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女主角。
检测病毒。
《血疫》剧照。
HBO出品的《切尔诺贝利》刚播出完结后不久,一部题材相近,并且是新鲜出炉的美剧——《血疫》又横空出世,这是一部由国家地理频道出品的六集迷你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生化危机”的故事。该剧目前豆瓣评分8.2,也是今年迄今为止一部非常有人气和口碑的现实主义题材美剧。
改编自非虚构小说
原作者曾获防疫斗士奖
《切尔诺贝利》呈现了人类同核辐射斗智斗勇,在剧中最大的敌人就是那看不到摸不着又无处不在的辐射,整部剧通篇都能让人感受到绝望和无能为力。与之相似,《血疫》讲述的是另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病毒。
《血疫》改编自美国非虚构文学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的同名畅销书,该书曾于2016年在国内出版,但影响力远不及如今这部美剧。所谓非虚构文学,是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也被称为“第四类写作”。也就是说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这本畅销书,是基于现实的基础上撰写的。从译名上我们就可以大致看出来,《血疫》讲述的必定是关于瘟疫病毒的故事。没错,这种病毒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能够引起最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
如果你看过《战狼2》的话,肯定会对里面的“拉曼拉病毒”有印象,其实电影中“拉曼拉病毒”的原型就是埃博拉。虽然我们在生活中或者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中见到过各种各样的病毒,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病毒拥有如埃博拉一样的极高致死率,而且这种病毒的潜伏期虽然理论上是2~21天,但通常最多5~10天就会发作。
《血疫》原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背景显赫,他是《纽约客》撰稿人,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1984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第一道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
十年后,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是科幻作品中的常客
与《切尔诺贝利》一样,剧情的开篇,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夏尔·莫内这位法国人感染了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他是业余的博物学家,喜爱鸟类和兽类,离群索居,他的种植园位于肯尼亚西部。据认识他的人回忆,莫内尤其喜欢野生猴子,他有特别的办法与它们相处。他会拿着一块食物坐在那里等着猴子接近,猴子会就着他的手吃东西。
在莫内感染了马尔堡病毒的十几天后,在医生的建议和朋友的帮助下,他乘机前往内罗毕医院就医。于是观众便看到了剧中那可怕的一幕,乘上飞机的莫内来到洗手间,他的脸上已经满是脓包,回到座位之后,便开始不停地呕吐,吐出了大量红色粘液。当被送到医院之后,莫内已经瘫倒在病床上,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抽搐和内外出血。医生谢姆·穆索凯想利用呼吸管帮助他顺畅呼吸,结果被莫内口中喷出的血液溅射了一脸。毫无疑问,谢姆医生也感染了马尔堡病毒,并且在10天之后以同样的方式死去。
就像普雷斯顿在原著中提到的那样: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夏尔·莫内带着他体内的马尔堡病毒进入了内罗毕。接下来的剧情分成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1989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了美国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的马里兰州,另一条则是它的源头,刚果埃博拉河畔。第一条故事线中,身为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女主角南希在科学实验室黑猩猩身上的血块样本中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当时并没有已知的治疗方法,但这种病毒却出现在了马里兰州。
病毒与辐射是恐怖类科幻作品中的常客,因为这两者在作家(或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能够引起各种各样的生物变异,说起关于病毒的科幻恐怖作品肯定要数《生化危机》系列电玩和影视作品最为出名,当然,还有不计其数的“丧尸”类型影视作品(比如美剧《行尸走肉》)也常常利用“病毒”作为其“科学依据”。
不少国内网友看了《血疫》后感叹,“此剧比《生化危机》更恐怖,比《切尔诺贝利》更虐心。”更细思极恐的是,就像普雷斯顿原著中提到的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卡尔·约翰逊所说的那样: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