演,原定于2018年末上线,但因为各种原因,今年六月末才“突袭”式上线。

尽管如此,该剧依旧凭借粉丝间的口碑传播而一鸣惊人,以8.8分的豆瓣开分,创下了今年国产剧的新纪录。

值得一提是,口碑爆表背后,粉丝们对于《长安十二时辰》的评价则有些“杂糅”,甚至让人感觉大家看的不是一部剧。

十二个时辰(24小时)、破案、警匪、反恐,这些关键词很容易让一个美剧迷联想到经典美剧《24小时》,也因此一部分评价把该剧视为中国版的美剧《24小时》;

在城里屋檐跑酷,开马车和敌人竞速,站到至高点(鸟瞰点)观察地形并同步地图…作为游戏粉丝看到这些时,恍惚间觉得自己是在看真人版《刺客信条: 长安》的直播;

管皇帝叫“圣人”,把父亲叫“阿爷”,圣旨开头终于没有那句断句就没对过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热衷考据的古风迷痛哭流涕地表示,这绝对是一部历史纪录片《长安的一天》。

这种评价的 “ 杂糅 ” ,和原著小说的诞生渊源脱不开关系。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在哪里?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雏形,正式来自于作家马伯庸回答这一问题时随手写下的刺客小传,这也是故事中《刺客信条》游戏基因的来源。

在丰富故事内容的过程中,马伯庸则借鉴了美剧《 24小时》的结构,使得小说情节变得更为紧凑,这也为故事埋下了美剧的基因。

最后,写作过程中,马伯庸查阅了大量文献,力图还原当时长安的真实风貌,这使得小说中又有了还原真实历史风貌的基因。

而这些基因又在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中被导演曹盾进一步放大,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杂糅的《长安十二时辰》。 因此,不论是服道化方面对大唐长安社会风貌的还原,从长安坊市平面图到唐朝百姓的服饰打扮的处处严谨,还是依托真实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还原重塑和在台词上的考究,都让该剧显得与近年来大多数披着历史表皮的“古装剧”截然不同。

事实上,回顾过往的古装剧,要么是借着古装剧的噱头,讲着现代人喜欢的言情、职场乃至家庭伦理故事,比如《延禧攻略》《甄嬛传》就像极了古装版《杜拉拉升职记》; 要么便是如同早年间的“XX王朝”系列那样,关注帝王将相和封建王朝兴衰的历史渊源的正剧。

如同《长安十二时辰》一般,老老实实还原时代特征,还原平凡人与众生相,而并非只把历史题材当作一种噱头的真正历史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缺位的。

而这些恰恰才是创作一部历史剧最该有、也最困难的部分,正如马伯庸在书中所写的: “写这么一部作品,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故事的编织、人物的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 ”

野心与瑕疵

曹盾是个有“野心”的导演。

剧集一开头,曹盾就使用一个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试图将观众“拉入”长安。 从远处的红墙绿瓦的房檐,到画着唐妆的侍女推开朱红色的窗,隔着几只上元佳节的灯笼向繁华的街道上张望,叫嚷着“伯伯上元安康“的幼童,坊市中热腾腾的胡饼……

这一切的一切通过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串联起来,使得人恍惚间从高楼大厦的现代都市穿越到天保三载,刚刚开市的长安城。

剧中的长安城也严格的复刻着那个年代的长安城,不仅仅是建筑风貌、坊市布局,就连剧中人物一个小小的配饰都要合乎真实。 比如,与往常古装剧簪子的佩戴方式不同,易烊千玺饰演的主角李必,头上的簪子是纵向插的,而不是横向插的。

为此,剧组受到很多质疑。 直到道教协会的人站出来表态,大家才知道其实这才是正确做法。 李必修道十年,头上戴的是道观上清芙蓉冠,与冠相配的是子午冠,簪子插向中间而不是左右两边。 纵向佩戴簪子的方式称之为子午簪,正是道教的特色。

不过,最终呈现出来的剧集中,虽然场景宏大壮美,服道化细节令人咂舌,但或许是曹盾太执着于对于细节的还原,而使得精力有限的他,在其他地方难免有些疏忽,让剧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瑕疵。

比如,易烊千玺虽然形象和曹盾心中的李必不谋而合,但导演对于半文言、半唐话台词的执着,显然让易烊千玺有些吃不消。

台词像是早读背课文一般有气无力也就罢了,在一部以还原著称的剧中,把字音读错就实在不该了,尤其是把 “ 辟谷 ” ( b ì g ǔ )说成了 “ p ì g ǔ” , “ 叨扰 ” ( t ā o r ǎ o)说成了 “ d ā o r ǎ o ” 这种错误更是让人不能忍,毕竟,这是高中语文的必学知识,并不生僻。

当然,这并不是说易烊千玺不够努力,曹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到,易烊千玺是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演员,为了演好李必,他下了很多苦功研究台词的意思、读法,大部分的读法是非常准确的。 只是仍难免有所错漏罢了。

再如,原著中雷佳音饰演的主角张小敬,是一名对朝廷无比失望的匪徒,有必死之心,对特赦的诱惑无动于衷。 而电视剧中则改成了一开始因为特赦而顺服,发现受骗后则为了李必几句“守天下百姓”的鬼话就接受了任务,实在让人物性格难以自洽。

此外,因为一共只有十二个时辰,所以每集剧能描绘的时间是固定的,而有限的时间里又一定要把该时间段的内容讲完。 这就使得在信息量过大的前几个时辰里,很多镜头只能一闪而过,让人摸不着头脑,恨不得0.5倍速观看,生怕错过重要信息。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线索逐渐明朗,剧情又显得有些拖沓,“一个时辰之内怎么发生了这么多事,怎么还没结束”,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诸如此类的小瑕疵还有很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盾的“野心”和他的《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开创了一个古装剧的新纪元,值得认可和夸赞,但也不得不指出,《长安十二时辰》也谈不上尽善尽美,未来在其基础上,还原真实历史风貌的题材剧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逆快餐时代来了?

尽管大家都觉得《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好剧,但是还是有朋友表示: 看不下去。

大环境使然,在碎片化、快餐化的冲击下,别说安心看一部大剧,连安安稳稳坐在电影院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的人都少了,更何况是一部不能倍速播放的剧。

去年以来,随着爱优腾等大型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倍速和“只看TA”的功能,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剧成了看短视频一样的快消体验。

如果把可以倍速观看的剧集比作麦当劳,那处处设立观剧门槛、语言晦涩、知识点密集的《长安十二时辰》则如同一桌满汉全席——大家都知道满汉全席好吃,但是吃惯了麦当劳以后,再想慢条斯理的用个正餐,挺难的。

坦白说,如今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中,曹盾这样挑战用户观剧行为的做法,很冒险。

好在,从目前的数据表现来看,曹盾是成功的。 对于精致的内容,大部分观众还是愿意静心去品味的。 由此来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除了填补历史剧品类的空白之外,也有望为剧集市场掀起一股逆快餐化的潮流,就如同综艺界的“慢综艺”一样,让浮躁的时代沉淀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披上“古装”、“IP”和“流量”皮快餐式剧集的消费模式会逐渐向精品化过度。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不断拉高观众审美,剧集精品化必定是大势所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