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

比恐怖片更恐怖,这部美剧拍出了女性会遭遇的人间地狱的真实模样

字号+作者:藤井树观影团 来源:藤井树观影团2019-07-0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剧,几乎是被所有人公认的神剧。自2017年开播以来,《使女的故事》话题度和口碑一路飙升,2017年直接在“美剧奥斯卡”艾美奖上囊获最佳剧集'...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剧,几乎是被所有人公认的神剧。

自2017年开播以来,《使女的故事》话题度和口碑一路飙升,2017年直接在“美剧奥斯卡”艾美奖上囊获最佳剧集、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五项大奖。

更令人惊叹的是,《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开始就由编剧自主创作,收视再掀狂潮之外,口碑不降反升!(隔壁《权游》,跪下!)

而第三季的回归,必须让人忍不住称神。

《使女的故事》最惊艳的,还是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观。

如果有一天,身为女性的你突然被老板告知不再有工作的资格,银行账户被锁定,甚至不再有权利外出。然后,在一群持枪的男人面前,你只能服从命令,质疑和反抗得到的只有暴力,面对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办?

这并不是一道情景模拟题,《使女的故事》所描述的,是这个情境发生之后的人间地狱。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3

导演: 麦克·巴克 / 阿马·阿桑特 / 迪尔巴拉·沃尔什
编剧: 布鲁斯·米勒 / 吉拉·斯奈德
主演: 伊丽莎白·莫斯 / 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 / 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
类型: 剧情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首播: 2019-06-05(美国)
集数: 13

1

“使女”

《使女的故事》改编同名反乌托邦小说,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1984年在西柏林,阿特伍德写下了这部女性版的《1984》。这部书里,记录了一段特殊时期人们的所思所想,但也更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反思。

序言中写道:“切记,在这本书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重现过去,思考现在,冷眼未来,那些关于女性和极权统治的思考,铸就了一部杰作。

在近未来的世界,由于地球污染严重导致生育率极度下降,美国政府处于混乱之中。

奉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政党顺势通过血腥革命的手段建立起基列共和国(Gilead),这个极端男权主义的国家处于政教合一的状态,同时奉行森严的等级制度。

于是,女性的噩梦随之而来。

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男性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所有的统治阶层皆由男性出任,他们统称为——大主教。

而女性,则有着严格的的品级制度。主教夫人们依然有话语权,而次一级的,是女佣和管教嬷嬷。

管教谁?使女。

所有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都被强制带入红色感化营进行规训,女性被物化为行走的子宫,唯一的使命就是为上帝孕育生命,这些女性也自然地被称之为“使女”。

作为基列国地位最高的群体,大主教在有夫人的同时,家中都配有一名具有生育能力的使女,后者的义务,就是为大主教诞下孩子!

每个月必须面对的“受精仪式”,简直是一场灾难,主教夫人会按住使女的双手,让丈夫完成这次法律许可的QJ。

经过这个仪式生下的孩子,她们会认为是自己所生。

月经都会成为被责骂的缘由,直到诞下婴儿熬过哺乳期,使女便会被派往下一个家庭,继续这份使命。

不服从的,迎来的就是毒打,甚至肉刑,比如挖去眼睛、砍掉手脚。

只要有子宫,她们就依然可以做“使女”。

而除了这些刑罚之外,基列国的“天眼”无处不在。

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监视,让所有人战战兢兢。而出于自保心理,结伴的使女之间也是互相猜忌,甚至互相监视。

这也是为什么被称为“女性版《1984》”:老大哥,哦不,大主教在看着你!

简直骇人听闻,这不是反文明吗?一群老男人的意淫,居然搬进现实?不,作为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国家。“代孕”可是有《圣经》教义指教的!

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对拉结生气,说,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岂能代替他做主呢?

拉结说,有吾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经•创世记》第三十章1-3节

《使女的故事》的主角琼,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式的“使女”。

在基列国的社会之下,她被剥夺掉原来的名字,被称为奥芙瑞德,这里的“奥芙”是英文介词“of”,后面“Fred”则是大主教的名字,意思也就是“属于弗雷德”。

第一季中,琼作为使女进入弗雷德大主教的家为其代孕。

她从未熄灭过自己的反抗之火。为了自己被基列国抓走的孩子汉娜,即使遭受再多迫害,她也从未有过退缩,于是努力周旋于大主教、女主人和司机尼克之间,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罪恶之国。

幸运的是,她收获了尼克的真心。

但不幸的是,她一次次地逃跑,最后却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她的新生儿,加之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在第二季,琼彻底点燃了自己的反叛意识。

幸运的是,琼并非孤身一人。在使女包括女佣群体中,一个庞大的反抗组织正在酝酿,他们多次帮助琼化险为夷。

在第二季的结尾,琼联合大主教的夫人瑟琳娜和众多被极权压制的女性群体,将新生儿尼可送出基列国,在高潮之中点燃了基列国女性反抗的火焰。

但她选择留了下来,为了自己的女儿汉娜。

同时,她将和更多使女一起,开启推翻基列共和国的新征程。反抗联盟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原著小说里提到的内战,似乎已经听得到脚步声。

但事情,真的会那么简单吗?

2

女性崛起?

第三季开场镜头,直接向观众揭示上一季结尾留下的悬念:琼为了女儿汉娜留在基列国,机缘巧合之下接替逃走的艾米莉。成为劳伦斯大主教的新使女。

这个转变也将第三季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

经历了前两季的历练,这一季的女主琼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长,剧情更多着墨于琼和劳伦斯大主教之间的关系。

劳伦斯大主教,和其他恶心的老男人似乎不太一样,他是会以智慧和能力衡量人的价值的。面对自己建立起的基列国,无数无辜者的丧命加上妻子的精神失常都令他遭受良知的谴责。

但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坚信“适者生存”。哪种社会形态更稳定,他就会选择那一边。

在后续的故事中,他究竟是女性觉醒的助推力还是抑制者?谜团重重。

相比较琼一直以来强烈的女权意识,第三季最令小编震撼的是主教夫人瑟琳娜的觉醒。

基列建国前,瑟琳娜是女性主义的领军人物,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女性地位》,坦然宣称“绝不能把女性的温顺混为软弱”。

但也正是她,在政权变更时“应景”地提出“应当将生育能力作为国家资源,把繁殖当成道德责任”,鼓吹着女性应当履行自己生育后代的生物职责。

后来这成为基列国的立国之本。换句话说,正是瑟琳娜,开启了女性压迫女性的暴行。

一直以来瑟琳娜都和琼看不对眼,失去孩子之后的瑟琳娜,意识到自己生存状况的恶化。

基列建国后,她本以为成为分蛋糕的人。但她发现,自己不再被允许上台演讲,不再被允许过问丈夫的工作,甚至被家暴都求助无门。

在压迫女性问题上吃了人血馒头的她,开始自尝恶果。为了翻身,她带领各主教夫人要求《圣经》主权,并呼吁“修正”。结果,却是她自己被砍掉一截手指。

于是,她一把火烧掉了那张象征男性特权的繁衍之床,同时也燃起了瑟琳娜内心反叛的火焰。这个此前的社会活动家,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反抗如火如荼,但先前酿就的苦果,留下了无法承受的余味。

终于成功出逃到加拿大的使女艾米莉,见到孩子并没有我们所期待的亲切感,相反的是明显的陌生感和尴尬感,连拥抱都变得犹豫不决。

经历了基列国囚禁之后重新回归到正常社会的艾米莉,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无法适应出狱后生活的老人,失去了教授的傲气,剩下的只有恐惧。那是属于她的,习惯的“体制化”。

一直以来作为忠犬、还被艾米莉袭击的莉迪亚嬷嬷,在第四集中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对自己坚信的教义产生了怀疑。

在珍妮请求再为帕特南大主教夫妇生一个孩子时,莉迪亚嬷嬷疯了一般冲上去殴打珍妮,环绕在周围的主教们脸上的厌恶和欲言又止,令莉迪亚嬷嬷茫然无措。

作为基列国最坚定的卫道夫,在掌权者面前却因为自己的忠诚而被鄙视,作为女性群体的一份子,莉迪亚嬷嬷能成为抗争的一员吗?

这场女性崛起的大戏,正在每个人的心里,点亮小火苗。

她们维护的是女权,更是被压迫、被剥夺的人权。正因如此,这部剧的意味早已不只是女权,更会让每个观剧的人感觉热血沸腾。

如果面对残酷的环境下,当我们每个人都是“使女”,那么每个人都不会再成为“使女”。

3

我们的文明在倒退吗

“女权”、“女性主义”,在过去的十几年越喊越响,但成效或许越来越差。

随着女权运动逐步扩大化,一些误读和激进,正让整件事变了味道。很多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者被极端主义者扣上了极大的污名。

“世界变得更好并不代表对每个人来说都更好……通常对部分人来说,只会更糟。”大主教沃特福德这话,正在成为现实。

女权,女性,成为某种口号或者政治正确的符号,在被滥用和延展,甚至成为川普和希拉里竞选时候的竞争阵地,在川普上任之后,更开始推行一系列保守政策。

女性的子宫,成为权力斗争的新场域。

在特朗普上任之后,阿特伍德在重版《使女的故事》的序言中写道:

“最近的美国大选后,恐慌与焦虑蔓延开来。基本的公民自由被视作受到侵害,过去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以来女性赢得的权利也糟到侵害,对许多群体的仇恨开始滋长,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者开始表达对民主政权的嘲讽。”

前段时间,美国阿拉巴马州参议院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严苛的堕胎法案HB341。随后密苏里州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

法案规定,除非孕妇受到生命威胁,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堕胎(即使是被强奸或乱伦),协助妇女堕胎的医生也将被判处10-99年监禁。

一石激起千层浪,60年代“罗伊诉韦德案”以来女性争取的堕胎自由,已经名存实亡?

下一个法案会针对谁?黑人,华人,墨西哥人?或者,具体的某个国家?

自由的获得,从来都伴随着无数牺牲。但守护他们,更需要对每一个令人不安的转化防微杜渐。女性的战场,也是每个人的战场。

美国这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引起了极大地争议,很多女性打扮成《使女的故事》中的角色,讽刺州政府试图将女性作为生育奴隶的暴行。

“使女”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受到制度伤害的象征,尤其是在这些堕胎议题、女性医疗健康权问题以及职场性别歧视上显得尤为明显。

掩盖在所谓“平权”口号之下的人们,究竟是为了“政治正确”而随大流,还是真的有所觉醒?如果他们的权利因此有任何损失就会跳起来,那么许多事,将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使女的故事》是一支号角,当它响起,希望可以唤醒一些人。

如果少数群体无法为自己发声,那么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

如果一直阻碍娜拉的出走,这个世界还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吗?

平等的诉求和自我的表达,真的有那么难吗?

当琼看着墙上那些曾经的使女留下的血迹,或许我们该想到的,是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如何避免历史的倒退。

女性,永远不可以成为“使女”。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