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剧《权力的的游戏》最终季正式上线,掀起全球美剧迷的狂欢。
时下,中国影视行业崇尚“爆款”,作品点击过亿,网络话题刷屏,便可被冠以“爆款”,赢得圈内热议。
只是,在《权力的游戏》面前,一些近年的所谓“爆款”显得极为苍白。美剧迷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只有两种美剧,一种是《权力的游戏》,一种是别的美剧。首播于2011年的《权力的游戏》因为传播率惊人,被不少观众称为“美剧的半壁江山”。
与将“爆款”视为“最初梦想”与“最终归宿”的国产网络剧集不同,《权力的游戏》一开始并不被看好:HBO高层甚至一度否决了这个项目,只是,剧集最终凭借精良的制作与优秀的故事,一路逆袭成王。
从不把自己当“爆款”的《权力的游戏》,其实藏着最具参考性的“爆款法则”。
借着最终季的浪潮,业内围绕这部热剧的探讨不断。日前,由东西文娱、湛庐、三联书店共同主办的论坛《HBO爆款的“常识”》,就请来互联网人、影视投资人共同探讨了《权力的游戏》带给中国影视界的启示。
迷信大数据,不如回归内容创作规律
“为什么内容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时代,精品反而少了?”
在论坛现场,上海文交所副总裁潘乐群的一个疑问,点出了不少当下观众的疑惑。
确实,称得上经典的影视剧大多已被列入“童年回忆”。究其原因,除了岁月感为作品附加的情怀涂层外,恐怕也与近年浮躁的影视剧创作生态有关。一窝蜂跟风热门题材,为了赶上热点加急赶工,让一批看似火爆的影视作品离经典越来越远。
潘乐群指出,从这一点看,《权力的游戏》给影视产业的第一大启示便是,回归内容创作的基本规律。事实上,《权力的游戏》项目启动前,并不被HBO高层看好。不少人认为,这部作品不但世界观架空,还涉及到龙、冰原狼等需要特效完成的物种,制作困难,还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先例,风险系数极高。但“实验性”的《权力的游戏》最终还是凭借优质的故事与精良的制作征服了观众。
有数据统计,《权力的游戏》每季投资平均达6000万美元,而每集600万美金的制作成本可以拍41集《甄嬛传》。
当然,仅靠资金的投入并不能堆出好剧。HBO的制作人曾透露,他们拍摄第一季时,在特效上基本“没花什么钱”。靠走心的故事与精彩的人物牢牢吸引了观众后,才慢慢在特效上逐步加大投入。业内人士指出,剧集屡屡突破收视纪录,因为其将大历史的交汇与人物的个性细节都“磨”到了极致,人物身上每一条伤疤都是有来历,有故事的。
在拥有20多年电视节目制作经验的达兴亚洲节目顾问方世彤看来,以《权力的游戏》为代表的一些优质剧集的成功,也与不迷信大数据,尊重原创的生产逻辑有关。“网络时代,大数据成为一种指导创作的手段。但大数据对影视作品成功的作用有多大,本身很难验证。号称通过大数据计算而成功的作品不少,但没有通过大数据而被淘汰的作品,到底能不能成功,这永远是未知数”。
就拿曾经标榜过“大数据”逻辑的《纸牌屋》为例。很少有观众知道,其实差不多与Netflix的《纸牌屋》同期,还有一部名为《Alpha House》(阿尔法屋)的美剧。这部由亚马逊出品的作品,也讲述了当代美国政坛的权谋故事,内容与《纸牌屋》非常相似,却折戟沉沙。可见,大数据算法本身与故事的成败并没有直接关系。
直击目标受众,尊重细分市场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平台高度匹配的内容呈现气质,也是《权力的游戏》成功不容忽视的元素。在不少观众眼中,HBO的内容多是成人化的,甚至可用“重口味”一次形容,而《权力的游戏》恰是平台特质的最佳代言人。
中信证券传媒高级分析师肖俨衍将HBO的成功模式定义为“在自己的赛道上,站到了资源金字塔的顶端”——找准目标受众,再靠极致原创内容,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是HBO成功的法则。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格局已经十分稳定,而第四大电视网FOX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想要站稳脚跟,HBO必须更明确自己的定位,靠着差异化竞争获得不可替代性。
肖俨衍分析,HBO的定位与其有线电视网,付费电视网的特性有关。“传统三大电视网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内容是免费提供的,因此用户对内容几乎没有发言权。但HBO作为付费的有线电视网,用户的主动购买行为已经完成了对内容的自然分层;此外,过往广告驱动的模式,会将内容锁定在最具购买潜力的用户,也就是年轻人身上。这就让30岁以上的成年观众的影视内容需求,成为蓝海。‘成人化’的空白区域,无疑为HBO原创内容带来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从内容上看,为HBO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原创剧集,总是具有高品质的呈现与成人化的基因。
《黑道家族》聚焦黑手党题材,这部持续了六季的剧集,以写实的镜头展现了暴力性与道德的灰色地带,不但收视一路走高,更是成为金球奖、艾美奖的常客。
《欲望都市》则以女性视角展现,大胆展现都市的浮华生活,以及都市女性的欲望,成为经久不衰的现象剧集。
涉及吸血鬼题材的《真爱如血》,则在重口味的呈现中,完成了一次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隐喻,以及对人性的剖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