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

敢动20世纪最伟大小说之一?这是美剧的终极挑战

字号+作者:虹膜 来源:虹膜2019-03-09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文|石可网飞要拍《百年孤独》,这是这周最令人瞩目的新闻。《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国家名片,也是拉丁美洲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妇孺皆知。在中国,它和「魔'...


文 | 石可

网飞要拍《百年孤独》,这是这周最令人瞩目的新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国家名片,也是拉丁美洲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妇孺皆知。在中国,它和「魔幻现实主义」对八九十年代活跃的一代作家,影响和启发非常之大。

不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呢?一个家族在丛林中建城,整整七代人,自私、疯狂、天谴、厄运,革命、战争,和外界的联系与沟通总处于一种限流导致的误解的状态,而且常常带来惊人的巨祸。

马尔克斯

最后,终于有家族成员为了爱而结合,但却是《雷雨》那样无辜的乱伦 ,最后一代无辜的人死于异象,乌托邦之城马孔多被大暴风席卷的踪迹全无,「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个悲壮而美丽的历程描绘的不仅仅是哥伦比亚或者拉丁美洲,而更是我们人类各个文明中最伟大的一批智者对于人类自身历史和命运的普遍看法。

这样的悲剧,给全世界的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并不奇怪。

百年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呢?孤独,英文solitude,西班牙文soledad,共享一个拉丁词根,sol-,「单」,或者「独」,没有其他的意义。

但是在西班牙文和英文里,两个词分别有独特的两个微妙义项。

西班牙词除了孤独,独处之外还有「失去亲人的悲伤」,英文词solitude里有孤独,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享用这种孤独的意思。

实际上,当我们再回到小说本身,这两个微妙的意涵对我们如何再次深入它的世界不无提示。

《百年孤独》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伟大的天主教艺术的传统之中。

文本本身饱含着沉郁的天主教意识和它带来的独特意像。人的最终命运是孤独,他/她的城市也必须孤独,每个人都必须在开始和最终,独自面对上帝。

在这中间的路程中,人的原罪让他不停地寻找和冒险,像没头苍蝇一样持续性的作孽。给自己和家族成员带来厄运。

在这个过程中,激情、正义、受难、怪诞(grotesque)、幻相、原罪、七大主罪、疯狂、神秘、启示,都是天主教文艺的,尤其是欧洲本部西班牙语文艺中的传统母题,从《圣安东尼奥的诱惑》到达利都是。

想想委拉斯凯兹和戈雅的那些形象,从尘世中的苦楚受难中凝结的种种苦相最终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审美得到解脱和安慰。

美人蕾贝卡无辜的美丽,她的圣愚形象,她的白日飞升,她引发的淫欲和死亡,都是非常典型的天主教型想象力。

而营造网织互相联系的象征系统,又是宗教文学的常用技巧。哈罗德·布鲁姆不无揶揄地认为,读这本书要求读者注意所有的细节,言下之意是马尔克斯营造象征系统用力过度。这么说来,世间万物都需要注意,也都不需要注意,说了和没说一样。

有些读者抱怨小说中的七代人物,不停重复的名字有点儿让人难以进行顺畅的阅读。这除了是最明显的,历史不断重复,人类不长记性,阳光底下无新事的能指,还是标准的史诗的做法。

圣经《创世纪》后半部分的家谱,以及相应的叙事,给我们非常类似的阅读感受。如果你想表达一个社会陷入诅咒式的宿命论,被历史所缠绕,那么自然而然你会安排鬼魂和人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美国批评家威廉姆·肯尼迪认为《百年孤独》和《圣经》应该是人人都该读的,恐怕不是偶然一说。当然,《百年孤独》的圣经叙事多少带着路西法主义的成分,不再相信上帝,或者说过分相信自己的人,僭越神的职能,从零开始开始创造世界,即便失败,也无法简单地加以斥责,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要树碑立传而歌颂。

当然,除了这种普遍性的审美感受,百年孤独就是哥伦比亚作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孤独,是拉丁美洲作为殖民地集合的孤独。即便不是隐喻和心理意义上的孤独,历史事实上,欧洲人在新世界设立殖民地的时候,故意把这些殖民地设立的分散无比,互相隔绝。

拉美人的命运,在欧洲和北美的形象,很有点像国人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大下岗,惨,有才,幽默,外向,老大配扒蒜小妹儿,洗浴中心,热情桑巴舞,卸腿二万五。

服用《百年孤独》,需要一个绝佳的药引子,就是马尔克斯的诺贝尔获奖演讲,那里面没有任何「魔幻」或审美主义的成分,马尔克斯对欧洲知识界一通控诉。他对「孤独」和「魔幻现实主义」大概有两个解释,而这两个解释,我相信对中国读者来说,都是相当容易理解,心有戚戚容易引起共鸣的。

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首先,拉丁美洲现实意义上的苦难、不公、荒唐而败德的现实灾难,比比皆是,远远超过一般的虚构作品展现的想象力,给人们心理造成的集体创口如此巨大而无法沟通,所以这种经验,已经没有办法用任何一种常规的叙事手段去完成了。

人们常常说,中国还真不需要荒诞派,你去看社会新闻就好了,背后体现的恐怕是相同的悲愤,马尔克斯在历数了从殖民时代各种被金子的幻想弄疯的种种暴君式军阀的荒唐行迹,历次战争、屠杀、饥荒,直到阿连德总统的悲壮命运,最后他说,「诗人和乞丐,音乐家和先知,战士和骗子,那个狂野现实中的所有生物,我们都不得不诉诸与一点点想象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最关键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缺少传统的方法,来把我们的生活描绘的可信。这,我的朋友们,就是我们的孤独的核心」。

第二,这些受苦的经验,无人诉说,无法诉说,说多了人家说你祥林嫂。更有甚者,还要经常受到来自欧洲和美国知识界的各种轻浮地、高高在上地、傲慢地误读和简单化。这些人就是一定坚持要用自己的尺子去量拉丁美洲的经验,不管有多么无知和恶劣,他说,欧洲知识分子追求的进步的标准怎么到美洲就必须考虑美洲洲情了呢?

这些思维实际上是从聂鲁达到帕茲这一代拉美文学巨人的共同经验。这种左翼和独立的立场以现在的眼光看未必有那么简单。欧洲人走西口,天主教徒走得早,在种族融合之后完成工业革命,新教徒走得晚,在种族融合之前完成工业革命。

巴勃罗·聂鲁达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北美和拉美命运的不同,某种程度上是新教和天主教思维的结果,在老欧洲版图内部,恐怕也是一样。拉丁美洲被割开的血管,某种意义上是新教在割他们天主教兄弟的血管。

那么,拉丁美洲在文化和历史经验上的孤独,其实并没有那么孤独。因为欧洲人有两次大战加奥斯维辛的孤独,亚洲人有大轰炸战争屠杀饥荒政治疯狂的孤独,斯拉夫人有乌托邦试验的孤独,中东人有突然很多石油、教派和战争的孤独;这是人类从神的世界走向自己的时代产生的普遍,或者说必然的现象。尼采在呜呜哭,上帝在嘎嘎笑。

但拉美或者哥伦比亚的孤独,还在于,像马孔多一样,旧世界和新世界隔河而望,命运都写在经书上,语言相通,但就是无法互相理解。《百年孤独》在阿根廷出版,最早的文名来自母国西班牙,但,依然这是「失去亲人的孤独」。

1967年,《百年孤独》西班牙语版第一版在阿根廷问世

也就是说,人类各个主要的文明群落,在面对自己从青春期到中年的脱胎换骨,现代性建立的剧痛的时候,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呐喊声。百年孤独,是美洲人面对现代性的孤独,是孤独大家庭的一份子。

所以说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什么多么魔幻的主义。学术意义上,这个术语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描述,而非严格的术语。

它是二十年代德国人发明的,是各种现代前卫主义的一部分。在文本中不再区分现实和虚构,虚构和没有现实可能性的幻想,这样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的欧洲,在后来的文学理论家的分析中,种种主义和名词没有上百也有几十。

对于知识人来说,这些微妙的区别很重要,对于文学家和读者来说,听听就好了。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就带着这种来自欧洲故乡,南美自产包括古巴前卫在内的双重基因。

有人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现实和物质的一方面,在现实中插入幻想, 而超现实主义则更注重精神性的幻觉和梦境。

马尔克斯和卡斯特罗

这种区别在很多叙事作品中都不甚成立。如果说「敬神如神在」是一种技巧性的创作态度,那么《阅微草堂笔记》,《西游记》和《哈利波特》都是「魔幻现实主义」。

只不过现代性之前的人认为这是对现实的忠实记录,隔壁老王家的铜盆成精了,对面山里住着个好勇斗狠的猴子,有什么好怀疑的。

这几年欧美影视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往,电影作为艺术是高高在上蔑视电视剧的。但是最近几年好莱坞的电影越来越水,尤其是所谓全球大片就是用弱智模型来赤裸裸的吸金,而莎士比亚型的优良剧情、冲突、人物塑造、现实批判、细致表演,人性试探,纷纷出现在各大爆款剧集,如果没有全球网络传播,让人感觉是个西方的阴谋,好东西自己留着吃,外销次等品。

拉美文化背景的剧集《毒枭》(Narcos) 的开头,开宗明义的让主角念书:「魔幻现实主义是这样定义的,超级细致的现实主义场景被难以置信的奇怪事物入侵。而魔幻现实主义诞生在哥伦比亚有必然的原因」。

《毒枭》

见到中国人就喊「功夫」,是找抽,见着哥伦比亚就想起埃斯科巴尔和魔幻主义也差不多。

拉美等于热带浪漫,请保持——这正是让马尔克斯当年厌恶至极的思维。

这样一部巨著,作者一直没有卖影视改编版权,原因在于,那样一代注重节操,失节事大的人,认为拉美的受难和孤独,正是恶事做绝造成屠杀的「香蕉公司」(现实原型是「联合水果公司」,而且确实有屠杀镇压的史实)的罪责。而它的加州兄弟伙,想要来买小说影视改编赚钱,想都不要想。

当然子一代的考虑虽然没那么多气节的成分,但恐怕也不能贱卖,因为,第一,以前的好莱坞的名声恶劣,非欧美文学名著的精华和神气在改编中消耗殆尽,第二,文学和电影之间在审美类型的水火不容,让越精彩的文学作品越难改编。

丰满的文学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唤起的形象,实际上是没有定相的,除了少数例外,比如周星驰这样的天才(他塑造的自卑自大狂的凶矮猴子),大部分影视中的经典文学形象都让人爆笑,如果不是仅仅让人失望(对,说的是你,雕兄),这和特技水平没关系,和人思维的根源性类型有关系。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而大师之作《冰与火之歌》的原著,文学品质看起来和幼儿园故事一个水平,因为它根本是用工作台本的思维写成的。而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用四十多的老戏骨演青春少年少女,怎么看怎么别扭,好莱坞版的《战争与和平》,反而把托尔斯泰的核心思考,精彩地呈现出来。这都不可一概而论。

马尔克斯和两个儿子

新一代的影视大鳄资本家,可能没有初代目那么凶残傲慢粗野,多少也知道怎么把艺术品质变成高定商品。最近的剧集现象,让马尔克斯的儿子们作出判断,把版权当给网飞,亲自操刀制作,应该不会糟蹋传家宝。

最终,还是看结果。

相关文章